第二節 歐洲高校學生事務工作及發展
歐洲國家高校中,專職和兼職的學生事務工作人員的人數都比較少,他們的工作領域與服務範圍不斷縮小,而企業及相關的社會組織則承擔了原由學生事務工作人員承擔的許多職能,隻有入學服務和教學輔助活動還在他們的服務範圍,而學生事務工作人員應當承擔的大部分職責都已經實現了社會化運作。如果說美國高校學生事務工作隊伍的突出特色是職業化、專業化,那麼,歐洲國家(本節主要涉及英、德、法三國)高校學生事務工作隊伍在完成職業化的基礎上,學生事務工作隊伍的社會化、專業化特點同樣值得關注。
一、英國高校學生事務工作及其專業化發展
英國高等教育以其悠久的曆史、嚴格的管理和出色的質量而享譽世界。英國對高校學生事務的稱謂很多,主要有“學生事務”(student affair)、“學生服務”(student service)、“學生管理”(student management)、“學生支持”(student support)。其中,專業術語最常見的是“學生事務”。高校學生事務工作隊伍作為英國高等教育價值理念的主要宣傳者和承擔者,對英國培養世界一流人才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他們工作理念先進,服務體係完整,專業化程度高,其學生事務工作隊伍的建設經驗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
1.英國高校學生事務工作的曆史沿革
英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工作伴隨著英國高等教育的產生而產生,並隨著英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而發展,其發展演變的曆程是複雜的、非平衡的。這一發展演變的過程不僅反映出英國高等教育發展變化的客觀需要,同時也是學生事務管理工作繼承傳統和不斷創新的結果。以學生事務管理的主要模式與不同理念為標準,可以分為以下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導師製的學生事務模式(12世紀初至20世紀60年代末)。英國是現代大學的主要發源地之一,其高等教育曆史悠久,質量優良,管理嚴謹。世界著名的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最古老的大學,始建於12、13世紀,主要是為社會上流人士將其子女培養成法律、醫學、神職等方麵的專門人才。自12、13世紀建立早期大學之後直至20世紀60年代初,在漫長的高等教育發展進程中,英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一直采取的是傳統導師製的學生事務模式,由個人導師和宿舍教職員具體承擔管理任務。
導師是英國大學學生的個別指導教師。導師製(Tutorial system)又稱學生個別指導係統,是英國牛津、劍橋大學中普遍存在的、以個別輔導為主的學院教學形式。早在1400年,牛津大學的溫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在他建立的新學院中首次實行付薪的導師製。導師扮演學生父母的角色,被委任為英國教會的牧師。其主要理念是牧師所給予的精神援助、道德責任,這既是教學不可分割的功能,又是具有強烈宗教色彩的中世紀大學特征的延續。學校為每一位新生指定一位導師,每位導師一般負責3~5位學生,導師負責指導學生的學業和品行。因為宗教統治著中世紀的教育,當時的大學教育完全與世俗文化相脫節。學院從入學考試、日常管理到課程設置都帶有強烈的宗教色彩,導師對學生具有明確的道德教育、紀律監督與管理的責任,這種為高校師生之間的關係提供了“牧師關懷”般的導師模式,具有強烈的宗教和道德寓意,同時也使教師作為學生導師的角色得以長期發展。
從14世紀牛津大學發源的本科生導師製,成為延續了600多年英國學生事務管理工作的重要特點之一,導師作為二級學院層麵直接承擔學生學術和非學術指導的兼職學生事務工作者,這一崗位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第二,二元製的學生事務模式(20世紀60年代末至90年代初)。20世紀6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英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工作呈現為傳統輔導模式和學生服務模式在“二元”體製下並行發展的階段特征。在發展過程中,表現出兩大鮮明的特點:一是學生事務在不同類型高校呈現截然不同的發展特征;二是學生事務的變革與高等教育“二元製”的形成、發展與終結密切相關。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英國大學的發展進入了持續增長期,到20世紀60年代初期,大學數量已超過了20所,但一直以來,英國的高等教育一直保持著精英教育的模式,“重質量,輕數量”,在規模發展上遠遠落後於其他西方發達國家,英國適齡青少年上大學的比例遠遠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為改變這一現狀,1963年,英國政府發布了對英國高等教育產生深遠影響的《羅賓斯報告》(Robins Report),提出了著名的羅賓斯原則,即應該為所有在能力和成績方麵合格的、願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高等教育課程,並提出將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占相關年齡組的比例從8%增長到17%。該報告標誌著英國高等教育開始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從20世紀60年代初的5%左右穩定地提高到了15%以上,徹底完成了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英國高校內部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其突出表現為師生比例上升;隨著成人學生、繼續教育學生人數的增加以及學生經濟壓力的增大和國際交流的增多,學生的情況更加複雜;學生上學繳費和助學貸款政策的實施,使學生事務管理工作變得更加複雜;學生對輔導建議的質量和專業化的水平要求提高,學校要向對待顧客一樣觀察學生的需要和不滿;教師的學術壓力迫使他們把精力集中到研究成果上。上述內部環境的變化,使傳統的學生事務管理模式麵臨新的形勢與挑戰。雖然高校普遍實行了個人導師製度,但是由於教師學術競爭的壓力和學生的不願意參與,學校迫切需要建立一種新的學生事務管理模式,於是各高校紛紛改革組織管理機構以適應內部環境的變化。
1966年,英國教育和科學部頒布了《關於理工學院與其他學院的計劃》( Plan for Polytechnic and Other Colleges)白皮書,將高等教育分為“自治部門”和“公共部門”兩部分。其中以大學為代表的“自治部門”可以獲得中央政府的資助,具有學位授予權;以理工學院和教育學院為代表的“公共部門”歸地方政府管理,經費由地方政府資助,自身沒有學位授予權。之後,英國建立了34所理工學院,至1973年,“二元製”(Binary system)宣告完成。在這一過程中,英國的高校學生事務也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在“二元製”期間,屬於地方政府主管的理工學院,為了在地方財力不支的情況下求得生存和發展,率先開始招收非傳統的學生。為了給這部分學生提供特殊的支持與幫助,這些學院增設了對學生進行職業輔導的功能,開設了這方麵的專門課程,還建立了為學生提供綜合化公共服務的學生事務部門,其服務領域涵蓋了住宿、醫療、職業輔導和谘詢等。
英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發展和高等教育“二元製”的形成,對高校學生事務專業化的萌芽、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高校學生事務以理工學院建立學生服務部門為標誌進入了專業化的發展階段。這一時期,英國高校的學生事務突出了“法治理念”、“學生參與理念”和“成人理念”。因受英國文化和市民身份教育的影響,學生事務在工作內容上相應地增加了思想教育的內容,對學生進行的市民教育,目的就是要增強學生的權利義務意識、社會責任感和法治意識。其中,“法治”、“平等、公平、正義、秩序”等價值觀以及西方“平等、博愛、自由”思想等人本主義理念在學生教育和事務管理中都得到了重視、運用和發展。同時學生事務著眼社會需要,培養學生回報社會的意識,增加了維護學生參與學校各項管理事務權利的職責,這樣大學生個體獨立成人身份意識得到了加強。
第三,專業化的學生事務模式(20世紀90年代初至今)。1987年起,《高等教育——迎接新的挑戰》、《教育改革法》、《高等教育的框架》、《繼續教育與高等教育法》等一係列白皮書和法令出台,執政黨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致力推行“教育優先化、教育民主化、教育終身化和教育現代化”,英國高等教育進入了有史以來發展最快,辦學規模增長最快,學生群體需要最複雜的時期,高校學生事務管理也隨之飛速發展。
1991年,英國議會和下議院頒布了《高等教育:一個新框架》(Higher Education:A New Framework),建議廢除高等教育“二元製”,建立一個單一的高等教育框架。1992年,議會通過了《繼續教育和高等教育法》(The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 Act),建議成立“高等教育基金委員會法人團體”。根據這兩個法案,英國政府同意將34所理工學院以及部分其他學院改稱為大學,具有和傳統大學相同的地位與權利,英國高等教育從而完成了從“二元製”到“一元製”的新融合。1993年英國教育部頒布了《高等教育憲章》(Charter for Higher Education),學生被賦予顧客的角色,並享有被學校提供服務的權利。《憲章》規定:學生享有從導師、職業輔導師、谘詢師那裏獲得良好指導的權利;開學之初,學校應讓新生熟悉心理谘詢、醫療幫助、安全安排、職業輔導等服務的途徑和場所;大學應製定平等教育的政策;大學應提供學校住宿的內容說明或小冊子;大學應為殘疾人和學習困難學生解釋服務的政策。《憲章》的頒布不僅規定了學生應該享有的基本權利,改變了學生在學校的地位,也促進了高等學校更新教育觀念,在更大範圍、更大程度上推進了學生事務管理工作專業化的發展。
這一時期,受各種社會因素和時代發展的巨大影響,在理念方麵,英國高校學生事務“崇尚私權,以人為本”理念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得到持續深化和發展。在內涵方麵,英國高校學生事務領域迅速擴大到招生前的宣傳、學生畢業後的職業支持和學校辦學質量保障和提高、降低學生流失率等各個方麵。為了實現提高社會發展質量和社會團結凝聚等目的,英國高校將提高非傳統學生——主要指貧困生、以往入學率低的地區的學生、殘疾學生、成熟學生、國際留學生等特殊群體學生的入學率作為高等教育“擴招”的特別任務。學生群體特征的多樣化、需求的多元化發展,促使英國高校學生事務更加廣泛地在學生學術實踐、技能培養、融入社會、財經指導和個人支持等方麵為學生學習提供服務和幫助。
在這一階段,具有精英教育傳統的大學,在繼承家長式的牧師關懷傳統的同時,也紛紛發展專業化的學生事務管理模式。而20世紀90年代新成立的幾所理工學院不僅建立了學生服務部門,也發展了個人導師體係。傳統輔導模式和學生服務模式在同一學校內合作互補的學生事務管理模式成為這一時期的典型特征。
2.英國高校學生事務工作的運作機製
第一,管理體製。英國高校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注意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發展高等教育的經驗,形成了自身的辦學理念、治理結構和管理模式,建立了分工明確、職責清晰的較為完整的學生事務管理組織體係。英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可以概括為學生事務工作主體集中在學校,學院以個人導師製為必要補充,全國行業協會提供信息與資源的支持。在學校一級,校務委員會(Council)和學術評議會(Senate)一般設立與學生事務有關的委員會,負責就學生事務的政策和戰略向校務委員會和學術評議會提出建議,代表校務委員會和學術評議會監督政策與戰略的實施,成員包括校長、副校長、學校有關部門負責人、牧師代表、學生代表,其職能部門為學生事務機構,麵向全校學生開展工作,提供服務。
在院係一級,學生事務工作由院長和係主任負責,並為每個學生安排一個導師,有的院係在學生個人導師之外,還設有高級導師,負責對全係學生進行指導幫助。導師的主要責任是為學生的專業學習和與學業相關的其他事項如生涯規劃提供幫助、作為學生與學校之間的溝通橋梁。院係也指定專人負責學生事務的具體方麵,如職業發展、心理谘詢等,它們與學校相關的學生事務機構保持聯係。由於學校層麵的各種服務無法涉及每個學生具體的學業狀況,因此導師製是學生事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學校學生事務機構與院係不具有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隻是合作關係。在院係一級沒有專職人員和專設機構負責學生事務,所有人員都是兼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