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美國高校學生事務工作及發展
西方發達國家從業人員尤其是美國高校的學生事務管理隊伍建設,已經比較成熟,對我國的輔導員隊伍建設具有一定的借鑒經驗。美國是世界經濟、政治大國,在高等教育的發展上也處於全球領先地位,特別是在學生事務管理方麵,已曆經200多年的發展,成為與高校學術事務同等重要、並立發展的係統,在理論研究、行業組織、機製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麵比較完善,呈現高度的專業化。
一、美國高校學生事務工作的發展曆程
在美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統稱為“學生事務”( student affairs),這是一個與“學術事務”相對應的概念,應該說是美國高等教育界的一個專門術語。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是一個內涵和外延都十分豐富的概念。基本上可以概括為:學生事務管理是指相對應於學生學術事務管理而言,為加強對學生的課外約束管理,為學生個性發展提供支持,幫助學生實現個人學業學習和身心發展,高等學校對於學生非學術事務和課堂教學以外活動的管理、指導和服務,它涉及學生的招生入學、學籍注冊管理、新生教育、住宿管理、學生社團活動、經濟資助、健康服務、心理谘詢、就業指導等諸多方麵。
以美國高等教育史的發展階段和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走向專業化的不同程度作為劃分標準,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經曆了五個發展階段:替代父母製、學生人事工作、學生服務、學生發展和學生學習。
1.替代父母製階段:殖民地時期至19世紀後期
受傳統殖民地思想影響,發軔伊始的美國殖民地學院效仿英國牛津和劍橋大學的辦學模式,在學生事務管理方麵采用寄宿製,新生年齡普遍偏小(平均年齡隻有14歲),有嚴格的紀律約束和道德管製。殖民地學院的管理人員均由教士擔任,教師和學生同吃同住,作為教員的牧師兼具教師和學生的生活指導者(tutor)雙重職能,關注的是全體學生的思想、道德、品格培養以及學識的提高。這種“校方代替學生的父母行使職責,由教師、校長乃至董事對學生在校的活動加以管教、約束,通過精神、肉體和經濟手段懲罰學生的違紀行為”,通常被稱為“替代父母製”。
“替代父母製”這種學生事務管理的最初模式賦予校長和學生事務管理者廣泛的權力,形成了美國高校高度控製和管束的環境,而由教師主要承擔的學生紀律和生活管理是與學生的學習發展交織在一起的。“替代父母製”是一種尚在萌芽階段的學生事務管理體製,存在著一些明顯的缺陷:一方麵,它造成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對立日益尖銳;另一方麵,這是高度集權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產物,大學的教學與管理職能混雜、管理者的高度集權和宗教思想的壟斷,造成了這一階段學生事務管理效能的普遍低下。
“替代父母製”從早期殖民地時期到19世紀中葉在殖民地學院中占據主導地位,是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萌芽階段。雖然沒有專業化的職能分工和較為完整、明確的管理理念,但是,正是這些問題的不斷深化,引起了越來越多的人對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日益重視。在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之下,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漸漸從萌芽階段走向形成階段。
2.學生人事工作階段:19世紀中後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美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早期,學生事務和學術事務是結合在一起的,沒有專門的學生事務管理人員。19世紀中葉,兩大因素促使學生事務管理向學生人事工作轉變,學術事務與學生事務分離,產生了最初的學生事務管理人員。一是1862年《莫裏爾法案》頒布後,美國高等教育迅猛發展,為適應學生規模擴大和學生需求變化的新形勢,學生事務及其管理人員從學術和教學事務分離出來,開始成為一個獨立的工作領域,向專職化過渡。二是19世紀下半葉,大學的傳統發生了變化,大學教師由以學生為中心,教書與育人並重,轉向以自己的學術為中心,教書與育人的矛盾日益突出。為適應高校學術和學生事務日益複雜化和多樣化的需求,教師工作重心開始轉變,美國大學開始任命專人負責與學生有關的非學術性事務,專職的學生事務管理人員出現了。1870年,哈佛大學校長艾略特任命格列為第一位專職學生紀律管理的院長,主要職責是協助校長管束學生的紀律。至此,高校的管理正式被劃分為兩大部分——學術事務和學生事務,分別由學術院長(dean of academic affairs)和分管學生的院長(dean of students)掌管。1890年,哈佛大學建立了新生顧問委員會,並設立了與教務部主任平行的學生事務主任。20世紀初期,美國大部分地區的高等院校都模仿哈佛設立了主要負責本科生課外活動的學生事務主任一職。1913年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頒發授予第一個學生人事工作碩士學位,開啟了美國高校學生事務專業人員培養的先河。1919年,美國心理學家斯考特設計了一套針對學生事務的人事體係,並提出“學生人事(Student Personnel)”這一概念,認為學生事務需要強調“學生的個性和他們的現實需要及興趣所在。學生不僅是為了獲得學位,他們的個性特征必須被發展,並為將來的生活而接受培訓”。
1937年,美國教育委員會發布了《學生人事宣言1937》(The Student Personnel Point of View,1937),這一文獻係統闡述了學生人事工作的概念,確立了以形成“完整的人”為主要目的的學生事務管理理念,是美國高校學生事務領域公認的專業發展的重要裏程碑。宣言指出:“教育機構有責任考慮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的人,高校應當強調學生作為一個人去發展而不僅是對他進行智力訓練。”在“完人”理念的指導下,學生事務工作被賦予更多的教育和引導責任。宣言羅列了學生人事工作的23項職能,以保證學生盡可能有效地學習,避免不利的外界因素的幹擾而分散精力。
3.學生服務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至20世紀6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進入了“黃金時期”。美國國會通過了《軍人權利法案》,大量退伍軍人進入高等學校學習,使得在校學生迅猛增長。由於退伍軍人與傳統大學生之間差異很大,學生事務管理的對象和要解決的問題日益複雜多樣化。學生管理及學生管理工作隊伍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相當程度的重視,涉及學生管理的各項指導、管理、谘詢、培訓和服務工作得到了迅速發展。
1949年,美國教育委員會再次發表了《學生人事宣言 1949》(The Student Personnel Point of View 1949),此次首次提到了“學生服務”(student service)的理念,即要為學生發展及其在社會中確立地位提供一係列最佳服務。“學生服務”是“學生人事”理念的繼續。
到20世紀6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大量失業問題引發了美國社會的動蕩、喧囂,民權運動、新左派運動、反戰運動等風起雲湧,加上高等教育適齡人口逐漸下降,高等學校為了爭得生源求得生存,開展了激烈的競爭,紛紛把學生的權益放在突出位置,大學和接受教育的學生之間關係發生了變化,兩者之間的關係成為“服務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學生贏得了主動地位,“消費者第一”的觀念逐步盛行。“‘學生消費者第一’的觀念,以把學生和學校的關係作為買方和賣方為前提,是一種注重和保障學生對學校權益的市場管理哲學”。這種“學生服務”的核心理念就是充分尊重學生作為消費者的個性需要和需求,注重保護學生的個人利益和自我發展,進而為學生實現自我提供完備的服務和支持。這些服務包括為學生提供適應性教育、創造良好環境、進行學習生活輔導和服務、進行心理輔導、提供醫療健康服務和職業發展等各種各樣的良好服務。至此,“學生人事”這一術語逐漸淡出了曆史舞台。
4.學生發展階段:20世紀60年代末至20世紀後期
20世紀70年代正值美國社會動蕩複雜,高等教育陷入財政危機、公眾信任危機、學術道德危機和大學生信仰危機等多重困境之中,美國學者再次興起探索高校學生事務發展趨勢的熱情,大學生第一次成為學術領域獨立研究的對象,關於學生的變化與發展、學生成長的影響因素、環境與學生成長的關係等方麵的專門研究紛紛展開,並獲得一批研究成果,學生發展理論終於形成。“學生發展”逐漸取代了“學生服務”,並發展為一項運動。
學生發展理論應用於學生事務管理工作的實際,其目的在於倡導並致力於重建有利於學生成長的環境條件,以人的發展理論為原則,鼓勵並促進學生的認知和情感兩方麵協調發展。
1968年美國大學學生事務協會(American College Personnel Association,ACPA)發表了題為《明日高等教育工程》(The Tomorrows Higher Education Project)的報告,強調學生發展在高等教育中的突出作用。1972年布朗(Robert D.Brown)發表了《明日高等教育的學生發展:重回學術界》(Student Development in Tomorrows Higher Education:A Return to the Academy)一文,強調指出學生事務管理者應該是“學生發展的教育者”(Student development educator),應該摒棄建立在家長式統治基礎上的行為範式,直接與學生發生聯係,學生學習才是學生發展的重點,應當將學生的個人發展與學生的學習有機融合起來。
1975年,作為明日高等教育工程第二階段的研究成果——《明日高等教育學生事務的學生發展模式》 (A Student Development Model of Student Affairs in Tomorrows Higher Education)一文發表,特別指出“在為學生設計教育計劃和提供教育服務時,要把學生看作是平等夥伴”,提出學生事務應聚焦學生發展,應有計劃地通過目標設定、評估、教學、谘詢和環境管理等來適應高等教育快速發展和學生成長的需要,學生事務工作者要實現由管理者向教育者的轉變。
“學生發展”模式在服務理念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了人的“發展”,認為服務的最終目的是促進人的發展,是通過輔導和谘詢使每一位學生能夠完成越來越複雜的學習任務,最終實現自我發展。“學生發展”模式重視主體行動的人,即個人現實的存在,強調學生對學習和自身的發展負有責任。在“學生發展”模式下,美國高校中專門處理學生事務的行政人員大量增加,學生事務管理正式進入促進學生全麵發展的新時代。
5.學生學習階段:20世紀90年代至今
20世紀後期,美國以追求卓越為目標開展全方位的教育改革。1984年美國高質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組發表了《投身學習:發揮美國高等教育的潛力》的重要報告,提出了關於提高教育質量的三個重要條件,即學生投身學習,嚴格要求,評價和反饋。報告明確闡述行政管理者麵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尋求提高各種各樣的大學生投身學習的途徑。這份報告對當時的美國學生發展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1993年,美國高等教育報告:《美國的當務之急:對高等教育的更高期望》(An American Imperative:Higher Expecta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發布,報告號召把高等教育的重點放到學習上來,把學生放在教育機構的中心地位,大學和學院必須更多地致力於學生的學習和有教育意義的養成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