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作為“學生學習項目”的研究成果,美國學生事務協會發表了《學生的學習是當務之急——學生事務的含義》(Student Learning Imperative:Implication for Student Affairs) 的文章。文章進一步肯定了學生發展理論的作用,強調大學的培養目標是大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具備在職業、家庭或生活等方麵的知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接納文化多樣性,實際競爭能力,以及關於個人、自尊、自信、誠實、審美和公民責任的整體觀念。這一重要文獻,成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新理論基礎,宣告學生事務管理工作正式進入“學生學習”階段。
2001年,美國校園活動標準改進委員會(The Counci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tandards for Campus Activities)指出:“校園活動應該協助完成學生的學業,通過參加社會、文化、多元文化、娛樂、社區服務等方麵的活動,給予學生全麵的教育和體驗,促進學生的發展和成長。”標準改進委員會鼓勵把學生活動的範圍從校園擴展到社會,促進學生認知和情感的發展,體驗多元化的文化形式,秉承學校的傳統和精神,在實際工作中提升領導能力。
2004年美國大學人事協會(ACPA)和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者協會(NASPA)發表了題為《對學習的再考慮:一種聚焦於學生經曆與體驗的全校園教育》(Learning Reconsidered:A Campuswide Focus on the Student Experience)的報告,重新審視並界定了學生學習的內涵,並提出促進學生學習與發展的建議。
“學生學習”理念,為理解高等教育的目的提供了新的視角,對美國學生事務管理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它對學生事務領域與學術事務領域之間建立了一個共同的平台——學生發展。學生事務確立了不可動搖的地位,促進了學生事務管理在原有的服務體係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加強了學生事務與學術事務的聯係。學生事務人員在做好學生服務的同時,更加注重“學生學習”的效果,學生事務人員不僅是管理者,同時也是教育者。
二、美國高校學生事務工作的特點
美國學生事務工作在高校整體工作中占據重要的位置,美國幾乎所有高校都獨立設置學生事務管理的組織機構,自主開展學生事務工作,而且美國各州都有高校開設學生事務管理專業。美國的學生事務工作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國家重視,政策支持
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的顯著特點就是學校按照政府的法律,依據本校實際製定學生事務的規章製度,並以此規範學生的行為,實現有效管理。
1937年,美國教育總署就發布了《學生人事工作宣言》,確立了以形成“完人”為主要目的的學生事務工作,並提出了一係列的工作原則。1949年美國國家教育委員會發布了與1937年《學生人事工作宣言》同名的指導文件,該文件對學生的需要作了分析,並提出為學生發展和學生在社會中的地位提供相應的最佳服務。
1987年美國“全國學生人事管理者協會”發布了《學生事務觀》,重申了學生事務的宗旨,即提高和支持院校的教學使命,通過鼓勵創新精神確定行為界線,促進共同理想,維護個人權利,鼓勵獨立思考和學生的聯合行動。除此之外,主要的規章製度有:《美國高等學校學生事務管理人員行為規範》、《美國高等學校學生事務管理人員倫理標準》、《高等院校學生事務管理》、《學生服務手冊》、《學生事務應用手冊》等,這些規章製度嚴格而明確,如對學生違紀事件,從報告、調查、聽證到處理、申訴、執行,每個環節都有詳細的規定。這些規範性文件,對形成穩定的學生事務工作製度有重要意義。
2.理念生本,理論先進
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工作把單純為學生服務和對學生教育結合起來,將教育融入服務之中,強調“滿足和服務於不同天賦、不同需要、不同目的、不同個性的全體同學”的學生工作理念。把尊重學生作為工作的前提,把了解學生作為工作的出發點,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作為工作的重點和關鍵,將平等與多元化作為基本的工作原則,將學生發展作為工作的目的。現代學生事務管理在關注學生的能力、情感、身體、態度、技能以及價值觀念、美學欣賞等具體行為發展的同時,以服務學生的智力發展、促進學習為根本目的,學生作為具有主體性人的發展得到應有的尊重。
學生發展理論是20世紀以來逐步形成的學生事務工作的新的理論基礎,也是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專業化的理論支撐和奠基學說。在觀念層麵上,學生發展理論的確立進一步強化了學生事務工作的地位和獨特功能,它對高等教育的目的做出了新的詮釋。學生發展理論通過對學生發展內容及其機製的科學探討使人們認識到,對學生課外活動和非學術性事務的管理不僅能為學術活動的健康發展提供保證,對高等教育目標的實現起輔助作用,而且它還有自己獨特的教育和發展目標。在學生事務管理的實踐中,學生發展理論促進了學生事務管理在原有服務體係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學術事務和學生事務的關係得到加強,學術部門和學生事務部門之間的合作增加。學生發展理論十分強調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描述了學生發展的進程以及五個重要的理論緯度:智力發展、道德發展、心理發展、職業發展、自我發展。為學生事務管理提供了依據,為理解高等教育的目的提供了新的視角,為製定高等學校目標指明了方向,學生事務管理也因此確立了自己獨立的地位。
3.機構完備,功能分化
由於學生發展理論的支持,在美國,人們已逐步認可將學生事務管理工作作為高等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幾乎在所有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組織機構都是獨立設置的,並在學校的高層行政領導中設有學生工作負責人(CSAO)。在公立大學一般都設有與學術副校長和財務副校長並列的專門管理學生事務的副校長。私立大學一般稱呼學生工作負責人為“院長”或“主任”(Dean),即稱為“學生院長”、“學生服務主任”或“學生事務主任”。美國學生事務管理幾乎囊括了關於學生的所有非學術性事務,實際工作機構具有專門化特點,針對性較強。學生工作負責人下轄若幹分支機構,所設機構分別處理各種學生事務,分工很細,表現出管理功能的高度分化。在學生事務內部按服務種類進行專業分工,具體分為三部分:嚴格規範的學生管理工作、種類較多的學生谘詢服務(心理谘詢、學習輔導、就業指導等)及以學生自主發展為主體的學生社團活動。
4.管理垂直,機製靈活
美國高校在學生事務管理方式上各校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呈現出靈活多樣的特點。美國學者巴阿(M.J.Barr)概括出四種管理機製:一是直接報告式(Reporting to the CEO),這是指高校學生事務工作直接向校長報告的情況。缺點是校長事務繁多,難以保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二是間接報告式(Reporting Through Another Institutional Officer),即在學生事務管理負責人與校長之間設置一個主管學生工作的副校長,學生工作情況則向後者彙報。這種模式可以彌補直接報告模式的不足,更便於各部門的聯係並使問題能及時得到解決。通過分管學生工作的副校長與教務長的聯係,能夠有助於建立和發展學生事務部門和學術部門之間強有力的合作關係。三是雙重報告式(The Dual Reporting Relationship),即在第二類結構基礎上設置一個執行副校長,學生工作情況則須向兩位副校長報告。其缺陷是一旦協會中出現權威的成員就會導致對組織權力的破壞。四是直接監督模式(The Direct Supervision Model),這是一個最為傳統的模式。它要求所有學生服務部門直接向學生工作負責人彙報。助理副校長和副處長隻執行本部門的職責。學生工作負責人和各部門負責人保持經常聯係。學生工作負責人既是通才也是專家。組織內的溝通是全麵的,決策程序非常清楚也容易被人理解,職員和其他同事甚至學生對學生工作負責人都非常熟悉。
美國高校普遍采取間接報告與垂直管理模式。所謂垂直管理,就是由分管學生事務的副校長(主任)領導,在校一級層麵,麵向全體學生,設立功能齊全的獨立的學生事務管理部門,實行條狀垂直管理方式。這一管理模式的特點是:由學生事務副校長直接負責,學生事務機構設置和權限劃分在學校一級進行,各種學生事務根據職能不同,分別成立學校一級的辦公室或中心,直接麵向學生開展工作,院和係沒有學生事務管理組織。美國高校自“學生人事”階段開始就逐漸推行這種管理體製。
美國這種扁平化的組織結構有效降低了係統運行成本,減少了多級管理帶來的工作大量重複和人員的重複設置,有效實現係統管理的高效率和教育的高效能;所有學生事務部門最終都在一位副校長的統一領導下,與學校的其他部門既相互獨立,又相互配合,便於係統自身的維護和運轉;係統內部既分工細致又功能齊全,各部門之間職責劃分明確,工作目的明晰,有利於學生事務人員進行具體而專業的操作。
5.信息手段,法製保障
信息時代,知識可以跨越國界實現共享,大學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學術共和國”。作為當今世界最發達的國家,美國的信息技術發展一直占領著世界的製高點,信息技術在美國高等教育中的應用和受重視程度自然不言而喻。美國許多高校都設立了專門負責學校信息係統和信息技術的副校長或學校首席信息官;各高校也充分利用日新月異的網絡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和多媒體技術拓展學生事務管理領域,實現與學生溝通、交流的暢通無阻。此外,信息交流係統本身的開放性和廣泛性,也提高了學生事務的工作效率,倍增了育人的效果。
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形式保障,就是通過美國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等普遍有效的法律規則來確認和保障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發展。美國高校師生具有法治意識的強烈性,並對涉及自身的法律知識十分關注。如哈佛大學的學生主辦的刊物《哈佛法律評論》每月一期,專門討論法律政治問題,由學生編輯、師生參與,以尖銳的觀點對近期發生在國內外法庭上的事件進行分析討論,並且專門建設了相關網站進行法律討論。美國不僅有完備的教育基本法,而且還有高校學生工作方麵的專門性法律和明確的工作規範及完備的規章製度,並且充分注意到管理法規自身的權威性、公平性、連續性和公開性,以便在長期運行中具有可操作性。
6.模式多樣,隊伍專業
美國大學協會認為:多樣化促進了教育機會均等和美國社會流動,有利於維護學術自由,促進地方分權體製下高等院校之間的健康競爭。美國憲法規定教育行政管理權交給各州議會和政府,各州有權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製定適合本州的教育製度和管理模式,因而美國各大學沒有統一的招生標準、課程設置標準、學位頒發標準和學生管理規則。在此背景下,美國教育的各個方麵都非常強調多元化和多樣性,具體到美國學生事務管理,學生有權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去選擇,學生工作的任務是引導學生如何選擇,而不是選擇什麼,這是美國社會價值觀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體現,其結果就表現為學生事務管理模式的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