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高校輔導員專業化的現狀與困境(2 / 3)

4.管理機製不完善,組織發展滯後

高校輔導員的專業化發展中製度建設是關鍵,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時代性強、變化快的特點,需要根據形勢不斷的改革變化,建立適應新形勢的政治輔導員管理製度更顯得尤為重要。但就目前全國各高校的實際情況來看,輔導員的管理和保障製度並不健全,存在很多問題。一是準入製度不健全。首先,缺少高校輔導員職業資格製度。目前高校教師有職業資格製度,必須取得《高等學校教師資格證》才能上崗,卻並沒有針對輔導員的職業資格製度,這是阻礙高校輔導員隊伍職業化、專業化進程的重要因素。其次,選聘標準不合理。我國目前各高校在招聘輔導員時,將學曆要求普遍提高到至少是研究生學曆,但“高學曆化”並不等於專業化,高學曆並不等於具有相應的專業素質和能力。同時,胡錦濤同誌所提出的“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要求還沒有將可以參照的標準納入高校輔導員的選聘體係中。二是培訓製度不健全。而相對於輔導員職責的繁重,輔導員培訓製度卻很不完善,各高校對這支隊伍的建設往往重使用、輕培養,重經驗積累、輕理論學習,是屬於“實踐—經驗—實踐”型,偏向於“經驗化發展”,總體上缺少理論指導與“研究型”的實踐,呈現出非專業化發展狀態。“學生事務管理”學科專業建設的空白、輔導谘詢服務和學校社會工作理論的發展不快與普及程度不高,導致我國輔導員在日常學生事務中理論水平、輔導谘詢服務和實際的工作能力方麵呈現非專業化狀態。雖然,各高校也積極組織各種形式的輔導員培訓,選派優秀輔導員參加教育部、各省舉辦的骨幹培訓和校外考察,但相對於專業化隊伍的建設目標而言,這種零散、短暫、非製度化的培訓方式還遠遠不夠。三是考核機製不健全。對輔導員的工作績效進行及時、積極的評價是確立職業規範、形成職業滿足感和自豪感的重要手段,直接影響到工作的激勵效果。目前,我國輔導員專業化建設剛剛起步,適應輔導員專業化的科學的考核標準和機製尚未完全建立起來。高校輔導員的多重管理,多重考核的管理製度導致對輔導員績效考核時,很難建立準確的考核依據和標準。同時,輔導員日常工作中的“軟件”成分不能進行全麵、及時、有效的量化考核,增加了考核的難度。四是晉升製度不健全。高校輔導員在高校教師隊伍中是一個比較年輕的群體,其發展潛力還有待挖掘,工作能力還有待拓展,但是高校沒有單獨的輔導員晉升體係。高校的輔導員按照教師編製進行,輔導員本來做的是大量行政事務,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科研,使得作為高校教師隊伍的一部分輔導員的職稱評定很不規範。因此,目前行政級別的晉升是我國高校輔導員的主要晉升途徑,但是輔導員的最高行政級別僅僅是正科,隻有為數極少的特別優秀的輔導員可晉升副處級,一般任命為院係黨總支副書記,但名額很少且難度相當的大。晉升希望的渺小和職稱評聘的無望,很多高校輔導員看不到自己的發展前景,於是紛紛尋找“轉行”門路,造成了輔導員隊伍的不穩定。因此,對於高校輔導員的選拔、培養、管理需要根據形勢發展的要求,建立新的輔導員管理製度,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創造良好的氛圍,更好地調動政治輔導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新性,以更好地促進思想政治輔導工作的開展。

三、高校輔導員專業化發展困境的原因

正視目前我國高校輔導員專業化發展中的問題,找出存在問題的原因所在,是當前我國高校輔導員專業化發展研究的一個關鍵點。分析成因是解決這些問題和推進高校輔導員專業化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1.管理層對輔導員工作的重視程度還不夠

第一,高校對輔導員角色定位的認知不準確。按照《中國百科全書·教育卷》的解釋,高校輔導員的基本任務是努力做好大學生相關的思想政治工作。但從目前我國高校輔導員的實際工作情況來看,目前高校對輔導員角色的認知普遍存在一些偏差。一是認為隻有那些不能勝任教師崗位或未能在眾人中脫穎而出或不能被提拔到行政管理崗位的年輕老師,才會在高校從事輔導員工作。因此,相對於教師隊伍而言,大部分學校輔導員隊伍不但待遇偏低,而且還存在同工不同酬、多勞不多得的現象。二是認為輔導員隻是過渡性職業。把輔導員職業看作是一種短期或臨時職業,而不是可以讓人終生從事的職業。高校輔導員平均職業壽命不到5年,比其他行業都短。許多輔導員自己也是把輔導員工作作為一個“跳板”,並沒打算長期做下去。三是把輔導員看作是大學生的“大管家”。認為輔導員既然是學生工作人員,就要負責學生的一切事務,就是學生的“保姆”,學校的“勤雜人員”。對輔導員的角色定位認知不準確,使得學校的各個行政管理部門有事情要辦都找輔導員,繁重的事務性工作嚴重影響了高校輔導員的專業化發展。

第二,高校對輔導員工作地位的定位有偏差。在當前的教育體製下,教學和科研實力的競爭是高校競爭的主要方麵。在高校管理層心目中,教學和科研無疑是學校重中之重的中心工作,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則被擺在了次要位置。甚至有些高校管理層存在一種不正確的思想,認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有可無,有一種說法是“說起來重要,使用起來很重要,沒事的時候不重要”。在學生管理出現重大問題等情況下,輔導員隊伍衝鋒陷陣,站在第一線上,此時學校對輔導員工作極為關注。而平時輔導員隊伍則得不到足夠的重視而被邊緣化或處於被遺忘的角落。正是由於這種思想的存在使得高校輔導員的工作地位尷尬,得不到認同和賞識,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承認,所以降低了他們的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嚴重阻礙了輔導員的專業化發展。

第三,高校對輔導員隊伍專業化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前教育部部長周濟指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能否健康成長,決定的因素之一是看能不能建設一支高水平的輔導員隊伍。”從高校自身的發展考慮,輔導員隊伍專業化建設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從整個社會的長遠發展來看,還會對整個國家和整個民族的未來產生或多或少的間接影響。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沒有真正采取有效的具體措施來加強輔導員隊伍的建設,沒有真正落實“德智體美、德育為先”的政策,還存在很多問題沒有得到切實地解決。

高校管理層應該充分認識到,高校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重點是落實,關鍵在堅持。

2.高校輔導員的相關政策有待完善

盡管推動高校輔導員專業化發展的各項政策不斷出台,各高校也都製訂了許多措施,取得了顯著成績。但目前高校輔導員政策仍然不夠完善,具體體現在:

第一,政策導向的流動性導致輔導員工作任期的短期性。為了解決高校輔導員的發展,在政策上需要對高校輔導員的合理流動製定相關的規定。合理的高校輔導員流動導向政策,有利於高校輔導員的合理流動,激發高校輔導員的積極性,提升高校輔導員素質。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促進輔導員的合理流動,教育部黨組2000年頒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的若幹意見》中規定,專職學生輔導員任期一般為4~5年;任期滿後,根據工作需要、本人的條件和誌向,再有計劃地定向培養。政策的這種流動導向性顯然從一個側麵反映出輔導員工作並非一項可以終身從事的職業,而隻是作為輔導員個人職業生涯的過渡。這種政策使在崗輔導員難以樹立起牢固的職業思想,從自身發展和前途考慮,不願也不敢潛心本職工作,多數輔導員工作兩到三年就轉崗。輔導員工作任期的短期性使輔導員崗位一直成為新手練習的平台,從而陷入一種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