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高校輔導員專業化的現狀與困境(1 / 3)

第二節 高校輔導員專業化的現狀與困境

高校輔導員專業化的現狀,是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發展設計的出發點和立足點。認清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的現狀,是切實可行地開展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建設的基礎。應當肯定,高校輔導員專業化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同時也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分析當前高校輔導員專業化發展現狀,肯定成績,查找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是進一步加強高校輔導員專業化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輔導員專業化發展的現實成效

我國黨和政府曆來就很重視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因此,各高校都高度重視高校輔導員的專業發展,而且,社會也為輔導員的專業發展提供了各個方麵、各種形式的幫助,積極促進高校人才培養職能的更好實現。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關心與領導下,高校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輔導員,為高校學生工作的開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具有了實現專業化的基本條件和初步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麵。

1.職業定位明確,工作內涵不斷豐富

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定位經曆了從模糊到清晰、從泛化到具體的過程,並最終以規定的形式確定下來,並得到了理論和實踐中的廣泛認同。在2006年9月1日起實行的《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以下簡稱《規定》)中明確給予輔導員三個定位:一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三是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輔導員既是教師又是管理人員,這是《規定》在現實基礎上給出的定位。《規定》建議“高等學校應結合實際,按各校統一的教師職務崗位結構比例合理設置專職輔導員的相應教師職務崗位”,即將輔導員作為教師崗位來對待,這有利於輔導員的個人發展和整個輔導員隊伍建設的開展。

2.社會地位提高,工作隊伍不斷壯大

20世紀50~60年代,我國高校輔導員沒有明確的身份,也沒有規定明確的福利和待遇; 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高校開始明確輔導員的身份,“高校輔導員既是黨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一部分,也是教師隊伍的一部分”,高校輔導員既可以兼職上課,參加教師職稱係列的評定,也可以按教師專業技術職稱獲取相同職稱級別的工資福利,待遇規定更加科學合理,高校在進行職稱評聘時規定輔導員必須占一定比例,確保輔導員的福利待遇應與其他同級專任教師的平均收入持平。20世紀末高校開始大幅度擴招,大學畢業生人數劇增,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快速發展,高校輔導員日益成為高校畢業生的職業目標,顯然輔導員的社會地位也日益提高。目前,教育部對輔導員配備數量的要求已納入本科教學評估指標體係,與其他教學工作一並評估檢查。為適應國家提出的關於輔導員建設的政策規定,各高校輔導員在數量上都有了較大程度的增多。

3.專業程度增強,自身素質不斷提升

輔導員在清華誕生之初是“雙肩挑”模式,成員構成是“大多數人兼職、少數人專職”,少數專職人員主要是分布在校級黨政機關,而兼職輔導員由學生和業務教師組成,既要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要承擔學習或完成教學科研任務。而在2006年《規定》指出:“高等學校總體上要按師生比不低於1∶200的比例設置本、專科生一線專職輔導員崗位。輔導員的配備應專職為主、專兼結合,每個院(係)的每個年級應當設專職輔導員,每個班級都要配備一名兼職班主任。”可以看出,輔導員隊伍的組成已由“兼職為主”的模式向“專職為主、專兼結合”的模式轉變。經過50餘年的積累,中國高校已經形成了一支絕對數量龐大、“老、中、青”結合的專門的輔導員從業者。

隨著輔導員培養體係的建立,輔導員不僅在數量上有所增長,而且素質得到了不斷提升。柏楊博士於2011年對全國31個省市50餘所高等學校進行了問卷調查,高校輔導員抽樣情況如下:男性占47.23%,女性占52.77%;30歲以下占50.92%,31~40歲占40.22%,41~50歲占7.13%,50歲及以上占1.72%;中共黨員占96.31%,共青團員占1.11%;博士占5.04%,碩士占64.08%,本科占29.40%,專科及以下占1.48%;專職輔導員占86.96%,兼職輔導員占13.04%;初級職稱及以下占43.05%,中級職稱占50.68%,高級職稱占6.27%。與以前相比,高學曆、高職稱輔導員比例上升較快,綜合素質明顯提高。

4.相關製度保障,管理水平不斷提高

自1953年清華大學開始實施大學輔導員製度以來,高校輔導員的工作一直備受國家重視,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專業化發展更是得到不斷的健全和完善。從1978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思想政治工作製度得到恢複和發展至今,教育部陸續下發了一些文件,從各個方麵促進了輔導員的專業發展,充分說明黨和政府對高校思想政治的重視,也為我國高校輔導員的專業化發展建設提供了契機。

各高校在輔導員隊伍建設中,開始研究新問題、培育新組織、開展新培訓、推行新考評、運用新手段,不斷提高管理水平,提高輔導員隊伍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促進了高校學生工作績效的提升,提高了學生的滿意度,為高校學生工作的深入開展、隊伍建設水平提高奠定了紮實基礎。

二、高校輔導員專業化發展的困境

在高校輔導員發展取得成效的同時,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近年來,全國各高校政治輔導員隊伍在任務重、困難多、壓力大、待遇低及市場經濟負麵效應影響下,高校輔導員的專業化發展出現許多新的問題,嚴重影響了這支隊伍的戰鬥力。

1.職業認同感缺乏,隊伍穩定性差

職業認同是一個心理學上的概念,是個體對於所從事的職業的目標、職業的社會價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與社會對該職業的評價及期望的一致,即個人對他人或群體的有關職業方麵的看法、認識完全讚同或認可。職業認同一般是在長期從事某種職業活動過程中,對該職業活動的性質、內容,職業社會價值和個人意義,甚至對職業用語、工作方法、職業習慣與職業環境等都極為熟悉和認可的情況下形成的。職業認同是人們努力做好本職工作,達成組織目標的心理基礎。不少應聘政治輔導員崗位的人,動機不是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是通過這個渠道進入大學,他們把自己所從事的崗位當作人生事業發展中一個階段性崗位,而不是一種可以讓人終其一生的職業,不管從社會輿論還是本人價值認同都缺乏職業認同感。

穩定是一支隊伍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沒有穩定,人心就會渙散,就會失去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就談不上戰鬥力。高校輔導員隊伍不穩定,已經成為許多高校學生工作幹部隊伍建設的一大難題和影響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大多數高校,在輔導員崗位上工作三到四年的就已經是“老輔導員”,很多輔導員工作兩到三年就通過考研深造、機關抽調、轉崗到專業教學、離職創業等方式離開了輔導員隊伍。“輔導員嚴重流失”在很多高校早已成了司空見慣的現象。雖然輔導員的流動是正常的,也是必需的,但流動頻繁,流動性強,會影響輔導員整體工作水平的提高,損害輔導員的職業聲望。

2.角色定位不準確,職責分工不明

輔導員作為高校學生工作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角色定位的科學性、合理性直接影響到輔導員隊伍的發展前景,影響到輔導員工作效能的發揮,最終影響到人才培養的質量。按照1987年《中共中央關於改進和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決定》,輔導員是高校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專職教師,應列入教師編製,實行教師聘任製。教育部《關於加強高等學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中,進一步界定了輔導員的角色定位:輔導員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從事德育工作,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幹力量,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然而在實際工作中,其角色定位並不清晰,甚至錯位。在輔導員的角色定位上存在兩種傾向:一是過於偏重政治教育。從對輔導員的稱呼來看,最初的“政治指導員”,到後來的輔導員、思想輔導員都離不開“政治”兩個字。二是偏重於學生行政事務性工作,隻要和學生相關的事情全都讓輔導員負責。角色定位的模糊,造成了輔導員職業聲望低,輔導員們工作起來自然也就無成就感可言。

對輔導員的角色定位不準,導致了對輔導員的職責劃分不清。輔導員除了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外,許多非本職工作都壓到了他們的肩上。由於輔導員處於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與大學生直接接觸的最後一環,因此,學生處、團委、教務部門、後勤部門甚至是收發室,都能直接對輔導員發號施令布置任務,而大多數院校輔導員因人事上又歸院係管理,院係從自身工作角度出發又使輔導員承擔了眾多的教學秩序管理和行政工作的事務。多重管理、多頭管理、多重考核使輔導員事務纏身,疲於應付,基本是“兩眼一睜,忙到熄燈”。輔導員在涉及學生教育管理有關問題的決策過程中,作為一線人員,參與度低,缺乏話語權;作為基層管理者,要經常層層請示彙報,工作缺乏自主權。輔導員事實上已成為學校管理結構的底層。職權關係不合理造成了輔導員的有“職”無“權”和有“事”無“業”現象,大大降低了輔導員應有的職業成就感和自我認同感。

3.專業程度待提升,綜合素質不高

高校輔導員是一個富有挑戰性並極具專業性的職業,其工作職責要求他們必須具備更高的素質和能力,跟上新形勢,適應新要求,以勝任當前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然而從現有情況來看,輔導員隊伍的專業素養問題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一是知識不夠全麵。高校輔導員工作是涵蓋了管理學、組織行為學、心理學、倫理學、哲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專業,其工作內容包括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指導團委(團總支)、學生會工作,評定獎學金、貸款,對學生的培養、教育,就業指導等。因此,輔導員給予大學生的指導和幫助融專業知識、實踐經驗、能力為一體,集服務水平、態度、方法於一身,這決定了一名優秀的輔導員,必須是具有專業化素質的複合型人才。但目前大部分輔導員都缺乏必要的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等方麵的專業知識,運用這些教育科學理論開展學生工作的能力較弱,難以對學生進行有效教育和引導。沒有相關的專業背景和知識儲備,在麵對大學生工作的新要求和各種複雜局麵時,輔導員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識恐慌和本領危機。由於缺乏相應的心理學知識,很多輔導員缺少有效識別和幹預學生心理問題的專業技能,不能做到防患於未然;在就業指導、職業發展方麵,大多缺乏洞悉職場發展趨勢或指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能力,隻能停留在為學生提供少量求職信息、組織參加招聘會、辦理簽約手續等較低層次的服務水平上;知識更新意識不強,知識陳舊、知識麵狹窄,對新知識利用少,重經驗輕創新;難以準確抓住問題的實質、掌握教育時機;處理信息的能力尚顯不足;組織協調和溝通能力不強,指導和服務學生的能力不足。二是知識更新不及時。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新的教育和管理思想應運而生,輔導員由於工作自身的特點,很難抽出整段時間參加長期培訓,而大部分短期培訓多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對新形式下的管理、科研、教育技術涉及很少。絕大多數輔導員參加工作後沒有經過專門係統的訓練,缺乏科學管理知識和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技能,分析解決新形勢下出現的新問題的能力也比較弱,常常出現工作滯後現象。三是理論素養不高。理論是行動的先導,要有力的指導學生工作,輔導員必須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加強學生工作和學生發展的理論研究。隨著高校改革的深入,輔導員對師生中的一些熱點和難點問題存在困惑和不理解,難以站在理論高度予以釋疑解難。從事相關輔導員工作要求的專業理論知識研究的輔導員還不是很多,學習專業理論知識的氛圍不濃,沒有學習相關理論知識的高校輔導員理論知識準備不足,影響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實效性。四是榜樣作用不夠突出。從實際需要來看,輔導員要在政治上做導師,能力上做高師,道德上做賢師,行為上做良師。然而在實際工作中,部分輔導員修身養性不到位,言傳身教不突出,榜樣作用不明顯。有些輔導員不能以身作則,對學生不能一視同仁,在事關學生切身利益的獎學金評定、助學金發放、入團入黨、幹部選拔、評選優秀、推薦保研、出國交流等方麵不能公平公開、秉公辦事;在學生違章違紀處理方麵也不能按章辦事,嚴肅處理,輔導員或因同情心驅使,或因各種關係說情,瞞而不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此,要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效推進高校輔導員的發展,就必須提升輔導員隊伍的專業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