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高校輔導員專業化的理論基礎(1 / 3)

第一節 高校輔導員專業化的理論基礎

科學的理論是在社會實踐基礎上產生並經過社會實踐的檢驗和證明的理論,是客觀事物的本質、規律性的正確反映。加強高校輔導員專業化隊伍建設,思想理論建設應當成為根本建設。隻有在思想理論上深入認識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規律性,才能在體製機製、政策保障、素質能力培養等方麵形成對於輔導員專業化隊伍建設的根本指導和有力支撐。

一、馬克思主義理論

馬克思主義理論尤其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是高校輔導員工作專業化發展的指導思想,而其中的諸多基本原理和基本思想構成了高校輔導員工作專業化發展的理論基礎。

1.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本質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本質的理論穿透了人的表層差異,指明人的本質屬性不是它的自然屬性,而是它的社會屬性,揭示出了社會生活、社會關係是人的本質的表現和確證,社會是人的獨特的存在方式,人的本質隻能是一種社會的存在本質。人是社會關係的產物,而社會關係又是通過人的實踐活動形成的。人的社會實踐活動,主要是指人的生產活動、社會活動和認知活動。人通過生產勞動改造自然,創造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形成了人的社會本質。由於人的本質是由人們所處的社會關係和實踐活動決定的,而實踐活動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因此,人的本質是曆史的、具體的、可變的。

關於人的本質的原理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中最重要的原理,它深刻地揭示了人與社會的關係。隻有正確地把握它,才能懂得如何從具體的、曆史的、現實的人出發去正確分析、認識各種社會曆史現象,而不致陷入抽象的人性論的迷霧之中。高校輔導員工作的對象是人,那麼對人的本質的認識不同,必然導致對高校輔導員工作研究相關問題的結論不同。因此,深刻領會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本質理論的精神實質,將高校輔導員的專業化發展置於社會的視角予以評價,更多地關注輔導員具體的實踐活動,關注來自不同層麵的意見和建議,既立足當前,又著眼未來,才能科學地分析和把握高校輔導員的思想特點,才能有效地開展高校輔導員工作專業化發展的研究。

2.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麵發展理論

人的全麵而自由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中的一個重要命題。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誌意識形態》和《共產黨宣言》等大量著作中,對人的全麵自由發展作出了豐富的論述。馬克思、恩格斯圍繞人的社會本質論述了人的全麵發展的豐富內涵:一是包括體力和智力的個體勞動能力的全麵發展;二是人的社會關係的全麵發展;三是人的需要和才能的全麵發展。馬克思主義認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造就全麵發展人的唯一途徑。教育在人的素質的形成、發展、完善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然而,不同方式、不同內容的教育對培養人的素質的作用是不同的。教育隻有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才能發揮育人作用。

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麵發展的理論,認為促進人的全麵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提出了“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麵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針,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也為高校輔導員工作專業化指明了方向。高校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幹力量,是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在培養大學生全麵發展的同時,其本身也有一個全麵發展的問題。

3.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需要的理論

需要是人的本質,是人的動力源泉。人的需要是一個包括生存的需要、社會交往的需要、變革自然和社會的需要、文化和求知的需要、美的享受的需要等多方麵需要的係統。並且人的需要是分層次和不斷發展的。馬克思主義研究人的需要,是把人的需要放在具體的社會中來予以考察,把人的需要的豐富性與社會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聯係在一起,認為人的需要不能脫離社會所能提供的條件,任何個人的需要隻能在一定生產力下的社會關係內部來得到滿足。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需要的理論,為高校輔導員工作專業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盡管個人需要和社會需要所反映的現實在其廣度和深度方麵存在差異,但在總的方麵是一致的。個人需要隻能作為社會需要的個體化而存在,社會需要也隻能借助於個人需要而存在。 二者相互依存,在其發生發展中具有同源性。當二者發生矛盾衝突時,個人需要應當服從社會需要,同樣,在強調社會需要時,不能把社會需要神聖化和空洞化,應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的合理需要,並在兩種需要統一的基礎上,允許個人需要的個性化和多樣性。

4.馬克思主義關於黨的建設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關於黨的建設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無產階級政黨建設的思想武器。中國共產黨不斷發展、成熟和壯大的曆史,就是馬克思主義關於黨的建設基本原理同中國共產黨的建設實際日益結合的曆史。這是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最基本的經驗。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黨的建設的根本問題。以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為重點,全麵推進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和製度建設,這是中國共產黨積極、主動、勇敢地迎接新的考驗、新的挑戰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是黨的建設的重要內容。曆史經驗反複證明,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前提,是黨得到最廣大人民群眾擁護的基本條件,是一個從根本上關係著黨的性質和曆史地位的重大問題。2005年1月,胡錦濤同誌第一次提出“黨的先進性建設”的戰略思想。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是黨的建設理論中具有創新意義的新觀點、新論斷。這一概念的提出,科學闡釋了先進性建設在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揭示了社會曆史發展進程對黨的先進性的本質要求,突出強調了黨的先進性重在建設,在新的曆史條件下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黨的先進性理論。

馬克思主義關於黨的建設的理論,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論依據,也是高校輔導員工作專業化發展的理論基礎。近幾年來,隨著全國高校輔導員數量的不斷增加,高校輔導員的質量也有了較大的提升。按照《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所要求的“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選聘標準,部分高校更進一步規定新任輔導員必須是中共黨員。這說明了在高校輔導員中加強黨的先進性教育的重要性、可能性和迫切性,這是全麵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證,也是有效開展高校輔導員工作專業化發展的重要前提。

5.馬克思主義關於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

馬克思、恩格斯曆來重視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有關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論述非常豐富。他們不僅以其豐富的理論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基礎,而且也以其堅持不懈的教育實踐活動對無產階級思想政治教育事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是實現黨的領導、完成各項工作任務的重要保證。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等領導人都從不同側麵論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馬克思主義關於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是高校輔導員工作專業化發展的理論基礎。高校輔導員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們肩負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曆史重任。要根據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確定黨的教育方針,並以此指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推進高校輔導員工作的可持續專業化發展。

二、人性假設理論

人性問題始終是管理理論和實踐發展過程中首先要麵對的問題。每一種管理理論,都是從對人性的一定假設或看法出發而提出來的。在學生事務管理實踐中,管理人員對人性的看法影響其管理觀點和對管理行為的選擇。從人性理論的發展情況來看,主要存在著以下幾種人性假設:

1.“工具人”假設

該假設認為人在生產活動中與機械一樣,隻是一種工具。管理的任務,就在於使作為管理對象的人像機械一樣去動作。這種觀點將作為學生事務管理者和學生完全對立起來。前者是主動的、起支配作用的,後者是被動的、必須按照學生事務管理者的意誌服從其命令,否則的話就會受到嚴厲的紀律處罰,這就造成了二者的矛盾不斷,這種現象在殖民地時代的替代父母製中普遍存在。但以“工具人”為人性假設基礎的科學管理在學生事務曆史發展過程中,促進了學生事務工作獨立化、專業化的發展,使得現今意義上的學生事務及其管理從學校的教學和學術事務中分離出來,並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更大的發展空間。

2.“經濟人”假設

1857年,美國行為學家道格拉斯·麥格雷戈(Douglus Mcgreor)提出了對於人性的“經濟人”假設。該假設認為人在生產活動中並不是完全被動的機械,人的活動是由經濟的動機驅使的。隨著高等教育的擴展和高等教育市場化的不斷完善和發展,高校之間形成激烈的競爭市場,學生事務管理的績效必須提升。隨著“工具人”向“經濟人”轉變,學生事務管理的重心逐漸由工作事務向學生轉移,形成了“學生消費者第一”的思想。重視學生和家長需求,把學生與學校的關係作為買方和賣方來看待,是一種注重和保障學生對學校權益的市場管理哲學,它的核心是注重學生的需要和努力保護學生的利益。

3.“社會人”假設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哈佛商學院的埃爾頓·梅奧(Elton Mayo)教授在霍桑工廠試驗的積極成果。該假設認為任何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不論是管理者還是被管理者,都處在人群關係之中,都具有歸屬感和安全感,渴望成為集體中的一員,這種社會需要對人的作用比經濟需要更大。生產效率的高低,主要取決於被管理者的社會心理滿足,而不是經濟上的滿足。所以,管理的重點不在於滿足人的經濟需要,而在於發展人際關係,滿足人的社會心理需要。這不僅使學生事務關注的目光從外在目標轉向學生的內在心理世界,同時,隨著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在學生事務管理中的運用,推動了學生事務管理心理谘詢服務的發展。

4.“自我實現人”假設

1943年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在《人類動機理論》一文中提出了人的最高層次的需要是自我實現的需要。該假設認為,每個人天生就具有一種向上發展的傾向,在外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人的需求會發展到自我實現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人行為的動力來自於人性中力圖展現其智慧、能力、潛能的欲望。所以,管理重點應從人身上轉移到環境上,要創造出一種能充分挖掘人的潛力和才華的環境,即環境的設計要有助於人的自我實現;管理者的主要職能是為人充分發揮能力創造適宜的條件;管理製度應該能夠保證人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這使學生事務關注的重點不僅在於學生的需求也在於和諧環境的營造,以利於學生的發展。

5.“複雜人”假設

美國心理學家和行為學家埃德加·沙因(Edgar Schein)在1965年出版的《組織心理學》一書中提出。該假設認為人是複雜的,每個人都具有許多需要和不同的能力,因此,有效的管理必須根據不同的工作采取適當的管理方式和選用恰當的人,對不同需要和動機的人必須安排不同的工作並采取相應的管理方式。因此,學生事務需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促進每個人的完整而充分的發展。

6.“決策人”假設

該假設認為人都是具有意誌自由的能動的決策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意誌,都有通過選擇而適應環境的能力,都願意承擔一定的責任,人的決策都是為了實現一定的共同目標。因此,管理不僅在於盡力滿足人的經濟和社會的需要,激發人的工作動機,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積極吸收人參與管理,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學生事務管理要鼓勵學生參與。

今天,更多的被學生事務所接受的人性假設基礎是“複雜人”假設和“決策人”假設。要求在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理念支撐下,通過學生事務工作者與學生的認識與定位、促進學生事務工作目標與大學發展目標的協調,不斷完善學生事務管理製度建設和環境塑造。將“以我為中心”的學生事務管理轉型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新體係,解決管理模式、管理組織、管理環境的不適應將教育人、引導人與關心人、幫助人融為一體,將原來剛性的學生事務管理轉型為柔性的,解決管理要求與學生需求、管理評價與學生發展、管理隊伍與管理使命的不相融洽之處,建構基於人本管理的學生事務管理的新理念。

三、需要理論

需要是人的行為發生的原動力,是一種從根本上影響人的行為的重要的心理因素。換句話講,人的行為是受因需要而產生的動機所支配的。離開需要,人的動機就無法產生,人的行為就不能發動。在現代社會,隻有了解並有效地滿足組織成員多層次和多元的合理需要,才能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1.需要層次理論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在1943年發表的《人類動機的理論》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層次論”(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他把人的需要按照由低到高的順序分為五個層次:一是生理需要,是人類維持自身生存最基本的需要;二是安全需要,是人類要求保障身心安全方麵的需要;三是社交需要,人是社會的一員,需要友誼和群體的歸宿感,人際交往需要彼此之間的同情、互助和讚許;四是尊重需要, 希望有穩定的社會地位,要求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承認和認可的需要;五是自我實現需要,成就個人理想,實現對生活的期望,從而對生活和所從事的工作真正感到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