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高校輔導員專業化的理論基礎(3 / 3)

職業選擇理論指出,學生的職業選擇是個性的表達,比如一些追求特殊職業的人們有著相似的個性,他們對環境做出相似的反應,建立起獨特的人際關係環境。人們在選擇職業時,都會尋找能夠激發興趣、發揮能力、強化價值觀的環境。職業選擇理論認為大學生的個性與環境特征是互動和緊密關聯的,因而經常用於幫助學生進行職業規劃。

總之,學生發展理論具有綜合性,應整合校園裏的各種資源實現目標,營造有利於發展的環境。心理發展理論的運用為測試和評價提供適度服務,有技巧的顧問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認識,促使學生學會麵對和解決個人問題,進行自我發展。通過學生人事服務中的谘詢服務、精神服務和有組織的團體行動,幫助學生最大限度地了解和控製自身情感的力量,進而控製外在行為表現。認知結構理論體現了學生事務管理在與大學發展目標融合方麵的努力,學生事務工作以認知結構理論為基礎,引導學生形成成熟的價值觀念,幫助學生協調對行為、道德標準和精神價值的理解,圍繞促進學生學習和發展的目標而展開。類型理論指導學生事務管理幫助學生發現個人的人格特質和基本興趣,並發展多樣性的休閑、討論活動來促進學生人格的全麵發展。職業谘詢應該建立在幫助學生把將來的工作和他們的生活目標聯係起來的洞察力、信息和遠見之上,更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或社會所需要的職業要求,不斷完善自己的職業生涯設計。大學校園中,大學生發展意味著互動、平等協商以及與有關各方的合作。學生事務專業人員從實際工作的成敗得失中領悟到:現代的各種學生事務理論必須與專業人員的個人能力結合起來。

五、社會學理論

社會學研究的最基本問題是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問題,它主要從綜合的、整體的視角,對現代社會秩序形成與變化以及社會環境中的人類行為進行係統研究,旨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促進社會和諧,謀求社會良性運行與協調發展。社會學理論中對高校輔導員專業化發展有理論基礎作用的主要有社會分工理論、人力資本理論、專業社會化理論和關懷理論。

1.社會分工理論

塗爾幹在《社會勞動分工論》中注重研究一個社會中個人與集體的關係以及個人在集體結構中所發揮的功能。社會分工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分化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形式之一。分工就是把社會活動分成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的若幹領域,然後把社會成員分配到不同的領域中去,從而開展既複雜多樣又內在統一的社會活動。人類活動方式的日益複雜和知識經驗的不斷積累必然導致社會分工。社會分工的優勢就是讓擅長的人做自己擅長的事情,使平均社會勞動時間大大縮短,生產效率顯著提高。社會內部的分工以及個人被相應地限製在特殊職業範圍內,這是專業化形成的職業因素,也是專業化形成的首要的動因。社會分工理論可以闡釋高校輔導員隊伍的產生和形成過程,以及輔導員專業化發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人力資本理論

人力資本理論產生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形成於60年代並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現代“人力資本”理論代表人物是西奧多·舒爾茨和加裏·貝克爾,在他們的經典著作《由教育形成的投資》、《人力資本投資》和《人力資本》中,明確而係統地闡述了人力資本概念與性質、人力資本投資內容與途徑、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等理論框架。其基本思想包括:人力資源與自然資源、資本資源、技術資源一樣是生產力提高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不是一切人力資源都是最重要的資源,隻有通過一定方式的投資,掌握了知識技能的人力資源才是一切生產要素中最重要的資源;人力的取得需要消耗資本投資,人力資本就是對人力進行投資而形成的資本,其結果是將其他資源形式轉換為人的知識和能力形態;人力資本投資的目的是要獲得投資收益,且收益率要遠遠高於其他生產要素的投資。人力資本理論為高校輔導員走專業化發展之路提供了深厚的理論鋪墊和旺盛的動力之源。

3.專業社會化理論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某一職業的專業化又稱為專業社會化。專業社會化是個人因素、社會因素以及個人與社會交互作用的結果。不同社會學理論流派對專業社會化有不同的解釋,影響較大的主要有結構功能主義(structural functionalism)學派、衝突論(conflict theory)學派、符號互動(theory of symbolic interaction)學派。結構功能主義認為社會是具有一定結構或組織化手段的係統,社會的各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關聯,並對社會整體發揮著必要的功能。社會各部門之間協調合作是非常重要的,而個人在社會體係中,選擇適當的角色期望,表現適宜的角色行為,以貢獻於個人所處社會體係中和諧、整合與發展的目標。因此,按照結構功能主義的看法,社會化過程最大的特點是個人居於被動的地位,遵循既有的社會規範與期望而表現專業角色。衝突理論強調社會生活中的衝突性並以此解釋社會變遷。衝突理論認為衝突是社會的本質,是個人習得新的社會價值的主要來源。衝突來自團體之間權力分配的不均,而社會體係中每個部門的權力無論如何調整都會不均等,於是社會自然一直存在著團體之間爭權的衝突。在衝突中,個人必須具有調適衝突的主動參與能力,並隨時挺身而出為他所屬的利益團體效命,才能確保團體的既得利益,或爭取被壓製的利益。也就是說,個人通過自主的社會行動,創造自己,也創造社會。符號互動學派研究的重點是探究人與人之間憑借哪些媒介符號互動與溝通,以及人際互動的過程與性質等。互動學派認為社會是人際互動的產物,個人與社會之間互相影響。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具有主動的地位,個人社會化的主要內涵,包括習得符號係統的意義,了解人際互動,從而發展健全的自我。

4.關懷理論

當代美國教育家內爾·諾丁斯提出了具有時代特征的以關懷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論。諾丁斯的關懷道德教育理論強調對學生生命的尊重、對學生體驗和感受的重視、教師的榜樣作用和道德教育的實踐性特征:提出了道德教育的四種方法,以身作則、對話、實踐和認可。諾丁斯以關懷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論對高校輔導員的專業化發展具有以下四個方麵的啟示:一是幫助教育者增強“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充分重視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二是專業化的輔導員應該從自身素質培養方麵下功夫,逐漸培養自己較強的關懷能力,並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通過對學生的關懷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三是高校必須在輔導員隊伍建設和管理方麵,著力構建一套長效機製,形成可持續發展態勢,保證這支隊伍的穩定性、持久性,保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連續性;四是高校行政管理部門應該關心輔導員的生存與發展,切實解決輔導員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難。

六、校園環境理論

校園環境是學校中與教育教學實踐相關的物質環境、人文環境和人際環境。經過精心設計的校園環境能夠強化學生學習過程,高等教育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校園整體環境,學校的整體環境既取決於學生群體素質,又關係到學生對大學的滿意度。因此,校園環境理論有助於理解學生和校園環境的互動作用,以及環境在促進學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1.人與環境互動論

人與環境互動論(Person--Environment Interaction Theory),描述了環境與學生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對學生成長的影響。該理論說明,學校要創造多樣化的條件幫助學生成長,學生必須積極主動地尋找機會參與學習和發展的過程。這就要求學生事務工作必須從學生進入大學以前所形成的人格、態度、價值、技能和需要出發,創造適合不同學生發展的校園環境和有針對性的幫助,以促使學生能夠在一種合作、理解、寬容的環境中從事學習,並享受一種和諧的精神生活。掌握人與環境互動論可以幫助學生事務工作者積極營造適合學生發展的環境,為不同類型的學生設計不同的發展規劃,以及確定評估學生發展效果的工具或其他方式。

2.感知模式

感知模式(Perceptual models)從置身於環境的人的主觀角度出發,考察人對環境的反應及個人與整體環境的互動。感知模式的關鍵點就在於個人和集體的感覺主要取決於人們對於環境的反應。感知模式做出了兩點結論:重視集體關係維度(師生互動和同伴凝聚力)的大學,對學生有積極的影響;重視個人發展維度的大學(人文關懷、學生興趣和思考能力的整體發展、獨立學習和批判精神的培養),能夠培養出更有創造力的學生。在感知模式看來,學生事務管理對環境的影響和控製應與人的需要相一致,強調學生在參與、聯係和支持的教學環境中,不斷提高對環境的滿意度和認可度,以滿足學生方麵需要,促進學生提高學業成績,促進個體成長和發展。

3.人類總體模式

人類總體模式(Human aggregate models),注重環境中人們的集體特征及人與環境的協調。人與環境的協調性,或者說人與環境的適應程度,是人類總體模式的主要內涵之一。該理論應用環境評估技術,通過對不同主導特征的環境類型的區分(包括理性主義環境、研究性環境、藝術環境、社會環境、企業環境和傳統環境等),追求人與環境的協調、一致、和諧。人與環境的協調,是衡量個人對環境的滿意度和職業穩定性的標準。如果人與環境不協調,個人會做出一些反應:其一是離開這個環境,尋求新的、更協調的環境;其二是試圖改變現在的環境;其三是適應現在的環境。人們會做出何種選擇,主要取決於環境的區分度和一致性與個人興趣和利益的關係。總之,人類總體模式為我們評價環境類型,分析各種各樣的人對於環境的影響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對於學生事務管理而言,人與環境的協調,有助於幫助學生適應環境,提高滿意度和安全感。在學生事務理論領域,人際互動中個人特征主導著環境類型,人類總體模式對分析環境特征尤為重要。

4.物理模式理論

物理模式理論(Physical models)認為,所有環境都具有自然的和人造的物理特征,包括建築設計、空間、距離等因素,通過光線、溫度、空氣質量、設施、人口密度等條件,對置身其中的人們的注意力和滿意度造成巨大影響進而影響人們的行為。如學校的布局、草坪和宿舍的外形和設計、圖書館和畫廊,甚至參觀學校當天的天氣都會形成第一印象。又如學校的“剛性建築”不太美觀也忽略了人性化。根據物理模式理論,建議大學校園應該更多地使用“柔性建築”,校園設計呈現出靈活性和人性化。物理環境在關照私密性的同時,應兼顧社會利益。重視大學生的需要,靈活的、人性化的空間和情境,體現了大學的價值和使命。

5.結構—組織模式理論

結構組織模式理論(Structural organizational models)認為環境具有目的性,是有組織的,其結構影響著人們的行為和態度。首先,複雜的組織類型呈現為連續的、統一的、有組織的環境,兼具動態和靜態的特征,並會影響組織士氣和人員的積極性。其次,組織環境的動態或靜態特征會影響參與者的士氣,個體差異也比較明顯。再次,大學的組織規模會對教師產生影響,組織的規模越大,組織士氣和人員的積極性越弱。校園環境的組織特征對大學生的行為和情感具有一定的影響。大學是發展性教育環境,應該呈現出動態環境的組織特征,包括尊重個體差異、鼓勵積極參與、重視人際互動、鼓勵嚐試和冒險等。結構化的組織模式,強調理解典型環境的目標和目的,鼓勵在一定崗位上的人們擔負起相應的角色和責任,形成一定的結構類型。如果大學要作為一個動態的教育機構繼續生存下去的話,大學裏眾多的部門和單位都要檢討自身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滿足學生們的個人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