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雌雄海馬生殖腺發育成熟,水溫在20℃以上時,即可將雌雄海馬按1∶1搭配,混養讓其交配。在一般情況下,飼養密度以每平方米水池30~40尾為宜。每天光照時間可適當延長1~2小時,但光照強度不宜過強。餌料宜全部采用鮮活適口的小蝦,用手捏至半死,連頭帶殼整尾投喂,以補充親海馬營養豐富的食料。海馬交配多在早晨,此段時間應保持環境安靜,禁止換水、投餌和其他幹擾。相反,若在交配前的傍晚投喂鮮活餌料,午夜進行倒池換水或進行灑水、流水刺激1~2小時,保持水質鮮爽、水中有充足溶氧,以及保持環境安靜,則有刺激翌日早晨發情交配的作用。
海馬交配後,雄海馬的育兒袋漸漸膨大,此時宜將懷孕的雄海馬挑出另行專池培育,以免被其他發情的海馬糾纏和幹擾,影響胚胎發育。繁殖期間,有些雄海馬的育兒袋膨大如球,袋皮光亮,用手擠壓如水袋,對著陽光照射透明,用兩拇指甲張開育兒袋口有大量海水流出,此為“假孕”,多發生在一些已生育多胎的老海馬,應予淘汰。
雄海馬從交配至產出幼苗的曆時天數,視水溫的高低而異,水溫低,曆時長,水溫高,曆時短,一般為8~20天。若發現懷孕海馬頻繁離開附著物在水中遊動,焦躁不安,且常弓背彎尾壓迫育兒袋,則預兆該海馬將要臨產,必須加強值班,以使幼苗產出後及時將幼苗或者親海馬移走,防止海馬咬食親生兒。雄海馬產苗後,體質很虛弱,宜雌雄親體分開飼養7天,待體質恢複後方可混養。若產後即與雌海馬混養,會使雄海馬在體質未恢複之前即行重新受孕,影響產苗的質量。三斑海馬繁殖能力為70%~80%;每尾親海馬1年能產數胎至10多胎,每胎產幾百至1000多尾。
水溫是海馬繁殖的主要因素。若水溫低於20℃,則停止繁殖。若水溫高於30℃以上,易引起懷孕海馬早產,或產出的幼苗瘦小,難以培育。所以,繁殖的適溫範圍為20~30℃,最適溫度為25~28℃。若能控製水溫在最適的範圍,全年均可進行工廠化種苗生產。每年6月份前育苗,水溫適中,幼苗健壯,病害少,成活率高,生長快,一般當年11~12月份成體體長可達130~140毫米。若7~8月份育苗,水溫偏高,幼苗體弱,病害多,生長慢,不僅要到翌年3~8月份成體體長才能達到130~140毫米以上,而且還需要增加大量的越冬保溫費用。因此,抓好6月份之前育苗,是養好海馬應采取的重要措施。
4.幼苗培育
海馬幼苗培育,極易因環境條件不良或病害暴發而造成幼苗大量死亡,甚至有時全部死亡。因此,海馬幼苗培育好壞,是海馬人工養殖成敗的關鍵。
用室外水泥池,每個麵積4~6平方米,水深0.6~1.0米,有2/3深度埋於地下,便於操作。池麵上搭棚遮蔭和防雨。育苗前水池經100~200微升/升漂白粉消毒。育苗的海水經沉澱24小時以上,並鹽度調節為2%。每平方米水池麵積投養500尾初生幼苗。在初生苗投入的同時,潑灑2~4微升/升抗生素。每個育苗池安裝1~2個充氣石,連續充氣使呈微沸騰狀,保持水中溶氧充足。
在幼苗產出至移入育苗池的4小時內,必須及時投喂活餌料。整個育苗期間的活餌料係列為:3周齡內投喂橈足類無節幼體;2~3周齡投喂橈足類成體;4~5周齡投喂塘蝦,在投喂活餌料時,一般上下午各投喂1次,每次投喂量約為海馬幼苗體重的10%。2周齡內的海馬幼苗,在每次投喂橈足類的同時,宜同時潑灑新鮮並經煮沸的黃豆漿。
育苗期間,宜每隔4~8天換水1次,每次換水1/4~1/3,換入的新鮮沉澱海水除保持水溫、鹽度相同外,還應及時按照換入的新水量再潑灑2~4微升/升抗生素。幼苗經10天培養後,當水池底部和四周池壁生長出一層綠苔,才開始吸底排汙。吸底時,最好把池底分成3~4等份,每天隻吸取1份,之後每天循環反複吸汙直到育苗結束。
發現海馬幼苗從浮遊生活轉向池底爬行或沿池壁索餌(一般在12~13天之後),應及時向育苗池投放竹枝等附著物,讓其吃飽後能附物棲息。經25~30天培育,斑海馬可從初生體長10~11毫米長到50~60毫米,即可出池銷售種苗或轉入種苗養成。
5.運苗
有些地區需要到外地購進海馬苗,因此掌握運輸技術是非常重要的。運輸方法應根據路途遠近、氣候條件、種苗多少等分別采取空運、車運、船運等。空運或長途車運采用薄膜袋充氧氣運輸的方法。例如,一次從廣東汕頭到山東威海養殖場,途中經過海、陸、空運輸,中途采用水袋降溫,熱水袋保溫升溫,安全到達目的地時,成活率達100%。
6.養殖方法
養殖海馬是一項綜合性的技術,與其他海水魚、蝦、貝養殖一樣,水質是根本,飼料是關鍵,科學管理是養殖成功的重要環節。因而“水、餌、管”這部“三字經”是有機結合、相輔相成的,實際應用時,不得顧此失彼,切實使之構成人工生態係。
(1)水質:養殖用水要清潔、新鮮、無毒、無汙染。然而,海區的水質隨時間、地點、氣候的不同而有所變化,有時必須對海水進行處理後方可應用。一般用沉澱法或過濾法。
(2)換水:換水是保持良好水質和比較高的溶解氧的重要措施。換水次數和換水量,應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一般水溫低於20℃時,可數天換1次;當水溫超過30℃時,每半天換1次或每天換1次;當水質不好或魚發病時,更應及時換水。注意換水時溫差不宜超過2℃。
(3)餌料:要求新鮮、大小適宜。要經常檢查海馬吃食情況,以便及時調整投餌量。
海馬初生後即能攝食,應與親體分養。在養成過程中,要注意控製水溫、水質、餌料、光照和密度等條件,以促進養成效果。
分養規格,按個體大小和性別分群分批放養,體長6厘米以下的宜在育苗池中飼養,一般每平方米放養初生苗1000尾,經過7~15天,苗體逐漸長大,密度可酌減。體長6厘米以上的中大海馬和成年海馬則放入麵積為6~20平方米的養成池飼養,放養密度分別為300尾和100尾。在高溫季節適當疏養和勤換水,低溫季節則可適當密養並減少換水次數。如果是采用流水式養殖的話,其放養密度可以酌情提高。
海水溫度,海水須經過粗沙過濾或沉澱澄清後方可用於養殖海馬。適溫範圍在12~24℃。初生苗在20℃以下,成活率低;如果在25℃以上,成活率高。換水溫差應不超過2℃。
沉澱水質,海水經過沉澱處理,透明度以40~50厘米為宜。每天或隔天換水一次,保持水質新鮮。如有條件的飼養場,可搞流水培養,流量每小時1~2噸。苗在出生3天後開始換水,比重以1.008~1.015之間較好。
投喂飼料,一般應盡量采用鮮活浮遊甲殼類作為餌料,活餌可以人工培養或到自然水域捕撈。餌料要加工成與海馬吻口大小相適應。體長在6厘米以下的,要投1~3毫米的橈足類肢幼體及小型橈足類;體長6厘米以上的,可投5~8毫米的橈足類、端足類等浮遊甲殼動物;體長10厘米以上的,主要餌料為1厘米左右的塘蝦或蝦苗。每天投喂2~3次,日投量為攝食量的1.5倍。投餌應在白天進行,黑暗中海馬停止攝食。投餌量以基本吃完無殘餌為準,做到定時定量。仔魚每天投餌2~3次,成魚每天投餌2次。在白晝海馬能識別食物時投喂。海馬很貪食,要防止其攝食過飽,須勤觀察,防止因投餌過多造成池水劣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