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海馬養殖添藥源(1 / 3)

海馬養殖的意義

我國擁有廣闊的海疆,海岸線曲折漫長,海灣、灘塗、海島尚有大部分未被開發利用,特別是近些年來海水養殖業的迅猛發展,沿海育苗場、養殖場紛紛興起,這些育苗場,比如對蝦育苗場在北方每年充其量隻使用兩個月(4~5月份),閑置10個多月(6~翌年3月份),若能增加養殖新品種,例如人工養殖海馬,必能增加產量,提高經濟效益。經過考證,我國很多地區都已具備養殖海馬的條件。人工養殖海馬完全可行。

若利用100平方米的水麵(水深0.8~1.2米)的育苗池進行海馬養殖,每平方米可以飼養商品海馬100尾,每年可收獲海馬10000尾,每尾售價按30元計,即30萬元,若養殖水麵為1000平方米,即可獲總產值300萬元,去除成本(餌料、海馬苗種、人工費用、水電費用、生產費用、設備折舊等)因素,純利潤可以達到280萬元。可見經濟效益是相當可觀的。南海產大海馬已經在山東引殖成功,幼苗成活率達到20%~50%,並能安全越冬,產卵孵化,當年養成商品規格。

海馬作為名貴藥材進行人工養殖生產,可謂是一項整體生物工程學,是一座有機體製藥廠,有人把它與建設一座現代化製藥廠相比較,首先,它具有投資少、收益快、消耗低、效益高、無汙染、機構簡單、管理方便等優點。隻要熟悉海馬生活生態習性,掌握養殖技術,個體、集體和國家都可以因地製宜養殖,不同規模地大力發展。

由於海馬有規模化、工廠化養殖基地,可提供足量無汙染健康養殖的鮮活海馬,將加速生產高附加值、高新技術含量的保健食品或藥品的開發。隨著科學的進步,應用現代化生物技術,提高其深加工生產的水平,發揮其在保健功能食品、新藥開發的巨大潛力,其生物醫藥應用開發的前景是十分廣闊的。

海馬的生活習性

海馬是溫帶暖水性淺海魚類。野生海馬常以尾端纏附於海藻上,其活動能力不強;在人工養殖的條件下,平時多停留在池底,很少活動。海馬對水溫變化適應能力很強,水溫過高呼吸則加快,水溫過低時,則停止攝食。

海馬適溫範圍在12~33℃,仔魚期對水溫的適應範圍較小,20℃以下時活動力明顯減弱。最適水溫在25~28℃。此外,幼苗的日夜水溫差或換水前後水溫差不宜超過2℃,如果水溫驟然變化太大,易引起海馬突然死亡。

海馬對鹽度的適應性較廣,1%~3.2%範圍內均能生活,初生苗適鹽範圍為1.5%~3.2%,最適範圍為2%~3%。長時間在較低鹽度養殖的海馬,會產生不育現象。

海馬對溶解氧需求量較大。一般要求溶氧量≥3毫克/升。如果溶氧量低於2.5毫克/升時,會出現呼吸加快、發聲、亂撞,最後沉底死亡。

海馬適光範圍為500~20000勒,最適光照為3000~6000勒。光線過弱,海馬不活動不攝食;光線過強,藻類大量繁殖,會引起各種疾病。因此,海馬若在室內養殖,應增加門窗燈光以便加強光照;若在室外養殖時,應遮頂,避免太陽光直射。

海馬是一種遊泳力不強的淺海魚類。主要靠胸鰭、背鰭和臀鰭相互配合擺動而遊泳。尾部具有卷曲能力,纏卷在海藻或其他漂浮物上。平時遊動姿勢有兩種:一種是尾巴、身體水平伸直,遊泳速度快。另一種是尾巴卷曲,遊泳時身體近於垂直,速度慢。海馬的抗敵本領差,但能模擬環境變換體色,避免被敵害發現。

海馬在野生狀態下,以食小型甲殼動物為主,如橈足類、端足類、枝角類及各種小蝦等。幼海馬的理想食料為橈足類,成海馬以塘蝦、毛蝦及其他小型蝦類為食。

海馬吞吸食物主要是靠鰓和吻的伸張、收閉活動來完成的。海馬無牙齒,主要是囫圇吞下食物,故餌料的大小以不超過吻徑為度,對餌料種類和鮮度有一定的選擇性。人工投餌要投在魚群附近,便於攝食。人工養殖海馬時,體長在5厘米以下的幼苗主要投喂小型浮遊甲殼類、鹵蟲卵,日投餌量約占體重的15%~20%;體長在5厘米以上的中海馬和成魚主要投喂小型至大型浮遊甲殼類、塘蝦、毛蝦、新鮮人工餌料,日投餌量占體重的7%左右。

海馬的養殖技術

1.準備工作

養殖海馬必須做好以下準備工作。

場地準備,人工養殖海馬的常用方法有水泥池養殖、水缸養殖和池塘養殖。目前我國普遍采用水泥池的養殖方法。其大致可分為:幼苗池(或育苗池)。主要是供培育初生海馬幼苗或供親海馬產苗之用,麵積為0.5~2.0平方米,水深0.5~0.8米;幼魚池用以放養培育15~20天以後的海馬幼苗,麵積2.0~5.0平方米,水深0.8~1.0米。成魚池用於飼養體長8厘米以後直至收獲的飼養池,麵積5~20平方米長方形池,池深1.0~1.2米。各種池建造時,最好池底埋土中1/3左右,可使水溫較穩定,排灌水亦方便。同時,長方形也便於操作,便於遮光調節光線。

水質準備,育苗時海水鹽度要在1.5%~2.2%,水質要新鮮,氧氣要充足。水質較混濁時要經過沉澱24小時以上才能使用。如果發現浮遊矽藻等藻類在水中繁殖,使用流水比靜水養殖好。在飼養過程中,每個育苗池安裝1~2個充氣石,連續充氣使呈微沸騰狀,保持水中溶氧充足。池中遮蔭,避免烈日直射,防止矽藻大量繁殖,或水溫過高引起病害。

飼料準備,海馬苗產後不久就攝食,在2~3天以內主要是攝食橈足類無節幼體(100目篩絹能濾過為佳)。隨著仔魚的生長,可相應提供較大的橈足類個體。同時適當添加葡萄糖或豆漿以提高成活率。幼魚體長5~6厘米以後,逐漸攝食小蝦或塘蝦。成魚主要攝食蝦類、新鮮的小魚或魚肉,如鮮餌不足時可用冰凍、晾幹、鹽浸或其他方法保藏的魚蝦也可。

苗種生產,分為海區采苗和人工繁殖。

(1)海區采苗:到海馬常棲息的海藻叢中摸捕、拾捕或者利用小型工具均可捕到較多的小海馬。

(2)人工繁殖:海馬的人工繁殖比較容易,隻要將性成熟的雌雄海馬混養於同一水池中,當環境條件適合時,它們便會自行交配繁殖。

2.親魚的選擇

主要從自然海區捕撈或海馬養殖場選擇。除要求選擇個體粗壯、體形完整、健康無病、遊泳活潑、攝食力強、顏色鮮豔、用手捉拿掙紮有力、雌性腹部膨大且生殖孔突出、雄性育兒袋膨大且較長之外,在年齡上最好選用2齡的親海馬。因為,2齡的親海馬產出的幼苗,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好,用於人工培育時,生長速度最快,培育成活率最高。精養可以增強親魚體質,使其生殖腺充分發育,提高產苗的數量和質量。親魚的飼料必須新鮮、優質、適口、充足。養親魚的池應在6~12平方米,放養密度比成年海馬養殖的小,每立方米水體20尾左右。操作要小心,水質應清新,溶氧量在4毫克/升以上,光照強度在500~10000勒之間。非繁殖季節或未達到性成熟時,雌雄海馬分開飼養,以防相互追逐而影響親魚正常發育。

3.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