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馬養殖達10厘米以上即可上市出售。在運輸時應保護水質清潔,水溫要相對恒定,同時要經常檢查海馬的狀況,必要時可將水震蕩或使用通氣裝置,有利於增加水中的溶氧量,提高海馬的成活率。
海馬的病蟲害防治
1.氣泡病
此病全年均可發生,尤以強光直射、水中浮遊藻類繁殖茂盛多見。患病的海馬皮膚或腸道產生氣泡,側浮水麵,不能下沉,不能捕食,久之則饑餓而死。防治方法:遮蔭,避免陽光直射;勤衝注新水,防止水體浮遊藻類茂盛;用針刺破氣泡,放出氣體;用灑水衝沉浮於水麵的病魚;把病魚收集入網袋,用石頭纏著網袋沉入池底。
2.水黴病
8~11月份較為多見。主要是水質過於渾濁不潔而引起的。症狀:發病海馬表皮附著一層灰白色纖維,似毛狀,魚體受刺激後常作掙紮擺動,呼吸緩慢。防治:預防此病,必須勤換水。如海水渾濁不清,應用100目篩絹過濾或沉澱後使用。療法:對已患病的海馬要立即治療。可取淡水100千克,裝入缸裏,然後將生病的海馬放入淡水中浸泡10分鍾(如果浸泡時間超過20分鍾,海馬就會立即死亡),然後立即撈出又放入養育池內。經過2~3次浸泡,水黴病即可凍死,並且自行脫落。
3.澱粉卵甲藻病
澱粉卵甲藻大量黏附海馬鰓部,造成海馬呼吸困難,窒息而死。此病多發生在室內光線較弱的水池,或陰雨連綿的季節,一經識別,幾小時內即死亡,危害很大。防治方法:經常用淡水浸浴海馬10~20分鍾,可達防治目的。
4.胃腸炎病
此病在4~11月份的整個培苗期都有發生,對海馬幼苗危害最大,但幼苗的食性改變後即少見。患病的海馬幼苗,呆浮於水麵,或孤獨垂立於池底,肛門鬆弛突出,輕壓腹部有白色黏液從肛門流出。此病一旦發生,會很快蔓延流行,若不及時防治,極易造成整個育苗場幼苗的覆滅。防治方法:育苗前水池須經100~200微升/升漂白粉消毒;定期向培育池潑灑2微升/升痢特靈,或4微升/升四環素、氯黴素等;投喂的餌料,在投喂之前須經幹淨海水反複衝洗多次,和經抗生素2微升/升浸洗消毒30分鍾;每半個月向培育池的四周和人行道噴灑漂白粉水或撒生石灰;一旦某池出現病害,要嚴格隔離,防止病菌從工具、培育水、餌料及工作人員傳播給無病的育苗池;已患病的幼苗,用青黴素40微升/升或氯黴素9微升/升浸浴24小時有顯著療效。也可用0.25~0.5克土黴素(4~8片),溶於200毫升海水中;再將準備投喂的餌料放入藥液中浸泡15分鍾,然後投喂。連喂4天,可見療效。
海馬的捕撈與加工
1.捕撈
野生海馬多在捕魚時獲得,全年均產,以7~9月份產量多。人工養殖海馬6月底以前繁殖的幼苗,經4~6個月便可長成體長12~14厘米以上的成體,故多在越冬前(12月份至翌年2月份為越冬期)進行收獲,以節約越冬期間大量的加溫費用。但7~8月份以後繁殖的幼苗,養至翌年3~8月份才能長成成體,多在翌年越冬前才收獲。
2.加工
加工海馬的方法很簡單,隻要把收獲的海馬放在淡水中泡死,然後洗淨,除去內髒,曬幹;或除去外部灰黑色皮膜和內髒後,將尾盤卷,曬幹。再選大小相似者,用紅線纏紮成對,即成商品。
養殖海馬的注意事項
1.注意密度
初生苗每平方米放1000尾左右,經過7~15天,苗體漸大,密度可酌減。7~9厘米的幼魚每立方米200~300尾,10~13厘米的幼魚每立方米100尾,13厘米以上的成魚每立方米30~50尾。高溫季節要適當疏養和勤換水,低溫季節可適當密養。在條件許可時,盡量疏養一些,這樣可使海馬生長發育良好,減少疾病,成長迅速。
2.注意換水
孵化後3~5天內,可以在原池中用虹吸法排去1/2~2/3舊水,並將池底汙物吸除,然後添放新鮮海水。隨著海馬生長,通常采用全換水的方法,溫差不超過±2℃。操作要輕、快。夏季1~2天換水1次,越冬期可4~6天換水1次。如遇下雨,池水過淡,或出現食欲減退、浮頭、發聲、急喘、亂竄、沉底或病變時,要及時換水,換池或遮蔭處理。
3.注意光線和水溫
強光下,浮遊藻類大量繁殖,不利於海馬生長,且水溫過高,易引起病害。夏秋季白天遮蔭,避免烈日曝曬。冬春陽光較弱,水溫低,要防風防凍,做好保溫工作。海馬的越冬是用人為的方法提高水溫,使海馬安全渡過越冬期。海馬越冬工作十分重要,直接關係到第2年的生產。各地越冬的主要措施如下。
(1)薄膜保溫法:多用在室外,在水泥地上用薄膜搭棚遮蓋密封起來,可使池內保持較高水溫。
(2)塑料油罐保溫法:水溫低時,用塑料油罐裝熱水放入池中,使熱水通過油罐慢慢擴散於池中。
(3)室內加熱保溫法:在室內利用燒煤或電爐等加溫,使室內池中海馬越冬渡過低溫期。
海龍
為海龍科動物刁海龍等多種海龍的全體或除去皮膜及內髒的全體。主產於我國東海、南海近陸海域。其藥性、功效、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均與海馬相似,且較海馬為強。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海龍有抗癌活性。臨床上用於治療乳腺癌、肺癌及消化道癌症。清代醫藥學家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一書中引《赤嵌集》:海龍產澎湖澳,冬日雙躍海灘,漁人獲之,號為珍物。首尾似龍,無牙、爪,大者尺餘,入藥。”《譯史》雲:“此物有雌雄,雌者黃,雄者青。……功倍海馬,催生尤捷效”。《百草鏡》雲:“海龍乃海馬中絕大者,長四五寸至尺許不等,皆長身而尾直不作圈,入藥功力尤倍。雖同一類,形狀微有不同。此物廣州南海亦有之,體方,周身如玉色,起竹節紋,密密相比,光瑩耀目,誠佳品也。”說明當時已知海龍與海馬同是一類,僅形狀微有不同,功效亦相似,作用有大小強弱而已。這與現在對二者的認識亦相吻合。
但近來一些地方,以海蛇為海龍別名為據,誤將海蛇作海龍,這是錯誤的。因兩者相差甚遠,功用亦不相同,且海蛇有毒,不能混淆應用,不可不知。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海龍浸出液對受試動物的子宮有興奮作用,其作用強度較緩慢而溫和,持續時間長,不易引起強直性收縮;海龍提取物有雌激素樣作用,以醇提油狀物作用最強;海龍還具有抗衰老作用,可明顯延長果蠅的存活天數;海龍水提取物對人宮頸癌細胞株、肺鱗癌、直腸癌有程度不等的抑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