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又治虛喘與遺尿(1 / 3)

治療虛喘的好幫手

哮喘是呼吸道常見病,也是多發病。據統計,目前全世界有近2億患者,約占總人口的2%。我國患病率接近1%,患病人數在1千萬人以上。

由於哮喘遷延難愈,反複發作,嚴重危害著人們的身心健康,減弱人們的勞動能力,降低人們的生活質量,而且難以得到根治,使患者痛苦不堪,使千萬個美滿幸福的家庭為此背上了沉重的經濟負擔,蒙上了一層濃濃的陰影。

哮喘已經引起了世界衛生組織(WHO)、各國政府和臨床醫生的廣泛關注。WHO從2003年,將5月6日定為“世界哮喘日”。

正常情況下,當人體呼吸時,空氣會經過支氣管進出肺部。支氣管就好像樹枝一樣,由大支氣管分支為小支氣管,在最小的支氣管末梢,就是空氣囊,在這裏空氣中的氧氣被人體吸收以維持生活,同時把二氧化碳排出體外。當外來或內在的過敏原或非過敏原等因素引起這些支氣管平滑肌痙攣、黏膜水腫及分泌物增加,造成呼吸時空氣流通不暢,就好像水在阻塞了的水管內不能流通一樣。當發生這種情形時,患者會有氣急、呼吸困難、咳嗽及咳痰等症狀。檢查肺部時可聞到哮鳴音,尤其是呼氣時特別明顯。這種反複發生的發作性病症就叫做支氣管哮喘,即一般常稱的哮喘。

中醫學認為,哮和喘是兩種病證。喘證常可由多種疾患引起,病因複雜,臨床辨證首當分清實喘和虛喘,還應注意寒熱的轉化。喘證雖然是一個獨立的病證,但可以見於多種急、慢性疾病過程之中,如肺炎、喘息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源性心髒病、心源性哮喘、肺結核、矽肺以及癔病等發生呼吸困難,均可伴發喘證。喘證病因雖多,概括起來不外外感和內傷兩類,即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六種非時之邪),內傷飲食,情誌不遂以及久病體虛所致。病變主要在肺和腎,而與肝、脾、心有關。病理性質有虛實之分,實喘在肺,為外邪,痰濁、肝鬱氣逆、邪壅肺氣而宣降不利所致。

實喘有實邪,病位在肺,其治在肺,治以祛邪利肺氣,治療時當分寒、熱、痰、氣的不同。其中因於風寒壅肺者,常表現為喘息,呼吸氣促,胸部脹悶,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兼有頭痛,鼻塞,無汗,惡寒,有時個別患者伴有發熱,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脈浮緊。治療當采取散寒宣肺。若患者出現喘咳,胸部脹痛,痰多而黏稠,色黃,間或夾有血色,伴見胸中煩熱,身熱,有汗,口渴,喜冷飲,麵紅,咽幹,尿赤,便秘,舌苔黃或膩,脈滑數,這就屬於痰熱遏肺,治療時當以清泄痰熱為原則。若患者出現喘咳而胸部自覺脹滿悶窒,痰多黏膩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嘔吐惡心,食欲不佳,自覺口中黏而不渴,舌苔厚膩色白,脈滑,這屬於痰濁阻肺型,治療時當祛痰降逆。

若每遇情誌刺激,情緒忽變而誘發,發作時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氣憋,胸悶胸痛,咽中如有窒息感,或失眠,心悸,平素多憂思抑鬱,心事重重,舌苔薄,脈弦,則多屬於肝氣乘肺,治療時多開鬱降氣為主,兼以宣肺化痰。

虛喘正氣虛,病位常在肺、腎兩髒。其治主要在肺腎,應當培補攝納,結合所病髒腑,予以補肺溫腎,或養心健脾。肺為氣之主,肺虛則氣無所主,肺虛氣喘的患者,多由外感病後,氣陰兩傷所致。患者症狀有呼吸急促,氣短,喉間可聞鼾聲,咳嗽時聲低而弱,痰少而黏,稍稍活動即有汗出,極易感冒,舌質淡紅,脈軟弱。治療以補肺益氣為主。喘促日久則可發展成為腎虛氣喘。腎為氣之根,腎髒有攝納肺所吸入的清氣,防止呼吸表淺的作用,若腎陽虛則腎納氣功能減退,攝納無權,表現為呼多吸少,動則喘甚,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或尿後仍有餘瀝,麵清肢冷,舌淡苔薄,脈微細或沉弱。治當補腎溫陽,引火歸元,接續真氣。至於喘脫危症,應予及時就醫急救,當扶正固脫,鎮攝潛納。

海馬作為傳統中藥,早在公元780年就有了入藥的記載。據記載,海馬能醫治呼吸係統疾病如哮喘,性功能障礙如陽痿、不孕,失眠,乏力,瘡瘍腫痛,皮膚病以及難產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