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節 食用菌(1 / 2)

一、我國食用菌生產概況

我國是世界食用菌生產大國,2006年我國食用菌年產量已增加到1400萬t,占世界的70%,產值達590億元,已成為農民增收的一條重要渠道。

食用菌主要品種有蘑菇、香菇、木耳、金針菇、草菇、平菇和猴頭菌等,近年來白靈菇和杏鮑菇等新品種發展較快。

二、我國食用菌的物流路線

我國的食用菌整年供應,內銷物流方向主要是從各農村產地向大中小城市流動,珍稀食用菌如白靈菇則向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等大城市流動。鄉鎮農村市場則是自產自銷。

出口物流方向一般均從各產地集中到山東、深圳,再出口到日本、東南亞、韓國等,少量出口到北美和歐洲。

三、食用菌的物流保鮮技術工藝

(一)貯藏特性與環境條件

新鮮的食用菌具有極強的呼吸作用,采後一旦離開培養基,2~3d內菇體的水分大量散失,首先菌褶變褐,繼而整個菇麵發黃變褐,失去表觀商品質量,風味也隨之劣變,失去商品價值。因此,延長鮮菇的運輸和上市天數,解決其采後的保鮮問題,是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低溫條件結合適宜低O2和高CO2環境能夠明顯抑製食用菌開傘、褐變,能夠大大延長保鮮期。大多數食用菌的貯藏溫度是0~1℃,相對濕度以95%~100%為宜。參考氣體指標為:蘑菇(O21%,CO220%~25%)、香菇(O22%~3%,CO210%~13%)、鳳尾菇(O21%~2%,CO24%~5%)、平菇(O21%~3%,CO24%~5%)。低O2和高CO2對白靈菇的貯藏保鮮也十分有利,但具體指標尚沒有人研究。草菇的適宜溫度是11~12℃,溫度過低容易自溶。

不同品種貯藏期不同,如白靈菇和杏鮑菇可貯藏40~50d,而草菇貯藏期僅4~5d。

(二)物流工藝路線與操作要點

1.物流工藝路線

適時采收→分級修整→表麵風幹→裝入內襯保鮮袋的箱或筐中→入-1~0℃冷庫充分預冷→紮口→一些品種抽真空→上架或碼垛→銷售。

2.操作要點

(1)采收 應遵循先熟先采的原則。采收過早,子實體未充分發育,品質欠佳,也影響產量;采收太遲,子實體易老化,直接影響其貯藏與保鮮。要輕采、輕拿、輕裝,減少機械碰撞與損傷。

(2)分級修整 采收後應盡快進行分級處理,用利刀削平菇柄,削檢菇柄時盡可能不要將培養基粘附在菇體上,用毛刷刷淨菇體雜物,將大小基本一致的分為一類,並剔除畸形、破損和帶病蟲的菇。采收前一天停止給菇棚加濕,最好給菇棚通風1~2h,使菇表麵略顯幹燥,增加菇體柔韌性,以利於采收和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