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節 蒜薹(1 / 2)

一、我國蒜薹生產概況

大蒜原產於亞洲西部高原。漢代張騫通西域時引入我國中原地帶。在我國已有兩千餘年曆史。蒜薹(Garlic Scape)在我國分布很廣,從南到北都有栽培,如黑龍江省的阿城、寧安,吉林省的農安、和龍,遼寧省的開原、海城,河北省的永年、安國,山東省的蒼山、金鄉、廣饒、商河、平度、安丘,江蘇省的射陽、大豐,陝西省的岐山,甘肅省的涇川,西藏的拉薩等,其中以山東的蒜薹產量最大。

二、我國蒜薹的物流路線

蒜薹的基本模式是從主產區向周圍省市。每年北方各大、中小城市,在采收季節從山東、河北等產地購進大批蒜薹,利用恒溫庫或氣調庫貯藏,等到在元旦或春節時高價拋出,也有的根據蒜薹貯藏質量及市場行情隨時銷售。從5月下旬到春節前後,不斷有批量蒜薹從北方各大產區向南方各省市輸送,一般先到廣州,再到深圳、香港等地。近些年來,山東一些地區的蒜薹開始向日本、韓國出口,也有少量出口到東南亞。

三、蒜薹的物流保鮮技術工藝

(一)貯藏特性與環境條件

蒜薹是由薹莖和薹苞兩部分組成的,薹莖是蒜薹營養物質的貯備器官,薹苞外有苞皮,內有花和氣生鱗莖(株蒜)。蒜薹采收時薹莖處於生長發育前期,形體雖小但生理活性強。在貯藏過程中營養物質運輸特點是自下而上,由內向外,如果貯運條件控製不當,極易產生蒜薹莖部和髓部老化、中空及花苞膨大等症狀。

貯藏適宜溫度為-1~0℃,相對濕度為90%~95%,庫溫波動要小於0.3℃,前期庫溫控製在-0.7℃,後期-0.3~0.6℃。

(二)物流工藝路線與操作要點

1.物流工藝路線

無傷適時采收→及時運輸到貯藏場所→適當分級→剔除傷、殘、病薹→去掉葉鞘→修整、剪齊基部→捆把(每把1kg左右,近薹苞處捆紮)→保鮮袋檢漏→隨捆隨裝於保鮮袋中(定量且薹梢向外)→及時入庫上架→全部袋口敞開→於-1~0℃預冷→防腐處理(TBZ煙劑熏蒸)→當薹條溫度接近0℃時,薹梢噴灑TBZ液劑防腐→當薹條溫度達0℃時紮緊袋口→於-0.5~0℃下貯藏→定期測定袋內氣體成分→依照氣體指標(O2<1%或CO2>12%)開袋放氣→注意庫溫、薹苞、薹基變化。

2.操作要點

(1)采收 蒜薹一般在5月中、下旬,采收過程為3~5d。四川、雲南等地的蒜薹采收時間要早一些,4月初就有雜交薹上市。采收期前幾天薹質較好,而後幾天薹苞開始膨大莖部易老化,不適合長期貯藏,特別是矽窗袋貯藏。因此應盡量收前不收後,以確保質量。蒜薹的適時采收期以總薹苞下部變白,蒜薹頂部開始彎曲為標誌,采收時應注意不要雨後采收和帶露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