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奮鬥目標與“兩型社會”的夢想
“兩型社會”建設所取得的發展成就有目共睹,從而使湖南的“兩型”趨勢越來越明顯,形成一股不可阻擋的綠色、低碳潮流,“兩型社會”建設由此而從長株潭城市群的“區域夢想”變為湖南全省的奮鬥目標。
“兩型”理念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三年前,當“兩型”試驗剛剛開始時,不少湖南人對其沒有予以足夠的注意,還出現了“無關論”、“無用論”等認識誤區。
三年的初步實踐證明,“兩型社會”建設是湖南實現科學跨越、富民強省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是建設美好家園的必然選擇,是順應世界潮流的重大戰略,為湖南贏得了極其難得的曆史性機遇,是湖南最值得驕傲的新“名片”,從而激發了全省人民的參與和建設熱情。2010年8月,中共湖南省委書記周強同誌自豪地說:“‘兩型社會’在湖南已經成為全省共識,‘兩型社會’的理念在湖南已經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兩型”目標成為引領全省科學發展的新方向
2010年8月,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作出《關於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兩型社會”建設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在全省範圍內“堅持‘兩型’引領。把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要求貫徹到社會生產、建設、流通和消費的各個領域,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麵,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思想觀念、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體製機製,促進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相協調,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資源高效利用、生態環境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2010年11月27日,《中共湖南省委關於製定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發布,進一步明確,“十二五”期間,湖南要“全麵推進‘四化兩型’建設,堅持以建設‘兩型社會’作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目標和著力點”。“大力加強節能環保和生態建設,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技術,發展綠色產業,倡導綠色消費,建設綠色湖南,推動資源利用由高消耗、高排放、高汙染的粗放型向低消耗、低排放、低汙染的節約集約型轉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初步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明顯下降,主要汙染物排放量明顯減少,森林覆蓋率保持穩定,森林蓄積量和城市建成區綠化率明顯提高,城鄉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宜居水平明顯提高。”
這樣,“兩型社會”建設在短短三年內,就由長株潭城市群的“區域夢想”擴大為湖南全省的奮鬥目標。
3、金字招牌與“兩型社會”的效應
“兩型社會”是21世紀世界各國共同追求的理想社會,湖南在中國率先進行“兩型社會”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兩型”建設因此而成為效應越來越大的“金字招牌”。
樹立湖南新形象的聚集效應。“兩型”建設這塊“金字招牌”最為引人注目的效應是聚焦效應。這種效應,為湖南樹立了新形象,打造了新品牌,帶來了更多的關注、更大的期盼、更高的要求,引來了各種資源,激活了各種資源,具有廣泛、深遠和內在的影響力。省領導在一次盛會上深有感觸地說:“過去都是一家一家到海外去拜訪那些知名企業,人家拿個一般的人員接待你就不錯了,現在是一百多家名企雲集長沙,紛紛到我們湖南來,所以品牌太重要了。”
確保湖南持續發展的生態效應。“兩型”建設這塊“金字招牌”的含金量,取決於“綠金”,生態效應是最具有實質性和最有特色的效應。湖南的生態環境在近三年來經濟高速增長的背景下不但沒有惡化或出現新的不穩定,反而開始好轉,就是“兩型”建設生態效應最有力、最實際的表現。中共湖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周強曾經動情地說:“我們要像愛惜眼睛一樣愛惜我們的環境,這個生態是我們湖南最大的優勢,當時保護昭山的時候,春賢書記決心很大,昭山誰都不能隨便動的。回過頭看,很有戰略眼光。我看昭山在全國,乃至世界也是很少有的。湖南的生態環境優勢太明顯了,現在成了我們很大的亮點。”
推動湖南產業發展的提升效應。“兩型”建設這塊“金字招牌”的分量,取決於產業的質量與規模,對產業的提升、壯大效應是最關鍵、最根本的效應。在“兩型”引領下,湖南的產業明顯提質、提速,在國家科技與高新產業發展布局中的戰略地位大為提升。長株潭城市群成為全國七大綜合性高技術產業基地之一,長沙高新區成為中西部地區首個部省共建的“創新型園區”,湘潭高新區、嶽陽經開區、常德經開區、寧鄉經開區先後升格為國家級園區。截至2010年11月16日,湖南的國家級高新區、經開區增至7家,其中高新區3家,即長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株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湘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開區4家,即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嶽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常德經濟技術開發區、寧鄉經濟技術開發區。還有郴州出口加工區、瀏陽生物醫藥園等其他類型的國家級園區。在這些園區的帶動下,湖南園區規模工業增加值占全部規模工業的比重由2005年的17.8%提高到2009年的36.6%;2010年前三季度,全省省級及以上產業園區規模工業實現增加值1562.57億元,同比增長28.8%,增加值占全省規模工業的38.0%,比重比上年同期高4.2個百分點。
打造湖南資金“窪地”的積聚效應。“兩型”建設這塊“金字招牌”的現實影響力,最突出的表現為對資金等生產要素的積聚效應。近三年來,在全國吸引外資速度減緩乃至下降的背景下,湖南的招商引資逆勢增長。2008年,全省實際利用外資增長22.5%,2009年增長14.8%。到2010年8月,來湘投資的世界五百強企業增加到51家,比2007年增加9家。2010年前10個月,新批外商投資企業491個,同比增長17.5%;實際使用外資45.02億美元,同比增長12.4%。省領導高興地說:“最近一些大的產業、大的企業落戶長株潭,看好的就是我們長株潭這個城市群,巨大的市場,優美的環境,最適合搞物流,最適合搞現代製造業,很多企業就是看了三個市以後落戶長沙,落戶株洲,落戶湘潭,這個綜合效應怎麼估計都不過分,而且會越來越大。”
提高湖南戰略地位的政策效應。湖南進行“兩型社會”建設,大大提高了湖南在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曆史進程中的戰略地位,這塊“金字招牌”,因此而為湖南帶來了極其重要的政策效應。三年來,已經有32個部委與湖南開展了合作共建,有70戶中央企業、金融機構與湖南對接合作。部省合作共建平台和機製的建立,開啟了湖南借助國家力量建設長株潭城市群的新局麵,為湖南爭取國家用地、資金、項目和政策支持,提供了一條快速的“綠色通道”。各方麵的支持接踵而至,解決了許多湖南自身難以解決的問題,成為湖南全麵加快長株潭城市群建設改革的重要力量和有效途徑,出現了令人鼓舞的新局麵、新氣象。
二、湖南“兩型社會”建設的戰略選擇
如何進行“兩型社會”建設,2008年5月召開的省委常委擴大會議確定了“‘兩型’促進‘兩新’,‘兩新’帶動‘兩型’”的模式。
隨著實踐的發展和認識的深入,湖南於2010年8月進一步提出,建設“兩型社會”,要以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為基本途徑。
“兩型社會”建設本質上是一場新工業革命、新科技革命,是一輪新的現代化,要完成這一重大曆史使命,關鍵在於奮力開拓“四化”道路,特別是其中的“兩新”道路。
1、新型工業化是“兩型社會”建設的戰略核心
資源環境問題,從根本上說是傳統工業化給人類和大自然帶來的問題。
解決這一問題,從根本上說就是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新型工業化是“兩型社會”建設的根本戰略、核心戰略。
湖南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湖南目前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關鍵階段,產業結構以重化工業為主,能源結構以煤為主。2009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中重工業增加值所占比重為67.2%,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占規模工業的比重達35.5%,能源消費占規模工業的比重達80.4%。煤品燃料消費總量達8774.36萬噸標煤,占全社會消費量的65.82%。在中部及全國,這些都是相當大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