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探索創建“四化兩型” 發展模式(上)(1 / 3)

湖南的“兩型社會”建設,最終是要率先走出一條有別於傳統模式的發展新路,帶動和促進全省又好又快發展,為推動全國科學發展積累經驗。

通過三年的艱辛探索與實踐,湖南將“兩型社會”建設與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相結合,初步形成了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又好又快,堅持“兩型”引領,堅持“四化”帶動,堅持改革創新,堅持分類指導,努力實現優化發展、創新發展、綠色發展、人本發展的“四化兩型”發展模式。

一、湖南“兩型社會”建設的必由之路

2010年3月25日,時任中共湖南省委副書記、省長的周強同誌在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改革試驗區工作會議上說:“今天上午我們舉行了芙蓉大道、紅易大道通車典禮,並實地參觀考察,看了非常高興,春賢書記用了一句話‘天擇人願’。這個沿途的老百姓喜氣洋洋,像過一個盛大的節日。”

“天擇人願”,就是遵循客觀規律的科學發展與人民群眾願望的統一。“兩型社會”建設頭三年,湖南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湖南人民的滿意度、自豪感大為提升,證明“兩型”引領是一種典型的“天擇人願”的科學發展方式。

1、現代文明與“兩型社會”的引領

“兩型社會”建設頭三年,湖南堅持“兩型”引領,初步走上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資源高效利用、生態環境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這三年,是湖南特別是“兩型”試驗區經濟增長最強勁的三年

“兩型社會”建設的成敗,關鍵在於將資源節約、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有機地統一起來,在確保生態優化的同時實現經濟繁榮。

湖南正式開始“兩型社會”建設的2008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年初遭遇特大冰雪災害,下半年又遭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但在這一年,湖南經濟比上年增長12.8%,經濟總量首次進入“萬億元俱樂部”。長株潭地區生產總值4565.31億元,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40.9%,比上年提高3.2個百分點;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7個百分點。“3+5”地區生產總值8760.51億元,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9個百分點。

2009年是湖南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奮力實現“彎道超車”的一年。這一年,湖南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930.69億元,比上年增長13.6%。長株潭地區生產總值5506.71億元,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42.6%,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9個百分點。“3+5”地區生產總值10347.52億元,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4個百分點。

2010年,湖南在著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過程中,延續上年以來的回升向好勢頭。前三季度,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速達14.8%,高於去年同期的13.1%;總量已過萬億元,達到10583.27億元。預計全年GDP增長14%以上。長株潭地區和“3+5”城市群生產總值在前三季度分別增長15.8%、15.4%,增速繼續分別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個百分點和0.6個百分點。

這三年,是湖南特別是“兩型”試驗區民生改善最為突出的三年

“兩型社會”建設,歸根結底是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兩型社會”建設頭三年,湖南的民生得到顯著改善。

居民收入較快增長。2009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910元,比2007年增加1006元,增長25.8%;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84元,比2007年增加2790元,增長22.7%。2010年前三季度,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1元,增長9.0%,比上半年和上年同期均提高0.1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現金收入4440元,增長11.8%,比上半年加快0.2個百分點。2009年,長沙全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8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38元,分別比全省平均水平高83.0%和34.5%。株洲的上述兩個數據分別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2.4%和15.6%,湘潭分別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8.1%和6.8%。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9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0828元,比2007年增加1837元,增長20.4%;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4021元,比2007年增加644元,增長19.1%。長沙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5020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192元,城市居民恩格爾係數為32.4,低於全省6.2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生活費支出為6826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805元,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為38.4,低於全省10.5個百分點。

社會保障工作成效明顯。2009年末,全省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職工人數為879.17萬人,比2007年末增加322.56萬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人數合計達到6446.99萬人,達到了全省總人口的93.4%,超過了全省常住人口的總數,比2007年增加1955.38萬人。

這三年,是湖南特別是“兩型”試驗區節能減排力度最大並最有成效的三年

“兩型社會”建設的基本要求是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健全激勵和約束機製,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十一五”前四年,湖南工業節能已經提前完成“十一五”目標。2009年,全省規模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34.89%,完成“十一五”目標進度為139.56%。規模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為1.57噸標準煤,由低至高排位,在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排第11位,中部6省排第一位。2010年1—8月,全省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11.2%,比1—7月多降1.3個百分點。

在節能減排的艱難過程中,“兩型”試驗區起了良好的帶頭示範作用。2009年湖南單位GDP能耗由低至高排位的前五名中,除了張家界市外,都是“3+5”城市群中的市,即長沙、常德、益陽、衡陽。2009年,長沙單位GDP能耗0.846噸標準煤/萬元,相當於全省平均水平的70%,繼續在中部省會城市中保持最低水平;單位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0.60噸標準煤/萬元,相當於全省平均水平的38%;單位GDP電耗481千瓦時/萬元,相當於全省平均水平的53%;節能工作實現全省“三連冠”。

這三年,是湖南特別是“兩型”試驗區生態環境保持穩定並有所好轉的三年

“兩型社會”建設的首要目標是生態優化。通過長期治理特別是三年的“兩型社會”建設,湖南在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背景下,極其難得地保持了生態環境的穩定並開始有所好轉。

2009年,全省有12個市州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比2007年增加7個。地表水96個監測斷麵滿足III類及其以上標準的斷麵比例87.5%,比2007年提高5.2個百分點。洞庭湖水質在2007年局部水質由Ⅴ類上升為Ⅲ類的基礎上進一步好轉,監測斷麵均屬Ⅱ、Ⅲ類水質。全省森林覆蓋率為56.43%,比上年提高0.57個百分點。

“兩型”試驗區都是老工業基地,是湖南人口密度最大、經濟總量最大的地區,改善生態環境的任務較之其他市州遠為艱巨。通過艱苦努力,試驗區各市取得了卓越成就。

長沙城區空氣質量優良率2004年不足60%,2009年達到91.2%,五年提高了30多個百分點,其中較之2007年提高了8.5個百分點;截至2010年10月6日,長沙全市2010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累計為297天,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7.06%。湘江長沙段水質主要汙染物氨氮含量逐年下降;城市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從2007年的62.5%提高到2009年的87.5%。

株洲曾經是“全國十大空氣汙染城市”之一,2007年以來,株洲的城市環境綜合考核連續三年排名全省前列。2009年,株洲空氣質量良好天數為354天,比2007年增加38天。湘江株洲段水質持續保持Ⅲ類標準,市區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為100%。同年,株洲還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城市,成為湖南繼常德、嶽陽後的第3個國家衛生城市。

湘潭的酸雨頻率從2005年的53.9%,下降到2009年的15.3%,是“3+5”城市群酸雨頻率最低和下降幅度最大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