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探索創建“四化兩型” 發展模式(上)(3 / 3)

2010年7月20日,中共湖南省委書記周強在湖南山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考察調研

這種現狀表明,湖南如果不盡快從根本上轉變發展方式,資源環境對湖南經濟發展的約束強化將會越來越嚴重,湖南的發展會越來越被動。隻有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盡快將經濟發展建立在低消耗、低排放、低汙染和高資源生產率的基礎上,才能在建設“兩型社會”的同時達到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獲得較好的生活質量。

湖南的新型工業化成就顯著

2006年11月,省第九次黨代會決定:堅定不移地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兩型”試驗開始後,湖南加大實施新型工業化戰略的力度,新型工業化成就更為突出。

工業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經濟發展貢獻突出。2006—2009年,全省規模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8%,比同期地區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速快7.0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9.8%,比2005年提高12.6個百分點。

高新技術產業快速成長,成為湖南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因素。2009年,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1427.09億元,是2005年的3倍。部分領域已形成一定規模和特色。初步培育形成了先進裝備製造、新材料、文化創意等特色產業。產業集聚度和園區承載力逐步提高。初步形成了以長株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為中心,以長沙、益陽、常德等7個高新區為載體,以優勢產業為龍頭的集聚式發展態勢。

環境保護力度持續加大,資源節約意識逐步提高。2009年,湖南萬元工業增加值所產生的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砷、鎘,比2007年分別多削減3.7、3.4、9.4和11.2個百分點。“十一五”前四年,湖南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分別下降了4.38%、7.99%、11.84%和13.69%,2009年,全省每公頃工業用地實現工業增加值445.60萬元,是2007年的1.43倍。

搶占低碳經濟製高點

近年來,湖南把低碳經濟納入新型工業化戰略之中,提出了“建設低碳湖南”的響亮口號。

新能源是低碳經濟的核心產業。由於新能源建設全球起步都比較晚,工業化水平偏低的湖南,在新能源產業方麵與世界和中國先進水平相差不大,某些領域還處於領先地位。如太陽能電池製造裝備居全國第一,2兆瓦以上風機產能及配套能力全國第一,風電葉片製造技術、燃料乙醇製備技術等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光伏裝備製造技術、彩色太陽能電池組件製造技術、兆瓦級直驅永磁發電裝備製造技術、核工程及鈾礦開采技術、特種變壓器製造技術、能源計量及智能電網設備製造技術等居國內領先。長株潭城市群,正在逐漸成為中國清潔能源製造中心。

全麵推進新型工業化

為了全麵推進新型工業化,湖南決定:重點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新材料、文化創意、生物、新能源、信息和節能環保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增加值年均增長15%以上,總量達到10000億元,占GDP比重達到25%左右。新興產業成為湖南的標誌性經濟成分,湖南成為全國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基地和生產製造基地。

2、新型城鎮化是“兩型社會”建設的戰略重點

湖南的“兩型社會”建設以長株潭城市群為主要載體,新型城鎮化顯然是湖南“兩型社會”建設的戰略重點。

“兩型”帶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大為開闊

湖南在大力建設“兩型社會”的同時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2008年12月發布的《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大力推進新型城市化的意見》(湘發[2008]16號)提出:“走經濟高效、功能完善、‘兩型’帶動、城鄉統籌、社會和諧、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今天,“‘兩型’帶動”的湖南新型城市化道路大為開闊。

株洲清水塘片區是中國最為嚴重的汙染地區之一,也是“兩型社會”建設示範區中唯一以建成區為主的示範片區。近年來,圍繞“兩型”建設,株洲市以湘江流域水汙染綜合整治和清水塘工業區環境汙染綜合整治為重點,同時采取三個策略進行生態建設:一是結合防護綠地、濱河綠地和城市公園,形成網狀綠化體係。二是將外圍山體引入城市,建立生態廊道。三是修複生態,建設生態工業園區和生態社區。這樣多管齊下,湖南和株洲市正在重塑“清水”塘,打造一個工業繁榮、生活幸福、環境優美的“兩型社會”示範區。

湘潭昭山易家灣片區,全麵構築以“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為特色的區域創新先導區,將示範片區打造成為“中部地區低碳經濟科學發展示範區”與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示範區的優秀典範。

常德德山片區的柳葉湖地區,遵循生態優先的原則,充分發揮柳葉湖地區良好的自然生態優勢,以山林和水體保護為基礎,打通多條山水之間的綠化和水係廊道,構成一個可循環流動的生態網絡係統,形成基地可持續發展的生態保障。

通過這樣的建設,湖南“兩型社會”建設的18個示範片區,絕大多數都將成為經濟繁榮、風景優美的生態型城市。

對於待改造的老城區,湖南進行了優化開發。優化空間結構,優化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優化基礎設施布局,優化生態係統格局,使各市的重點老城區,成為長株潭城市群以及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

建設“具有國際品質的現代化生態型城市群”

近十多年來,特別是“兩型社會”建設三年來,長沙發展迅速,城市品質大為提高。

長沙市天心區著力打造生態新城市

2008年,長沙啟動五大片區建設和嶽麓山風景區提質改造工程,抓好湘江風光帶南北延伸工程。建成營盤路年嘉湖隧道、金洲大道、橘子洲風景區等精品工程。

2009年,長沙繼續推進以“一江兩岸”為重點的城建工程,19條道路建成通車。地鐵2號線、營盤路湘江隧道、湘江綜合樞紐等重大項目開工。武廣高鐵通車,武廣長沙南站及配套工程基本完工。

2010年,長沙按照“打通出口、暢通城區、聯接兩岸、提升品質”的思路,繼續進行各項重大建設,強力推進地鐵2號線建設,長株潭城際鐵路開工,地鐵1號線啟動建設。

在這一係列發展的基礎上,2010年6月,長沙提出:用15年左右的時間,在基本建成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基礎上,把長沙建設成為區域性國際城市。

長沙的示範作用,將大大推動長株潭城市群實現建成“具有國際品質的現代化生態型城市群”的預期目標。

全麵建設以湖湘文化和“兩型”發展為特色的新型城市

通過“兩型社會”建設三年的實踐,湖南規劃將“3+5”城市群區域建設成一個文化的城市群、一個生態化的城市群、一個新型工業化的城市群、一個新型城市化的城市群,並決定在全省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

構建新型城鎮體係。按照布局合理、集約高效、功能完善、生態友好、定位明確的原則,加速構建以長株潭為核心、環長株潭城市群(“3+5”)為重點、市州中心城市為骨幹、縣城和中心鎮為節點、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鎮體係。

全麵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加強城鎮建設和管理。高起點高標準抓好城鎮規劃設計和建設。強化規劃約束,預防和治理“城市病”。完善城鎮綜合交通體係,加快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革,加強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城鎮綠地建設和保護力度,推廣綠色建築和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大力保護城鎮曆史文化資源和自然遺產,保持城鎮特色風貌,提升城鎮品位和魅力。

統籌城鄉發展。以加快新型城鎮化帶動城鄉協調發展。協調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加快轉變城鄉“二元”結構,形成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大力推進城鄉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的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