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瑟琳突發奇想開了一家店,專門出售胖人的衣服,而在衣服的尺碼上,她又做了一次創新,用不同的名字代替不同的尺碼。所有的這些,都體現了凱瑟琳的創新能力。激發孩子創新能力的內驅力就是好奇心,這是孩子有所成就的動力,同時,它還會激發孩子內在的潛能,使孩子全身心投入到創造性的活動中去。孩子的好奇心越強,那麼掌握的材料就越多,也就越會創造出新的成績。如果孩子富有創新精神,一般情況下好奇心也就較強,許多發明創造並不是事先預料到的,往往是由於好奇心的驅使,經過創新性思維以後得出來的。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引導孩子從多個角度去分析和看待事物,培養孩子的發散思維,並逐步形成創新性思維。創新方法主要有綜合、延伸、演繹、革新、變向等,許多經典的創新都是運用了其中的一種或幾種方法。隻有掌握了創新的技巧,孩子的創新性思維才會在此基礎上得到發展。
父母要允許孩子的探索行為,學會欣賞孩子的探索欲望,包括拆卸家裏的一些東西。父母可以提前告知孩子,在拆卸的時候要記得拆卸的順序,拆卸完以還可以將它重新組裝好。這樣做,既可以使孩子的探索欲望得到滿足,又可以使孩子的動手能力得到鍛煉。即使孩子不小心東西弄壞了,父母也不要輕易地責怪孩子,否則就會扼殺他們的創造性。
哈佛箴言:
每個人的特點各不相同,發現自己的優勢就會找到新的成功方向。絕妙的思維從來不會缺少,無法想象的事並不存在。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突破慣性思維。如果一個人善於發現問題,那麼他就不會缺乏創新。孩子的好奇心很強,尤其是對待新事物,父母不要阻止孩子對新事物的探索,否則,扼殺的就不僅僅是孩子的好奇心,更是孩子的創造性。
從思維定勢中跳出來
人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總是會用一種常規性的思維模式,時間一長就會形成慣性,難以改變,它極不利於人們思維活動的發展。因為這種思維定勢已經成了無形的障礙,使人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表現出一種思維的惰性。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帶有思維惰性,因為在思維過程中人們普遍依賴於生活曆史,及以往使人們取得成功的方法、經驗和觀念,它們世代相傳,廣為接受,一經鞏固和穩定,就會成為習慣。習慣勢力十分強大,人們在遇到新問題時,它總是不知不覺得迫使人們把這些問題納入到熟悉的軌道,即使是碰了壁,還是會固守原有的思路,不肯放棄。
一個人能否進行創新,關鍵在於他能不能從思維定勢中跳出來。如果不能從思維定勢中跳出來,麵對新的問題或新的情況就會猶豫彷徨,束手無策。而有的人在經過幾次的碰壁以後,敢於對常規的東西進行反駁和反思,他們衝出了思維定勢的包圍圈,最終迎來一條新的道路。
父母要想讓孩子跳出思維定勢,克服思維的惰性,就必須破除舊的習慣勢力和舊觀念,學會辯證的思想方法,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讓孩子學一些創新思維方法對他有很大的幫助,比如,逆向思維方法就是一種另辟蹊徑、克服思維定勢的有效方法,這種方法提倡孩子“反過來想一想”,當他對事物的一麵習以為常時,讓他進行思維倒轉,反過想一想事物的另一麵,往往會對事物有新的認識。別的,如左右思想法、離散思維法、發散思維法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哈佛大學常常用下麵的故事來激發學生。
柯特大飯店坐落在美國加州聖地亞哥市,它是一家老牌飯店,隨著飯店的客流量越來越大,所以電梯就顯得過於狹小老舊。於是,飯店老板打算建一部新的電梯。他花重金邀請來了全國一流的工程師和建築師,跟他們一起商討改建新電梯的方法。
工程師和建築師都有很豐富的經驗,他們討論的結論是:飯店必須建一部大電梯。為了保證新電梯能夠安裝好,飯店在半年以內要停止營業。“飯店要停業半年?沒有別的辦法了嗎?”老板皺起了眉頭,“要知道,如果停業的話,會給飯店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一定要這樣做,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工程師和建築師堅持說。就在這時候,飯店裏的清潔工正好在他們周圍打掃,聽到了他們幾個人的談話。
他立刻把腰直了起來,停下了手中的工作。他望望那兩位一臉自信的專家和憂心忡忡的老板,突然開口說:“如果換成是我,你們知道我會用什麼的辦法來裝新電梯嗎?”
工程師看了他一眼,不屑地說:“你會怎麼做?”“我會把新電梯直接安在屋子外麵。”建築師和工程師聽了,頓時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不久之後,柯特大飯店就在屋外安了一部新電梯。在建築史上,這是首次將電梯裝設在室外。
孩子的身體及心智正處於發展的時期,如果養成定勢思維的習慣,就會對孩子智力水平的提高、思考能力的發展產生相當大的阻力,還會使孩子想象的空間受到限製。思維定勢容易使孩子產生思想上的惰性,養成一種千篇一律、機械、呆板的解題習慣。當新問題與舊問題形似質異時,思維定勢就會使孩子走入誤區。這些對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學業進步有百害而無一利。思維定勢往往會束縛孩子智力的發展。父母要幫助孩子跳出思維定勢,這不僅有利於提高孩子的智力,也有利於拓展孩子的思維。
大量事實表明,思維定勢對解決問題會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當問題的條件發生質的變化時,解題者由於受到思維定勢的限製,往往會墨守成規,難以作出新決策,湧出新思維,導致經驗和知識負遷移。因此,當我們思考問題的時候,如果可以換一個角度,就會有很多可能,得到許多不同的答案。
父母應該從小就培養孩子善於思維的興趣。孩子思維和語言的突破口就是好奇心,他們的好奇心理會凝聚成一個個的“為什麼”,可以說,孩子思維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好奇心。他們對一件事物的好奇心越強,他的思維運動就會越強烈。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將孩子的好奇心激活,有利於讓孩子養成獨立思維的良好習慣。好奇心是孩子的專利,父母應該通過正確的引導來保護他們的好奇心,培養他們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習慣,對他們提出的問題要表現出興趣,並跟他們一起尋找答案,從而達到開發孩子獨立思維能力的目的。
哈佛箴言:
在做事情的時候,不能因為別人都這麼做,我們就要這麼做;不能因為以前這麼做,現在還得這麼做。換個方式、角度去考慮問題,甚至還可以用完全相反的方式試一下,也許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問題一樣可以得到解決,可是結果也許完全不一樣。讓孩子從多個角度考慮問題,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打破常規,跳出思維定勢。
培養孩子的洞察力
生活中有很多人在大學的時候是高材生,但在科研上的成績卻並不突出,遇到複雜問題的時候就一籌莫展。歸根結底在於缺乏洞察力和直覺。科學家們說誰誰誰對科學的感覺很好,也就是很有洞察力和直覺。洞察力並不能靠讀一些書或上一門課就會獲得,最好的辦法是讓孩子在濃厚的創新氣氛和實踐中自己“悟”出來。世界上的一流大學絕大部分都是研究型大學,哈佛大學自然也不例外,它們通過科研與教學相結合,在學校營造出濃厚的研究氛圍,來提高學生的創新素質。尤其是這些學校有很多的學術大師,學生有跟這些大師直接交流的機會。這些交流極易產生火花,讓學生領悟對科學的洞察力和直覺。
每個人在能力、天資、個性、社會經驗、生活閱曆等方麵存在著差異,因此對一件事情產生的看法也就有所不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又因為每個人生活習慣、擔負的工作及所處的地位不同,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問題的時候,得出的結論也會有所不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經常看到,有的人善於察言觀色,而有的人對別人的態度變化往往會遲鈍、木訥,這說明不同的人洞察力和敏感性並不相同。如果一個人具有行為上相應的靈活性和敏銳的觀察能力,很容易就會在自己的領域中取得顯著的成績。因此,父母從小就應該對孩子的洞察力進行培養。
傑裏和圖德都是小學生,一天,他們兩個人從家裏偷了一些奶製品和水果跑到郊區去玩。可是他們並不知道保存食物的方法,因此他們隻能眼睜睜看著他們剩下的食物一點點腐爛。
後來,傑裏和圖德兩個人都成了一名中學生,他們兩個人的友誼還是那麼好。一年冬天,他們兩個人一起到已經冰封的湖麵上玩。這時,圖德問傑裏說:“你還記得我們小時候從家裏偷東西吃的事情嗎?”
傑裏說:“記得,那時候我們的食物還剩很多,可是全變質了。”
圖德說:“你看到這裏的冰了嗎?”
傑裏回答說:“冬天的時候什麼地方都有冰,這一點都不奇怪。”
圖德接著說:“如果當初我們用這些冰將食物保存起來,那麼它們就不會變質了,不過現在也不晚,我們可以將這些冰運輸到加勒比海的各個港口,然後將它們賣掉!”他越說越興奮,可是傑裏不得不勸告好朋友:“你可真是異想天開,這些很容易就會化掉,在你運到那裏之前就已經化成水了。”
圖德沒有放棄,他在21歲時打算跟一個朋友合作,可是遭到了朋友的拒絕。後天,他找一個投資人,僅用了1萬元的費用就把130噸的冰運到了馬堤尼克島。
從此以後,圖德就致力於這個行業,在15年的時間內就使它變為了世界行業,人們把這些冰用來冷藏肉類和水果、冰鎮飲料。1858年,他將15萬噸的冰先運到了美國、菲律賓、澳大利亞和中國等到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圖德因此成了億萬富翁和世界冰王。他的這些做法還給了科學家們一些啟發,使他們研究出了冰箱。
同樣的一件事情,圖德和傑裏的反應不一樣,圖德有著敏銳的洞察力,所以,他成了世界冰王。如果你的孩子對一件事情有著很強的洞察力,那麼相信你的孩子將來肯定會有所成就。培養孩子的洞察力,就要對孩子的視覺精度、視覺協調和追蹤能力進行培養。
首先,從視覺精度方麵進行培養,它是指在視野範圍內看到並準確地、有意地區分物體的能力。對孩子來說主要表現在看的時候不費力。父母可以:第一,訓練孩子視覺探索的能力。父母可以把孩子喜歡的一些玩具、食物放在離孩子一定距離的位置,讓孩子看到這些東西,並按從右到左或從左到右的順序將這些東西的名稱說出來。如果孩子說對時,父母要給予表揚。第二,訓練孩子視覺描述的能力。父母可以讓孩子看一些景物,然後讓他對所看到的景象進行描述。還可以將物體放到離他遠近不同的位置,然後父母描述一個物體,讓孩子說出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難度可以逐步提高。
其次,從視覺協調和追蹤能力方麵培養孩子。它是指用協調的眼動追蹤和跟隨物體的能力。前提是孩子的頭不動,眼睛注視著一個活動的物體。協調的眼動有利於孩子的閱讀活動。父母可以:第一,一般協調的訓練。讓孩子坐好,父母拿一個物體在孩子麵前的地上滾動,孩子的頭要保持不動,隻能利用眼球的轉動來追視物體,同時嘴裏還可以數著數,直到物體停下來為止。父母也可以將物體做前後左右等不同的方向滾動。第二,方向訓練。讓孩子安靜地坐好,父母可以把一支鉛筆放到離孩子鼻子1米遠的位置。先讓鉛筆沿著水平的方向移動,從右到左,再從左到右,要使孩子的頭保持不動,水平追視的訓練結束後,再訓練孩子垂直追視的能力,隻是這次鉛筆要進行上下移動。接著進行旋轉移動、斜線移動。在遊戲的過程中培養孩子的洞察力。
哈佛箴言:
一個人想要取得成功,不僅要敢想敢做,還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如果沒有敏銳的洞察力,即使是機會擺在眼前也看不到。生活中,機會往往會隱藏在一個個的細節當中,如果洞察力不強,將很難發現。父母應該從小就培養孩子的洞察力,隻有這樣,孩子才會抓住機會,有所創新,也才會取得成功。
培養孩子的應變能力
發散思維能力中有一項很重要的能力就是應變能力。哈佛大學認為一個人處理問題的基本要求是靈活的應變能力、相像力及洞察力。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足的基本能力之一就是應變能力,擁有了這項能力,生活就會變得如魚得水,就會更加容易地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孩子的應變能力,需要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對其進行有意識地培養,而不能隻把眼光放在孩子的成績上麵。如果父母認為孩子隻要有一個好的學習成績就會有一個好的未來,那就大錯特錯,這不僅是觀念陳舊的表現,還會對孩子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
應變能力在現在這個經濟、科技等快速發展的時代裏,顯得尤其重要。如果缺乏應變能力,即使有滿腹的知識也不能跟得上時代的發展。我們每人每天都要麵對很多的信息,怎樣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是人們跟上時代潮流、把握時代脈搏的關鍵,它需要我們具備良好的應變能力。另一方麵,隨著時代競爭的加劇,我們所麵臨的變化和壓力與日俱增,而要想不被這個社會淘汰就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況,它需要我們具備良好的應變能力。
父母應該從小就對孩子的應變能力進行訓練與培養,讓他們多接觸人事,多參與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雜事,這樣在麵對突發事件的時候才會處理得當。日常生活中,許多父母並沒有重視這一項。無論是孩子的生活還是學習,父母都要“包辦”和“代勞”,父母認為孩子隻要喜歡學習,有一個好的成績就萬事大吉了。其實,這樣的想法及做法都是極其錯誤的,僅有一個好的學習成績遠遠不夠。相信下麵的故事會給父母一些啟發。
在紐約的一個小鎮上,一個醉漢在喝醉了之後到處發瘋,被送到了法庭。
醉漢心想法官肯定會懲罰他,於是他對法官說:“法官大人,我想問您幾個問題,我吃了一些棗,有什麼問題嗎?”
法官回答說:“沒有什麼問題。”
“我又喝了一些水,也沒有觸犯法律吧?”
“當然沒有觸犯法律。”
“接著我在街上曬了會兒太陽,這有罪嗎?”
“沒有罪。”
醉漢繼續質問法官:“我隻是喝了一些用水跟棗釀造的東西,然後躺在地麵上曬了會兒太陽,為什麼就說我觸犯了法律呢?”
法官考慮了一會兒之後,並沒有直接作出回答,他說:“先生,現在我也問你幾個問題,希望你如實回答。假如我向你的身上灑了一點水,你會受傷嗎?”
醉漢說:“當然不會受傷。”
“假如我又把一些黏土倒在了你的頭上,你會受傷嗎?”
“不會!”
“如果我先把水跟黏土做成的東西在太陽下麵曬了曬,接著用它來攻擊你的頭,你會怎麼樣?”
醉漢說:“那樣……那樣我的頭會受傷……”
法官繼續說:“無論是水還是黏土都不會對你造成危害,可是用它們做成的磚頭向你攻擊卻可以使你受傷;同樣的道理,你隻是吃了一些棗,喝了一些水並沒有犯法,可是用它們釀成的酒會使你失去理性,讓你發瘋,最後觸犯了法律。”
醉漢聽完法官的話後沉默了,隻後隻能聽從法官的發落。
無論是醉漢還是法官都有很強的應變能力,其實這是一種思維的創新。應變能力其實就是能適應瞬息萬變的世界,麵對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與原本想象的情況完全不同的情況還能適應的能力。孩子遇到的變化並不是很多,但當他們進入社會以後,遇到的情況變化就會越來越多。如果到那時再學習,就會太遲了,因此,應該從小就培養孩子的應變能力,父母可以參考以下幾個方法:
1.擴大孩子的交往範圍。家庭、學校、小團體都是社會的一個縮影,在這些相對較小的範圍內,孩子會遇到各種問題,而這些問題隻有通過應變能力才能解決。所以,隻有首先學會應對形形色色的人,才能推而廣之,應對各種複雜的環境。隻有提高孩子在小範圍內的應變能力,也才能推而廣之應對更加複雜的社會問題。事實上,擴大孩子的交往範圍,是提高孩子應變能力的一個過程。
2.讓孩子多參加一些富有挑戰性的活動。在活動中,孩子會遇到實際困難和各種各樣的問題,努力去克服困難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就是提高孩子應變能力的過程。
3.改變孩子的惰性和不良的習慣。如果孩子遇事總是優柔寡斷,遲疑不決,父母就要著重鍛煉孩子分析問題的能力,快速做出決定。如果孩子總是半途而廢,因循守舊,父母就要從小事開始,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改變他不良的習慣。
4.加強孩子自身的修養。如果孩子有很強的應變能力,即使是在複雜的環境中也可以沉著應戰,而不是莽撞和緊張行事。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遇事冷靜,學會自我鼓勵、自我監督、自我檢查,有利於培養孩子良好的應變能力。
哈佛箴言:
與課本上的知識相比,應變能力更加重要,因為生活總是會為我們提出各種各樣的難題,而應變能力則會使我們應對所有的變化。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會走入一個誤區,認為孩子的學習成績重於一切,其實不然,如果孩子沒有良好的應變能力,即使有滿腹的知識也是於事無補,隻有良好的應變能力才會使孩子立於不敗之地。
不要扼殺孩子的相像力
愛因斯坦說:“相像力遠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相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並推動著進步。想象才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由此可見,培養孩子的相像力十分重要。可能孩子的想象有時候看起來會有一些不切實際和可笑,但是父母們有沒有想過,許多偉大的發明創造不是由於想象才使得夢想變成了現實,再看看現在的孩子們,他們究竟還有多少相像力呢?
一個國際組織對世界上21個國家進行了一項調查,在世界上計算能力排名第一的是中國孩子,可是他們在相像力竟然是倒數第一,而創造力也是在倒數第五名的位置。事實上,中國孩子的相像力並不差於任何國家的孩子,父母們不對其進行培養也沒有關係,但是一定不能扼殺孩子的相像力。父母們很喜歡替孩子做事,比如替孩子洗衣服、洗碗、係鞋帶、背書包,使孩子喪失了最起基本的好奇心和動手能力,從而遏製了孩子相像力的發展。
孩子的相像力很片麵,也很有趣。他們想象的出發點不同於成人,當給他們的想象插上翅膀的時候,他會對某些事物產生聯想,這個時候,父母一定不能扼殺孩子的聯想。因為孩子們的相像力有利於促進他們腦細胞的發育和成長。在哈佛學子之間廣泛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著名的畫家的孫女剛剛進入小學一年級,她非常喜歡畫畫。
小女孩在紙上畫了一棵樹。
畫家說:“孩子,你畫錯了!”
小女孩說:“為什麼不對呢?”
畫家說:“樹枝錯了!”
小女孩說:“樹枝為什麼錯了呢?”
畫家說:“樹枝根本就不會比樹幹粗!”
小女孩說:“樹枝為什麼一定要比樹幹細呢?”
畫家說:“如果那樣的話,也就不是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