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社會的競爭,與其說是人才的競爭,不如說是創新能力的競爭。孩子是否具備創新能力,是否敢於打破舊傳統,對他是否能夠取得成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創新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所謂天才,隻是將這種能力發揮出來的幸運兒。隻要一個人善於指引自己的大腦,對自己充滿信心,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成功者中的一員。
借鑒經驗不要照搬照抄
經驗是指從多次的實踐中得到的技能或知識,是根據事實而產生的一種感知。經驗既可以是自己的親身經曆,也可以是從前人或者別的地方汲取獲得。但經驗這把鑰匙並不是萬能的,可以打開千把鎖;經驗也不是永恒的真理,可以一味照搬、套用。
人們通常都很重視經驗,主要是由於它對於處理一些類似事件有借用和借鑒的價值,可以少走一些彎路,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重複勞動。但每一條經驗的產生和形成,都有特定的條件和環境,如果換一個條件和環境,經驗在發揮功效的時候就要有一個服“水土”的過程,還需要對其進行改進和完善。如果一個人過於依賴經驗,把過去奏效的方法貫徹到底,而不懂得推陳出新,那麼就會走進一個死胡同;或者一味地看重別人的經驗,不知道改良、不懂得變革,照抄照搬,生搬硬套,即使經驗再好也會因為嫁接不當而變成“死經驗”,學習經驗主要是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約翰·杜威說:“一個人應能利用別人的經驗,以彌補個人直接經驗的狹隘性,這是教育的一個必要的組成部分。”父母望子成龍心切,看到孩子成績不好,總是會借鑒一些成績好的孩子的經驗,希望將它用在自己孩子身上,使孩子也成為一個成績良好的孩子。但是許多父母在借用別人經驗的時候,由於沒有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不僅沒有提高孩子的成績,反而使孩子產生了逆反的心理。父母要明白:就算是孩子很成功地模仿了一個天才,也依然會缺乏天才的獨創精神。
兩個猶太人和兩個美國人一起坐同一列火車到同一個城市。
兩個美國人各自買了一張火車票,而兩個猶太人一共才買了一張。美國人發現這件事情後,就問猶太人:“等到列車長檢票的時候,你們打算如何過關?”
猶太人說:“到時候自然會有辦法。”上了火車沒多長時間,列車長就開始檢票,那兩個猶太人立即擠進了廁所裏麵。
列車長到了他們所在的車廂,敲了敲廁所的門,說:“檢票了!”
廁所門隻打開了一條小縫,一個人拿著一張票把手伸了出來。列車長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那個廁所裏麵其實有兩個人。
列車長看完票以後,說:“謝謝!”又將車票從門縫裏麵塞了進去。就這樣,兩個猶太人憑借一火車票就到達了終點站。
回來的時候,兩個美國人就想:來時,猶太人的辦法很好。於是他們經過了一番討論之後,打算隻買一張票。到猶太人的時候,隻見他們搖了搖了手,說:“這次根本就沒有必要再買票了。”
火車開後不久,列車長又開始檢票了。兩個美國人沒有時間看那兩個猶太人的新方法,就馬上擠到了一個廁所裏。“砰砰”,有人敲了敲廁所的門,門開了一條縫,緊接著一隻拿著車票的手伸了出來。而在廁所裏麵的兩個美國人並不知道,敲門的並不是列車長,而是那兩個猶太人。
“嗯,謝謝!”兩個猶太人將車票拿到手裏以後,馬上就趕緊衝向了下一節車廂的廁所……
別人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但一定不能照搬照抄,機械的重複,否則隻會停滯不前,原地踏步。一定要結合個人的實際情況,如果想要起到積極的作用,就要在自己的實踐中加以檢驗。
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想在學習的時候找一條捷徑,一些技巧。而他們選擇的方式通常就是照抄照搬別人的方法。但是父母要知道,每個孩子的水平都不相同,所處的階段也不一樣,采取的方法自然也就不能相同。別人的經驗隻能借鑒,但不能全盤吸收,應該從中找出適合自己的,並將它變成屬於孩子自己的東西。更多的方法還是靠孩子不斷地去探索,去改進,去總結。跟從別人的進度和經驗,隻會打亂孩子正常的學習計劃,得不償失。因此,父母在接受某些信息時,一定要有主見,清楚什麼才是真正有用的並適合孩子的。
哈佛箴言:
沒有一個人的經驗會完全適用於另外一個人。學習借鑒別人的東西並不能照搬表麵的東西,學習的應該是別人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具體的做法。要知道事物是一直在發展變化著的,因此,我們也要與時俱進,及時更新自己的觀念。父母希望孩子成龍成鳳,於是就會讓孩子借鑒一些成功者的經驗,但是在借鑒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結合孩子的具體情況,而不能照搬照抄。
要允許孩子打破常規
常規往往會束縛一個人創造能力的發展,若是我們可以衝出重圍,打破常規,就等於擁有了一把開啟成功大門的金鑰匙,否則就隻能遊走在成功的邊緣。在這個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中,隻有敢於打破常規,淘汰舊觀念,才有可能搶占先機。如果一個人總是人雲亦雲,那麼他就隻能看著他人摘取成功的果實。其實,在生活中,我們就像是列隊毛毛蟲一樣,許多情況下都是跟在他人的身後,所以取得成功的也隻是少數人。真正取得成功的是那些有自己的思維想法,敢於打破舊形式的人。一個人越是具有創造性,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就越是不會輕附眾議,不會隨波逐流,敢於打破常規,提出自己的見解。創造性思維主要是尋求變異,不依常規,多方探索問題的答案,其實用性、獨特性和新穎性就是創造力的重要特征。
但是,當那些非常規的思維或行為初次呈現在人們麵前時,人們往往會認為出格,於是就不會被人們所接受。孩子有的時候往往會有一些思維不符合大部分人的思維習慣。孩子這種“出格”的行為通常具有首創精神,但是因為他不同於大部分人的想法,所以很容易就會遭受到他人的批評,許多具有現實意義的想法,也就隻能是“胎死腹中”。新理念和舊思想激烈地碰撞,新觀念必定會代替舊思想,新的東西往往會代表未來發展的方向。因此,父母不要貿然否定孩子,否則,就會使孩子開拓創新的精神受到打擊。下麵就是一個在哈佛大學盛傳的關於創新的故事:
1924年,他出生在美國猶他州,好像是天性使然,他從小就不喜歡教會和學校帶給自己的束縛,不願意接受那些傳統思想。14歲的時候,他想要去參加工作,可是年齡太小,於是他就造了一份假的洗禮證書,告訴別人自己已經16歲了,接著他就進了一個罐頭廠,並在那裏倒汙水,他做過的工作有搬運工、乳牛場夥計、農場農藥噴灑工、屠宰廠工人……
他的家人都認為他很叛逆,將來肯定不會成才,對他並不抱有太大的希望。在27歲的時候,他進入了一個消費金融公司,他總算有了一份正當的工作。可是他還是沒有安分下來,受他的影響,幾個隻有20多歲的年輕人跟他著一起做,他們的努力很快就產生了很好的效果,公司的業績也呈直線上升的趨勢,可是公司思想保守的高層對他的行為不能容忍。一年時間不到,他就被公司辭退了。後來,他去了西雅圖,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進入了一家金融集團,在那裏專門籌辦消費者借貸業務,時間一長,他那不按規矩做事的本性又暴露了出來,在那個年代,保守風氣盛行,他打破常規,改革創新組織與管理的計劃又破產了。
36歲的時候,他有了3個孩子,可以是生活卻非常窘迫,走投無路之際他不得不進入了美國國家商業銀行,在那裏當一名實習生,所做的工作與勤雜工無異,快40歲還要常常被各部門調來調去,任人使喚和差遣。
這樣的生活,他一共做了很多年,由於他生性叛逆,這讓他受盡了磨難,吃盡了苦頭,他想要做的事情一件也沒有做成。可是,倔強的他一直在告訴自己,這一生必須要有一次成功的機會。
1967年,他43歲了,在大部分人認為自己沒有出彩機會的時候,他的人生終於有了一次轉機。美國國家商業銀行打算開發信用卡業務,他在其中為自己得到了協助工作的角色,他那非傳統的想法馬上得到了銀行高層的支持。改革創新組織與管理是他30年來的夢想,經過他2年的積極探索,終於取得了成功。那時並沒有互聯網,可就在那樣的環境下,他發展出一套——“價值交換”,並創建了“VISA(維薩)國際”,在此後的22年裏,一直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讚助商。現在維薩營業額是沃爾瑪營業額的10倍,市場價值是通用電氣的2倍,是全球最大的商業公司,它的客戶比世界總人口的六分之一還要多。於是他成了維薩信用卡網絡公司的創始人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後來,他成為了“混序聯盟”的創始人,同時也是CEO。
他就是迪伊·霍克,美國的《金錢》雜誌認為他是“過去25年間最能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八大人物”之一。
迪伊?霍克用他自己的親身經曆告訴我們,敢於打破常規才會發展。常規是人們以前經驗的積累,想打破需要魄力和勇氣,需要具備承受挫折的能力。因為一個新思想,很難在一開始的時候就能為人們所接受,它需要一個過程。現代社會是一個快速發展的社會,要想取得一番成就就要具備敢於打破常規的精神。這樣才有享受成功喜悅的可能。彼得?德魯克說:“不創新,就死亡。”通常情況下,按常規做事並沒有錯。但是,當常規已經不能夠適應新變化時,就應打破常規,解放思想,另辟蹊徑,善於創新。隻有這樣,缺點才有可能變為優點,弊端才有可能變為有利,在近乎絕望的困境中才能看到一絲希望,創造出新的生機,從而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現實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難是在所難免的事,而且如果隻是運用普通方法也許並不能使問題得到解決。但是,隻要腦筋稍微轉個彎兒,發揮一下創造性,問題也許很容易就會得到解決。由於形成的思維定勢,我們難免會受到習慣與傳統的束縛。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人在做事情的時候沒有遠見,總是采用同一種方法,雖然暫時不會有太大的損失,但是長此以往,必然會落於他人後麵,而且僵化的頭腦也極易形成,這不利於一個人的發展和成功。所以,在很多事情上,我們要允許自己突破常規、“出格”,盡管“出格”並一定會有所創新,但是要想有所創新,就一定要敢於突破常規,敢於“出格”。
哈佛箴言:
一個人無論有著怎樣的出身,接受了什麼樣的教育,隻要敢於打破常規,敢於淘汰舊觀念主,那麼他的一生注定不會碌碌無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允許孩子打破常規,做出“出格”的行為。這樣的孩子,往往敢於追求自己想要的,表達自己所想的,敢於為了自己的目標不斷努力。打破常規並不等到於創新,但是要想取得成功,要想有想創新,就一定要打破常規。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哈佛大學著名學子愛默生說:“思考是行為的種子。”愛因斯坦也認為,學習知識就是要善於思考。由此可見,思考的重要性。可是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習慣於為孩子指路,所有的事都代孩子做,孩子學習上遇到了什麼難題,父母就會直接將答案告訴孩子,這樣做隻會剝奪孩子獨立思考的權利。父母對孩子百般嗬護,什麼事情也不讓孩子做,這看似是愛孩子,實際上會害了他們。孩子由於很少動手,很少動腦,也就鍛煉不了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不僅不利於孩子現在的學習,也不利於他以後的發展。因此,父母應該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不僅有利於提高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會得到鍛煉。
如果孩子過於依賴父母,就不知道什麼是思考,遇到問題就不會自己去解決,而是寄希望於父母,希望父母幫他拿主意,想辦法。這樣的孩子在長大以後,往往缺乏創新精神,隻會人雲亦雲,不會取得大的成就。
在人的一生中獨立思考所占的位置非常重要。若是孩子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往往會發現問題,並可以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找到問題的答案,最終取得好的學習成績。當他長大後,由於形成了獨立思考的品質和習慣,他的視角就會比其他人寬廣,思維比別人更加縝密。所以,如果一個人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那麼他的機遇就會比別人多,更容易擁有成功的事業和生活。
孩子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除了有利於當前的學習之外,還為以後的創造和發展作好了準備,是將來取得成功的前提,所以,父母們應該盡早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開始,讓孩子多參與,多動手;父母在決定一件事情時,也應該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見;孩子沒有做對時父母應該對其進行引導,而不是直接告訴他正確的做法;保護孩子的好奇心以及對未知的探索;孩子鑽牛角尖的時候,讓孩子學會從多個角度考慮問題等。
老師在課上為大家出了一道題目,“公園裏麵的樹上麵有8隻鳥,開槍將其中1隻打死了,還有幾隻?”
同學們認為這道題太容易了,都搶著說問題的答案。老師發現隻有威廉一個人沒有說話,他正在那裏思考。
老師問:“威廉,你認為答案是什麼呢?”
威廉問老師:“在公園裏麵打鳥觸犯法律沒有?”
老師說:“我們在這裏假設沒有觸犯法律。”
“那個人用的是無聲手槍嗎?”
“不是。”
“槍聲的分貝是多少?”
“80~100分貝。”老師有點糊塗了。“這些問題跟問題的答案有關係嗎?”
“是的。”威廉接著說道,“您確信那隻鳥是真的死了?”
“確信。你有點跑題了,你直接告訴我答案不就行了嗎?”
“我還想問一句,樹上的鳥有沒有被關在籠子裏?”
“沒有。”
“還有別的樹嗎?別的樹上有沒有鳥?”
“沒有,隻有這麼一棵樹。”
“有沒有餓得飛不動的或殘疾的鳥?”
“沒有。”
“那些鳥裏麵有聾子嗎?有沒有聽不到槍聲的?”
“沒有。”
“有沒有不怕死的鳥?”
“都害怕死。”
老師已經開始不耐煩了:“你到底知不知道答案?”
“還有最後一個問題,老師,有沒有懷孕的小鳥?”
“沒有。”
“哦,如果您說的都是真的,那個打鳥的人也沒有看錯,”威廉信心十足地說,“打死的鳥如果掛在了樹上沒有摔下來,那麼答案就是1隻,如果那隻鳥摔了下來,答案就是一隻鳥也沒有。”
老師跟其他孩子聽了這些,目瞪口呆,班上一片沉寂。
威謙回答了問題之後,所有人都愣住了,是因為他們從來都沒有這樣想過問題。而世界上許多的發明創造的產生,都是因為這些新奇的想法。所以孩子有了新奇的想法之後,父母先不要否定他們,而要允許他們標新立異,因為這是培養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表現。父母應該鼓勵孩子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在孩子發表觀點時,即使是不正確,也要讓孩子講完,然後再給予他適當的指導。對於孩子的正確意見,父母應該給予他表揚和肯定,這有利於增強孩子主動發表見解的自信心。
如果沒有打破常規,那麼要想過橋就很困難。如果遇到的問題很難解決,父母應該引導孩子換一個角度和思路來考慮問題,經過分析、整理和歸納,找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這有利於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
孩子由於年齡小,所以在遇到難題時,總是寄希望於父母,想直接得到答案。這個時候,父母一定不能助長他們的這種習慣,不應該馬上就給孩子一個確定的或直接的答案。否則時間一長,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心理隻會越來越強,遇事時不會獨立思考問題,這不利於提高孩子的思考能力和智力水平。當孩子遇到問題時,聰明的父母不會把問題的答案直接告訴孩子,而是告訴他解決問題的方法,讓他從中學會獨立思考。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使孩子的思考能力得到了鍛煉,積累了經驗,當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時,會充滿成就感,這個過程中提高了自己的思維能力。
哈佛箴言:
一個人的創意往往有著巨大的能量。每一個創意,都是思考的饋贈。思維的花朵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東西。思考是創造的前提,是才能的鑽探機。所以,獨立思考是取得成功必須具備的一種特質。愛迪生說:“不下決定培養思考習慣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最大的樂趣。”孩子往往有很強的依賴心理,做事情的時候總是想要從父母那裏得到直接的答案,這不僅不利於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更不利於他以後事業的發展。因此,父母從小就要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要想突破就要創新
哈佛大學在教育學生的時候,往往都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經濟競爭的核心,是民族進步的靈魂;現代社會的競爭,與其說是人才的競爭,不如說是創造力之間競爭。
如果沒有創新能力,那麼今天人類的文明就不會出現,也許還會過著鑽木取火的原始生活,如果愛迪生、愛因斯坦等人沒有創新能力,他們也就不會取得巨大的成就,一個人如果沒有具備創新能力,那麼他就是一個庸才;一個民族如果沒有創新人才,那麼這個民族就是一個落後的民族。
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國際地位和國際競爭力的最重要的決定因素。父母應該從小就注意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中國的學生有很強的應試能力,可是動手能力尤其是創新能力較差。但是,父母要知道,創新能力是一個人最有價值和最重要的一種能力。一個孩子將來取得多大的成就,他的創新能力如何是關鍵。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且父母跟孩子接觸的生活麵最廣,相處的時間最長。在生活中,父母要抓住一切機會,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
凱瑟琳生完第三個孩子以後,原本苗條的身材開始變得肥胖,她經常為買不到適合自己的衣服而發愁。
一天,當她經過一家縫紉店的時候,靈機一動,心想:“我年輕的時候也學過一段時間的縫紉,我可以自己開一家服裝店,專門出售肥胖女人所需要的衣服。”
凱瑟琳回到家以後,就把好久不用的縫紉機和別的工具找了出來,又專門向一些朋友請教了開服裝店應該注意的事項,然後就開始籌備起自己的服裝店了。
兩個星期之後,她就找到了合適的店麵,還專門請來了一位助手。
她的店很快開張了,生意的火爆程度遠遠超她的想象。原來,有那麼多肥胖的女人希望可以穿上為她們自己量身打造的衣服。她們一傳十,十傳百,凱瑟琳的店在這個城市很快就被所有人知道了。
不久之後,美國內華達州舉辦了一次“最佳中小企業經營者”的比賽,凱瑟琳是冠軍的得主。凱瑟琳奪得冠軍的方法非常簡單,她隻不過將衣服的尺碼的名稱換了而已。一般的服裝店都是將衣服的尺碼分為加大號、大號、中號以及小號四種,凱瑟琳卻沒有這樣做,她把衣服的尺碼全部用人名代替。加大號為格瑞斯特,大號為伊麗莎白,中號為林思,小號為瑪麗,而這些都是女強人的名字。這樣一來,客人來的時候,店員就不會說“你應該穿加大號”,取而代之的是“你應該穿格瑞斯特”。
初獲成功後,凱瑟琳將店麵擴大了,而且店員的數量也增加了。在挑選店員的時候,凱瑟琳也標新立異,站在特大號和大號服裝前的店員都是肥胖的人,無形中就讓客人沒有了不好意思的感覺,因而她的店顧客盈門,利潤滾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