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智勇創新,向傳統挑戰(3 / 3)

小女孩說:“既然不是樹,你為什麼又說它是樹呢?”

畫家愣住了,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小女孩畫了一隻小兔子。

畫家說:“孩子,你畫錯了!”

小女孩說:“哪錯了?”

畫家說:“有紅顏色的兔子嗎?”

小女孩說:“為什麼會沒有紅顏色的兔子呢?”

畫家說:“那你見過這樣的兔子嗎?”

小女孩說:“沒有見過。”

畫家說:“如果是紅色的,也就不會是兔子了。”

小女孩說:“既然不是兔子,你為什麼又把她叫做兔子呢?”

畫家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小女孩又畫了一匹馬。

畫家說:“孩子,你畫錯了!”

小女孩說:“哪錯了?”

畫家說:“有翅膀的馬嗎?”

小女孩說:“沒有。”

畫家說:“那你怎麼給她畫了一對翅膀呢?”

小女孩說:“我希望她可以長出一對翅膀來。”

畫家說:“如果那樣,也就不是馬了。”

小女孩說:“既然不是馬,你怎麼把她叫做馬呢?”

畫家又一次愣住了。

小女孩畫了一隻老母雞。這隻雞下了一個蛋,可是她的蛋竟然比雞還大。

畫家說:“孩子,你畫錯了!”

小女孩說:“哪兒錯啦?”

最後,小女孩拿著這幅畫去參加了國際兒童畫展,最後得了一等獎。

無論是畫家的孫女畫樹、兔子、馬還是蛋,都可以看出她豐富的相像力,而在畫家心裏這樣的畫法是不被允許的,於是他將自己的保守也延續到了孫女的身上,他差點因為自己的思維定勢,扼殺了孩子的相像力的發展。對於相像力缺失的情況,許多人都認為教育製度負主要的責任,卻不知道應該從小就培養和鍛煉孩子的相像力,而且,父母起到的作用要遠遠大於老師和學校的作用。以下是幾個培養孩子相像力的方法,父母可以參考:

首先,可以讓孩子多做一些腦筋急轉彎,鼓勵孩子,讓他在思考的時候可以多轉幾個彎。當孩子聽到這些問題的時候總是會有許多自己的想法,在父母眼裏孩子並沒有按常理出牌,其實,這種做法對孩子來說非常難成可貴,所以值得提倡和鼓勵。

其實,父母還可以讓孩子拆裝一些廢舊的物品中。孩子在拆裝的時候會充分調用大腦的細胞,發揮自己的相像力,而大量事實證明,如果孩子善於拆裝器物,他將會取得顯著的成績。

最後,父母要經常給孩子做一些關於相像力的訓練。比如給孩子一些簡單的符號:一個圓圈,一個半圓,一條線,讓孩子根據這些符號來自己組合故事,鼓勵孩子盡量多組合一些完全不同、更複雜的故事出來。

孩子總是會有很多的“為什麼”,父母對待孩子的問題一定要認真而不能敷衍。孩子在3歲以後,他的右腦就開始快速發育起來,而人的右腦主要就是控製相像力的。這時孩子會問父母看起來非常奇怪的各種問題。有的父母麵對孩子的提問會很不耐煩,甚至還會認為孩子的大腦了出了問題。孩子提問的問題,如果不是過於複雜可以解釋清楚的,父母應該認真回答。如果自己也不清楚,還可以反問孩子,鼓勵孩子獨立思考,對孩子的問題,答案正確與否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怎樣開啟孩子的相像力。

哈佛箴言:

孩子的想象可以說是真正的想象,因為他們不會受到功利、經驗和知識的羈絆。他們有一顆不被世俗鏽蝕的童心,這也是他們活得生趣盎然的原因。

在成人眼裏許多事情的答案都是唯一的,當孩子說出不同於成人認為的標準答案時,成人就會認為孩子錯了,而這就像是一把堅硬的銼刀,毫不留情地將孩子的相像力磨掉了。孩子的好奇心很強,可是父母為了防止孩子出錯,於是就會製止他們的各種行為,使其變得循規蹈矩。而父母這麼做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的成長過程很保守,許多事情都不被允許,因此,他們將這種保守一直延續在了孩子身上,從而扼殺了孩子豐富的相像力。

思考是創新的原動力

父母要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而思考就是創新的原動力。孩子創新中的“新”說的並非是新的發現,讓每個孩子都揭示新原理,發現新方法也不現實。不能要求孩子像藝術家、科學家那樣去創新。孩子的創新是說憑借他自己的智能去發現、掌握他還不知道的知識,並能夠正確的運用。思考就是我們根據大腦中的表象,經過思維加工從而建立一個新的表象的過程,孩子通過學習產生疑問,而解決疑問的時候需要具備創造性。具體地說,思考其實就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習和創新的過程中,思考起著橋梁的作用。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需要的人才並不是一定要掌握更深更多的知識,而是應該具備快速更新知識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識並對新知識加以利用的過程中體現出創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父母不僅要讓孩子學會尊重知識,還要讓他重視才能。父母要讓孩子明白,一般的學習其實隻一種模仿,並沒有任何的創新,學習的時候應該以思考為主,思考是由懷疑和答案構成的,它是學習的基礎。學習是開啟智慧大門的鑰匙,學的越多,產生的懷疑也就會越多,問題也就會越多,因此我們常說提問會使人進步。父母要重視與孩子之間感情與思想的交流,常常跟孩子探討和對話,並對其加以引導,誘發他進行思考。世界上從來沒有一種創新是在沒有思考的情況下產生的,即使是一個小小的發現,一個小小的發明,都需要經過思考。因此,父母應該從小就要讓孩子善於思考,讓他養成思考的良好習慣。

火車上麵,小彼得一直盯著窗外,突然他指著外麵說:“爸爸,你看那些樹正在向後跑呢。”

爸爸聽到兒子的話後笑了笑,說:“不,是我們坐的火車正在向前跑,並不是那些樹向後跑。”

“不,我覺得火車根本就沒有跑,它一直都沒動,動的隻是外麵的。”彼得天真地說:“因為我坐了這麼長時間的車,並沒有發現火車有哪些變化,可是窗外的事物卻都變了。這不就說明了外麵的事物一直在動嗎?”

爸爸說:“那麼,如果現在的你沒有坐在火車上,而在外麵,你會怎麼認為呢?”

“這個嘛……”彼得考慮了一會兒說,“我肯定會像那些樹一樣向後麵跑。”

爸爸又說:“你跑的速度有那麼快嗎?”

“是呀,我怎麼能跑那麼快呢?真是太奇怪了!”彼得這個時候已經有點摸不著頭腦了。

爸爸耐心的對他講:“當你把火車當成是不動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是外麵的樹在快速向後跑。也就是說,相對於火車而言,外麵的樹真的向後跑了。反過來,如果你把樹看作是不動的事物,那麼就是火車在向前跑了。”

聽了爸爸的話後,小彼得才恍然大悟。

彼得看著窗外的樹引發了疑問,到最後解決疑問,在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就是思考。對孩子來說,在死板的活動和機械的記憶中,孩子根本無法學會思考,隻有在思考中學習和玩耍,才能使他真正學會思考。父母可以參考以下方法,讓孩子學會思考:

1.父母要多給孩子一些問號,而不是句號。孩子的好奇心很強,當他們提出問題的時候,許多父母總是會把問題的答案直接告訴孩子,其實,父母這樣做並不利於培養孩子思考的能力。父母可以讓孩子在問號中思考,這樣他會通過父母的啟發和自己的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學會思考,從而養成善於思考的良好習慣。

2.多讓孩子做一些開放性的題目。日常生活中,父母總是會給孩子出一些題目,而這些題目往往隻有一個標準的答案,這樣,孩子在知道問題的答案以後,也就不會再多做思考。所以,父母應該讓孩子多做一些開放性的題目,並使其在做題的過程中學會思考,而不僅僅滿足於一個答案。父母不但要關心孩子解題的結果,更要關心他解題的策略和過程,讓孩子從小學會用各種各樣的策略解決問題,進而在這些策略中選出一個較好的策略。

3.讓孩子敢於接受挑戰。孩子們都喜歡聽故事,特別是童話故事,他們富有相像力。當父母在給孩子講故事時,不要停留於讓他接受,要鼓勵孩子提出疑問,也可以讓他自己對故事的結局進行想象。

4.父母要給孩子創造一個思考的情境。父母要結合生活的實例,為孩子創造情境,讓他在不同的情境中學會思考。

總之,讓孩子學會思考的第一步,就是父母本身要善於思考,善於學習,隻有這樣才能為孩子做一個好榜樣,對孩子的教育也才會更加富有實效性。

哈佛箴言:

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即使一個人讀了再多的書,如果不善於思考,不加以利用,那將毫無意義。隻有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學習,才能真正發揮所學的知識,也才會知道自己所學有限,從而更加努力學習,這就是思考的價值。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思考,創新更是如此,所以,父母一定要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他養成善於思考的好習慣。

注重逆向思維能力的培養

哈佛大學出的書中約有60%都是逆向思維的書。從這個數字就可以看出,哈佛大學在培養學生的時候,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反其道而思之”,說的就是思維向對立麵的方向發展,從問題的反麵進行深入地探索,創立新形象,樹立新思想。當所有人都向著一個固定的思維方向考慮問題的時候,而你卻一個人向反方向思考,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逆向思維。人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總是習慣於沿著事物發展的正方向尋找解決的辦法。實事上,對於一些問題,特別是一些特殊問題,從結論開始向回推,反過來思考,從求解一直推回到已知條件,反過去想也許問題就會變得簡單,解決它的時候就會輕而易舉,甚至因此還會有一些新發現,創造出驚天動地的奇跡,這就是逆向思維的魅力所在。

與其他常規的思維方式不同,逆向思維是反過來考慮問題,是用大部分人都想不到的思維方式去考慮問題。運用這種思維方式考慮並處理問題,其實,就是用“出奇”來達到“製勝”。所以,逆向思維的結果往往會使人喜出望外,大吃一驚,別有所得。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注重培養孩子的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習慣,鼓勵他們尋求答案的多樣性,引導他們嚐試從與習慣思維相反的方向考慮問題。

美國的一位心理學家做了一個有趣的試驗,試驗的地點就在一個露天的遊泳池。他在那裏故意安排一些人落水,然後觀察營救他們的會有多少人。結果耐人尋味。在一年的時間內,當白發蒼蒼的老人落水的時候,營救的人累計達20人;當孩子落水的時候,營救的人累計達32人;而當妙齡女子落水的時候,營救人數竟然達到了50人。

心理學家認為,這個試驗可以體現出人性中自私的一麵。盡管同樣是救人,但他們在跳下水那一瞬,就可以知道他們的內心活動。

有這樣一件事情。一位職工平時非常吝嗇,公司舉行募捐的時候他最多出1美元。但令人奇怪的是,但是當他跟貧困地區的一個孩子結成助學對子時,他一下子就拿出了1000美元。

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潛意識,從自身的利益出發。說白了,一個人捐助一個人和很多人同時捐助一個人,當然是前者更具有期待回報的可能性和具有成就感。

人是一種自私的動物,這並沒有什麼時候可恥的。重要的是,怎麼樣認識自私並對其加以利用。

一座城市的郊區有一個水庫,每年夏天都會有很多遊泳愛好者到那裏遊泳。這個水庫是這個城市自來水工廠的取水源,為了保持水源的衛生清潔,自來水廠豎了很多“禁止遊泳”的牌子在庫區裏,但並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人們還是像以前那樣遊泳。

後來自來水廠突發奇想,把全部的禁止類標語都換掉了,公告牌上寫著:“你家用的水就是來自這裏,為了你和家人的健康,請保持水的清潔衛生。”結果,倒沒有人來庫區遊泳了。

即使是豎立了很多“禁止遊泳”的牌子,但是遊泳的人並沒有減少。而換了牌子之後,卻沒有人去那遊泳了,這正是運用了逆向思維。其實,創新意識是人的一種思維傾向。具有追求多樣性和新異的思維特征。它以思維的變通性、逆向性和發散性為基礎。發明創造的基礎就是創新意識,但它與發明創造之間並不能畫上等號。孩子強烈的好奇心和豐富的想像力是培養創新意識的有利條件。創新意識的獲得主要是靠後天的培養。

在一定程度上,創新思維是檢驗孩子智力水平高低的標尺。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的智商很高,那麼他的創新思維能力也許強也許弱;但是低智商的人思維創新能力一定很弱;思維創新能力強的人,智商最起碼要在中等之上。父母要注意開發孩子的右腦,讓孩子多參加一些有利於右腦開發的體育、藝術活動,以發展孩子的非智力因素。鼓勵孩子在各種創造發明訓練活動中使自己的創新意識得到增強。逆向思維的方法除了還原分析法之外,還有缺點逆用法。

還原分析法,是指暫時把當前的問題放下,回到問題的原點,對問題的本質進行分析,從而另辟蹊徑,找出創新的方法。比如是探礦的方法。為了使鑽探不再盲目,經研究發現,有的植物很有特點:野玫瑰生長在銅礦區的時候會呈蔚藍色,而忍冬藤生長在金礦、銀礦區的時候會十分茂盛等,於是,人們會先對植物的參數進行分析,接著是還原鑽探,於植物探礦法就應運而生了。

缺點逆用法,是指先找出事物的缺點,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的一種方法。而水庫用的就是這種方法,人們對豎起來的牌子視而不見,但是換了一種方法之後,人們看到關於自己生命健康的牌子之後,人們不再來水庫遊泳了,而這恰恰是利用了人們自私的這種缺點,卻起到了好的效果。

哈佛箴言:

人性很自私,這是我們都不能回避的問題。我們明白世界上需要的是無私奉獻,但實際上,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因此過於強調“無私”卻不能夠收到好的效果。逆向思維最寶貴的地方就在於,它對人們的認識發起了挑戰,並對事物加深了認識,並由此產生了巨大的威力。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會逆向思維的方式,創造出更多的奇跡。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一定要注意培養孩子的逆向思維能力。

培養孩子舉一反三的能力

孩子十分喜歡問問題,這是他們求知欲旺盛的表現。如果父母滿足孩子的這種好奇心,也就是保證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從這點出發,孩子學習就會有一個好狀態。孩子建立聯想能力的重要前提就是學會問問題。如果隻懂得問一些知識性問題,卻不會自行尋找答案,那麼這樣的孩子要建立聯想的習慣將會很難。而那些從小就養成獨立思考的孩子,建立這個習慣就會比較容易。

其實我們所說的聯想能力就是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這是人們在說一個人很聰明的時候用的標準用語,用在孩子身上的情況比較多。“舉一”是說,在某個人聽了他人對一件事情的分析,認為分析的很有道理。而受教的人聽到分析過程及分析的結果之後大受啟發,進而就會“反三”,把自己學到的知識聯想到其他事情上麵。哈佛大學的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向來注重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對於學到的知識要能夠靈活地運用。所以,父母在教孩子的時候,也要培養孩子這種能力,讓那些學到的知識真正成為自己的東西。

羅爾斯是一名美國青年,他在大學畢業後,為了找工作四處奔波,但很長一段時間以後,他並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不久,羅爾斯應朋友的邀請去夏威夷旅行。一天,羅爾斯在夏威夷海灘陽光下沐浴的時候發現,許多在海灘上休息的人在用手機聊天。但是他發現這些人用不了多長時間就要頂著太陽跑到停車場。原因是什麼呢?羅爾斯聽到遊客的抱怨之後,終於找到了答案。“該死的手機又要充電了!”,手機突然沒電,使遊客的旅行也不再那麼輕鬆,這使羅爾斯陷入了深思。如果有一種充電器可以在海灘上充電的話,問題不就得到了解決嗎?

羅爾斯對太陽能十分感興趣,在大學期間,他就設計並製造出了一輛太陽能自行車。此時,這裏的陽光讓他有所感悟。為什麼不好好利用一下這取之不盡的太陽能呢?他突然有了一種想法,那就是利用便以攜帶的太陽能充電器。

接著,羅爾斯從網上買了一個太陽能充電器,將它縫在了背包上。當他把這種背包放在了一個旅遊網站上出售後,馬上就吸引了許多人前來購買。2005年,羅爾斯創立了自己的公司——羅爾斯設計公司,生產銷售自己公司生產的“瑞特”牌太陽能背包。半年後,在世界各地的沙灘上羅爾斯公司的產品都能占有一席之地,公司也因為這樣有了8萬美元的盈利。緊接著,羅爾斯又設計了一個新產品,那就是可以為筆記本電腦充電的背包。結果,這種產品市場更加廣闊,羅爾斯的公司收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訂單。這讓羅爾斯的月收益可達到2萬美元。

沒有人相信,一個曾經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兩年後竟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公司。一個電視節目采訪羅爾斯時,他說:“從開始到現在,我什麼都沒有做,我僅僅是利用了一下人們觸手可及的陽光而已。”

羅爾斯剛畢業時連工作都找不到,但是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設計了太陽能背包,在此基礎上,他又設計了為筆記本電腦充電的背包,正是因為他能夠舉一反三,他才取得了那麼大的成績。所以說,如果一個要想成為一名高效能的成功者,就不能被權威誤導,被經驗迷惑,更不能受到規則的束縛。要勇敢地張開自己思想的雙翼,向上、向下、向左、向右,不斷地飛翔,那麼在某個角落裏總會有一個好方法在等著自己去發現。一個人隻有善於思考,敢於打破規則,懂得創新,才能夠打破所有的瓶頸。

學會舉一反三,一直是我們進行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它給了我們的創造力和相像力一個更大的空間,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舉一反三具有獨創性,一枝獨秀,獨特新穎,能夠打破傳統的束縛,提出不平凡的意見或想法。例如磚塊可以用來練習書法,就很獨特;還有著色的時候,有的孩子不喜歡與他人用同樣的顏色;玩智力遊戲的時候,一開始的時候會照著圖組合,接著就開始變花樣。這所有的一切都是孩子能夠舉一反三的表現。如果孩子具備很強的創新的能力,那麼他在學會一個知識點的時候,就會把那個知識靈活運用,並讓那個知識點真正成為自己的知識,更甚者孩子還會在這個基礎上,理解一些難度更加高的知識。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培養孩子這方麵的能力。古今中外所有的成功者,都具備很強的創新能力,而這正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哈佛箴言:

父母要讓孩子在遇到問題首先學會獨立思考。父母對孩子不能解決的問題,一定要采取誘導的方式,引導他思考問題,教會孩子解一道題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要告訴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他才能夠舉一反三,遇到別的問題才能迎刃而解。許多孩子善於考試,但是他們對所學的知識往往不能靈活運用,因此,他們學到的知識隻能是死的。父母一定不能讓孩子向這個方麵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