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掌控情緒,別讓情緒蒙蔽了理智的慧眼(1 / 3)

情緒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成為我們的朋友,也可以成為我們的敵人。在做事情的過程中,我們是選擇做一個掌控情緒的人,還是一個被情緒掌握的人?對待事情,我們是用理性思維,還是用感性思維?是選擇做情緒的主人,還是選擇做情緒的奴隸?有的人智商很高卻沒有取得成功,有的人智力一般卻成就了一番事業,其中,情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從小就要讓孩子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不要讓情緒蒙蔽了自己的雙眼。

做事情要三思而後行

哈佛大學有這樣一條校訓:三思而後行的人,很少會做錯事情。的確,考慮問題的時候,應該學會理性、冷靜、客觀。人性中本來就有固執的細胞,需要我們進行自我認識,然後才能去改進。一個人在遇到大事時,一定要三思而後行,不要因為衝動做錯事情而感到後悔。你了解自己,可是卻控製不住自己。所有人都會有衝動,有的人是衝而動,有的人卻是衝而不動,這和環境、個性、年齡、修養、閱曆都有關係。我們周圍這樣的人很多,年輕的時候經常為一些小事而衝動,年老的時候卻學會了忍耐和寬容,但他已經為自己年輕時候的衝動付出了代價。所以,每當孩子跟其他孩子之間發生摩擦的時候,讓孩子在心中默念“等一等,再等一等”。

每個人都會生氣,都會憤怒甚至是憎恨的情緒,但是泄憤的時候不要心存報複的心理。非理智情況下做的事說的話不僅會使別人受到傷害,還會傷害到自己。任何一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發泄方式,比如唱歌,運動,找人聊天……許多情況下,聽到的甚至是親眼看到的都不一定是事情的真相,若是關於切身的,就應該將事情了解的更加透徹。一定不要因為誤會而做出一些使自己將來感到後悔的事情,衝動並不能解決問題,不要總是獨自一個悶著想,不如找個人分析分析,聊聊,可能就會豁然開朗。

世界上沒有後悔藥,因此大事情上最好還是不要衝動的好,否則,會使自己後悔一輩子。孩子考慮事情往往不是全麵,不是很理智,所以常常會做出一些衝動的事情,事後就會感到後悔。為此,父母一定要讓孩子學會理性的看待問題,凡事學會三思而後行。

這件事情發生在美國的阿拉斯加,一對年輕人結婚以後非常幸福。婚後生育時,妻子因為難產而離開了人世,留下了一個可憐的孩子。男人因為忙於工作,沒有時間照顧孩子,就養了一隻狗。那隻狗既聰明又聽話,十分通人性,能夠幫助男人照顧孩子,孩子餓了的時候,狗就會咬著奶瓶給孩子喂奶。一天,男人有事出去了,家裏隻留下了孩子和那隻狗。

當男人打算回家的時候,下起了大雪,回家的道路已經被封住了,當天他就沒有回家,第二天才回家。當狗聽到主人進門的聲音,就馬上搖著尾巴跑上前去。然而,男人在打開房門的時候看到看到地板上和牆壁上到處都是血,連床上都是血跡,他的孩子不見了,而狗全身上下也都是血。男人看到這種情況,腦袋“嗡”地一下就大了,立即就想到是這隻狗獸性大發,吃掉了他的孩子。他感到非常憤怒,跑到廚房拿起菜刀,對著狗就是一頓猛砍,將狗砍死了。不一會兒,他就聽到了孩子的哭聲,看到孩子從床底下爬了出來,而且全身上下都是血,可是並沒有受傷。男人感到非常奇怪,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再看看那隻狗,它的腿上少了一塊肉,然而就在床的另一邊,他發現了一隻狼,嘴裏還叼著一塊肉。原來,是那隻狗救了自己的孩子,卻被自己誤殺了。這真是一場天大的誤會。可是,在男人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時,那隻狗卻怎麼也活不過來了。

孩子的行為往往會受到情緒的影響,其行為和情緒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影響致使心理狀態不穩定,不能夠控製自己,做事情時經常沒有自主性,易盲目和衝動。

由於孩子還不能根據客觀條件、環境及場合來調整自己的情緒,經常會做不該做的事,說不該說的話,其實他們並不是刻意這樣做,隻是一種衝動的表現。但父母這個時候很容易生氣,用強硬的方式來處理事情。當孩子的行為出現失控時,父母應該為孩子創造一個可以改正的寬容環境。如果孩子跟他的同伴吵架了,成人可以暫時不予理會,讓孩子自己去處理,因為有的時候他們自己就會和好。如果孩子因為自己的好奇心而衝動地將某樣東西破壞了的時候,父母不要打罵他們,而應該耐心地引導,要求他們以後做事要認真、細心,讓他們知道損壞物品很可惜,還可以啟發並幫助他們研究他們感興趣的事情。

孩子衝動地做錯事情後,總是會有深深的悔意,非常自責,非常害怕。這時,父母對孩子的感受要尊重、留意,分析原因,用自己的經驗使他知道衝動的危害,必要的時候還可以讓他承擔他能夠承擔的責任。這樣當孩子再遇到類似事情的時候,才不會衝動,才能夠學會三思而後行。

哈佛箴言:

由於主人的衝動而導致了一條忠誠的狗的死亡,其中的代價觸目驚心。很多人在遇到這種事情時,都有可能失去理智。孩子的身心發育還不夠健全,極易出現問題。很多孩子因為衝動而做出讓自己悔恨終生的事情。其主要原因就是由於孩子的情緒過於衝動,或是因為處理問題的方式過激。因此,父母要多跟孩子溝通,多為孩子提供一些處理問題的建議和方法,處理問題的時候要學會冷靜。不管發生了什麼事情,都要三思而後行,不可衝動、莽撞。

學會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問題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情緒起伏、思想變化都比較大,在家庭中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父母很難跟孩子進行情感交流和語言溝通。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少。父母通常認為這是代溝,出現這種情況是正常的現象,其實,如果任其繼續發展,孩子跟孩子之間的隔閡隻會加深,感情也會越來越淡薄。久而久之,孩子就很容易就會出現問題,甚至走上歪路。

父母跟孩子之間交流困難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父母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想問題、處理問題,不能夠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為了增進彼此之間的交流,父母可以讓孩子也做做大人的角色,讓孩子體驗一下大人的難處,互換角色很容易就會贏得對方的信任和理解。相互之間的信任和理解是父母與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的一個最重要的條件。

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的思維方式跟父母不一樣,所以他們做的事情父母並不能理解,而父母在沒有了解情況之前就對孩子橫加指責,致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時間一長,很容易就會影響親子間的關係。因此,父母要學會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問題。

一位農場主開著車出去辦事。在離家差不多300米的時候,刹車閘的線突然斷了。農場主往家的方向看了一下,發現妻子正在門廊裏站著,便揮手搖臂,大聲呼喊,希望妻子可以注意到他。

終於,妻子看到了丈夫。農場主想要妻子將在櫥櫃裏放著的鉗子拿過來,但因為離得太遠,妻子根本就聽不清他說的是什麼。農場主想到一個好辦法,打算跟妻子打手勢,他覺得妻子一定可以知道自己的用意。

於是,農場主就把自己的一隻手舉過了頭頂,一握一握的,做出的正是手拿鉗子的手勢;接著又做出打開櫥櫃門的手勢,最後又做出盤子的手勢。

妻子對著丈夫點了點頭,意思是自己已經明白了。

然而,妻子並沒有走進屋子,隻是轉過了自己的身子,拍了拍自己的屁股,然後還搖了搖。

“笨女人,蠢女人!”丈夫暗自罵道,十分生氣地又重新做了一遍手勢。

讓農場主感到憤怒的是,妻子還是不知道自己的用意,還在那裏做著原來的姿勢。

無奈之下,他隻好回到家,他厲聲訓斥道:“你這個笨女人,我的手勢表達的意多清楚啊,你怎麼就看不明白呢?不明白就不明白吧,你也用不著瞎比劃啊?”

“你才笨呢,”妻子反駁丈夫說,“我早就看明白了,你不就是想讓我給你拿鉗子嗎?還告訴我鉗子就在櫥櫃裏放著。”

原來,妻子早就明白了丈夫的意思。“那你怎麼沒有給我拿過來?”農場主鬱悶地說。“我比劃得多清楚啊,我先是拍了拍屁股,然後搖了搖,就是想告訴你,你座椅下的工具箱裏麵就有鉗子。”

農場主之所以生氣,是因為妻子沒有按照他所希望的那樣去做。而現實生活中,父母常常會責罵孩子,主要原因也是因為孩子沒有按照大人所希望的那樣去做。當然,這裏麵並不排除父母要想孩子成為一個“好孩子”美好願望,但是父母認為的“好孩子”隻是從他們自身利益出發而設想出來的,隻能把他們稱為“不使父母煩心的乖孩子”,這種情況占了絕大部分。

那麼,孩子沒有按照大人所希望的那樣去做的原因是什麼?考慮一下這個問題,我們就會意識到,孩子有他自己的理由。如果父母能夠用謙虛的態度問一下孩子理由,便會很清楚地認識到,孩子跟父母考慮問題的角度截然不同。如果站在父母的角度去責罵孩子,那對孩子來說是天大的誤會。如果父母能夠意識到這一點,就說明父母對能夠體諒孩子。

如果父母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就不會出現動不動就責罵孩子的情況了。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如實、自由地表達自己的心情。也隻有這樣,才有利於促進父母和孩子間的交流,才有利於促進親子間關係的發展。

哈佛箴言:

每個人都習慣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要求他人的理解,卻不願站在他人的立場,嚐試著理解對方。換一個角度,你就會發現不一樣的風景。父母應該改善與孩子的交流方式,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問題,嚐試著走進孩子的內心,聽懂他們的“話外音”,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應該為孩子創造一個寬鬆的環境,不要擺出教育者的姿態,而是與孩子平等對話,不要發表意見,積極評論,遇到不讚成的觀點時,也不要立刻表態,應該提出問題讓孩子考慮,允許孩子有自己的觀點。

讓孩子學會控製情緒

英格索爾認為,惱怒將理智的燈吹熄,所以在考慮解決一個重大問題時,要心平氣和,頭腦冷靜。

一個人的情緒是與生俱來的,隨著孩子心跳、呼吸的開始,情緒也隨之產生;而心理因素就像孩子的成長一樣,在發育的過程中慢慢成型。所以,幾乎每一個孩子都會任性,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卻可以教育他們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

孩子往往不能很好的控製自己的情緒,他們會發一些“小脾氣”並不罕見。有的情況下並不是什麼異常現象,也就不必對此加以“控製”,父母采取冷處理的辦法,對此視而不見,也許孩子的脾氣很快就會煙消雲散,來得快,去得也快。如果這時候加以“控製”並不會對孩子產生有利的影響,隻要他的脾氣不是很過火,沒有對別人造成損害,就可是由著他,這樣,孩子會意識到,發脾氣並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最後發脾氣的可能性也就小了。

但是,一個人如果在精神壓抑的情況下,沒有機會將自己的情緒宣泄出來,就會使身心受到損害。生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淚水中有比較多的毒素,如果用淚水來養小白鼠的話,會導致小白鼠患有癌症。可見,在悲傷的時候不應該壓抑自己,忍住淚水並不是正確的做法。另外,人在憤怒時,適當的宣泄非常有必要,並不是一定要大發脾氣,可以選擇別的較好的方法,轉移自己的不良情緒。

情緒沒有對錯之分,關鍵在於表現的方式能不能被社會所接受。對孩子表達情緒的多麵性父母要學會接納,表達情緒的各種方式都有可能使情緒發生轉變。消極情緒能夠轉變為積極的情緒,隻有正視情緒表達的各種麵貌,才有可能使健康的情緒得到發展;隻有孩子能夠控製自己的情緒,才會得到大家的認可。

一天,林肯正在工作的時候,斯坦頓——陸軍部長來到了他的辦公室,氣呼呼地告訴他,一位少將用了極其嚴重的話指責他偏袒一些人。林肯給了他一條建議,那就是寫一封信回敬那個少將:“你可以狠狠地把他罵一頓。”斯坦頓馬上就寫了一封信,措辭十分尖刻,然後將信拿給了林肯,讓他看了看。“對了,對了,”林肯大聲叫好,“要的就是這個!就應該這麼做,狠狠地教訓他一頓,斯坦頓,你寫得真是太好了。”於是,斯坦頓疊好了這封信,然後將它放在了信封裏麵。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林肯攔住了他,問道:“你要做什麼?”“當然是把它寄出去呀。”斯坦頓說。“不要胡鬧。”林肯高聲說道。斯坦頓這時已經有點摸不著頭腦了,“這封信一定不能寄出去,”林肯接著說道,“趕緊將它扔到爐子裏去,隻要是在生氣時候寫的信,我都會這麼做。這封信你寫得非常好,寫的時候你的不滿已經發泄了出來,現在應該感覺好多了吧,那麼就請你馬上將這封信燒掉吧,做一個深呼吸,把你內心的怒火也滅掉,然後給他再寫一封信。”

讓孩子學會控製情緒,首先應該讓孩子在合理的範圍內有權利充分表達自己的情緒,因為孩子能夠合理地、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是他心理發育基本健康的一個重要標誌。然而,孩子畢竟是孩子,他表達情緒的方法往往會有一些偏頗,有時會出現對別人和自己都不利的情緒過激的現象。情況較為嚴重時,父母不要置之不理,而應該采取一致意見,對其加以製止,讓他明白發泄情緒的時候應該有一個限度,自己發泄情緒不要對別人和物品造成損害。孩子稍微大一些的時候,就應該鼓勵孩子用語言將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讓他知道遇到問題時應該說原由,講道理,而不應動不動就發脾氣、亂鬧。

日常生活中,一些不快的事情時有發生,這些事情往往會對人們的情緒產生影響,特別是遭受挫折時,人們會抑鬱、沮喪,孩子也不例外。比如要強的孩子因為沒有考好,沒有評上三好學生等,很容易就會產生挫折感,他們就會顯得不開心,怕老師同學看不起,也害怕受到父母的責怪,表現得沉默、緊張、話少,若是孩子可以在短時間內調節過來,那麼父母就沒有必要擔心。若是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情緒還是沒有好轉,父母就應該幹預,幫助孩子分析原因,使其正確看待問題,變得心平氣和。

哈佛箴言:

憤怒的情緒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使事情變得越來越糟糕,它就像一股無名的烈火一樣燃燒著一個人的身心。當這股烈火熊熊燃燒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學會克製,然後再找一個恰當的方法將其發泄出來,但一定不能針對當事人。因為這不僅會使對方受到進一步的傷害,還有可能使自己的情緒越來越差。當孩子因為一件小事而大發脾氣的時候,父母應該盡量想辦法製止和勸導,一定不能急於批評孩子,否則事情就會向壞的方向發展。另外,父母要以身作則,無論父母的情緒如何不好,一定不能當著孩子的麵發火,因為這種壞習慣往往會被孩子效仿。

亂發脾氣是一種不良的情緒

成人都會亂發脾氣、任性,更何況是孩子。從發展學上來說,發脾氣是“合理”的,它是孩子成長中的一部分,沒有發過脾氣的孩子幾乎沒有。發脾氣跟先天的扶持也有一定的關係,這也是為什麼有的孩子發起脾氣來比其他孩子大的原因。亂發脾氣,是現代孩子常見的一個現象。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亂發脾氣是孩子缺乏自控能力、意誌薄弱的表現。其主要特征就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想什麼大人就要給什麼,如果目的沒有達到,就不會罷休,大人對此也是無計可施。在孩子發脾氣時,父母首先是了解清楚孩子亂發脾氣的原因。

1.父母的溺愛,使孩子亂發脾氣。父母為孩子總是考慮周全,不讓孩子做他們該做的事情,幫助孩子做他們喜歡做的事,隻要是他們提出的要求都會想方設法滿足。這樣的教養方式使孩子產生了一種意識,即他想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沒有人能管得了他。

2.父母的驕傲。父母的驕傲會對孩子產生極大的影響,使其沒有探求知識的欲望,認為無論什麼時候,隻要自己提出要求就一定會得到滿足。這會導致孩子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總是以自我為中心,遇事不順就會亂發脾氣。

3.父母的虛榮心。因為父母的虛榮心在作祟,無論在什麼物質享受上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比別人要好。隻要是別人有的自己的孩子就要有,即使是別人沒有的,自己的孩子也要有。在不知不覺中就會使孩子產生自高自大的心態,有一種優越感,認為別人矮自己一截,形成以“我”為中心,所有的事情都要按自己的意願行事,否則就會發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