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一小兩個天使來到了人間,他們第一晚借宿在一個富有的家庭中。這戶人家非常富有,可是他們卻十分吝嗇,對他們兩個人十分冷漠。這戶人家並沒有將他們安排在舒適的客房裏,而是讓他們睡在了冰冷的地下室裏。當他們想要睡覺的時候,較老的天使看到牆壁上有一個小洞,於是順手就填補上了那個小洞。小天使問為什麼,老天使回答:“有的事情並不能隻看表麵。”
第二天晚上,他們兩個人借宿在一個貧窮的人家。這戶人家對他們十分的友好,把家裏僅剩的食物拿了出來招待這兩個人,然後又把自己的臥室讓給了他們。第二天早晨,兩個天使看到那對夫妻正在哭泣,原來他們家的奶牛死了,而這是他們家唯一的生活來源。小天使聽到這個消息十分生氣,他質問同伴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第一戶人家那麼富有卻十分刻薄,你還要幫他們修補牆上的小洞;第二戶人家雖然十分貧窮,可是主人那麼友好,你卻沒有幫助他們保住他們家的奶牛。”
“有的事情並不能隻看表麵。”老天使說,“當我們兩個在在地下室休息的時候,我從牆壁上的小洞發現牆裏麵都是金子。因為那家主人十分貪婪,不喜歡別人跟他們分享財富,因此我就補上了那個小洞。可是昨天夜裏,死亡之神打算把主人的妻子收走,我就讓他們家的奶牛頂替了她。有的事情並不能隻看表麵。
緊接著,老天使又說話了:“以後,無論發生什麼事情,如果你不知道事情的真相是什麼,就先不要亂發脾氣,否則隻會使你判斷錯誤。”小天使聽後感到非常慚愧,他不應該沒有問清事實之前就大發脾氣。
故事中的小天使在不知道事情真相的情況下就大發脾氣,造成了誤會,許多時候事情並不能隻看表麵。天下所有的父母都不希望孩子是一個喜歡發脾氣的人,因為亂發脾氣不利於孩子獲得新知識,不利於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利於孩子各方麵能力的發展。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人發脾氣也許會誘發心肌梗死、狹心病、腦溢血等疾病,不利於身體健康的發展。因此,父母應該及時糾正孩子亂發脾氣的壞習慣。
幫助孩子擺脫亂發脾氣的最好方法,就是對他的行為采取冷處理的方式。因為孩子之所以亂發脾氣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父母置之不理,孩子就會意識到即使是發脾氣也不會起到什麼作用。總之,父母要記住的是:不要讓孩子從亂發脾氣中得到好處,更不要在孩子一發脾氣的時候就急於向孩子妥協。讓孩子知道大家都不喜歡亂發脾氣的孩子,亂發脾氣並不會使他達到目的。久而久之,孩子自我控製的能力就會得到提高,從而慢慢克服亂發脾氣的不良習慣。
哈佛箴言:
人們總是被自己的眼睛、耳朵或意識欺騙,其實,事情並不能隻看表麵。所以,在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之前,一定不能盲目判斷,胡亂猜測,亂發脾氣。亂發脾氣是不能控製情緒的一個重要表現。孩子常常會亂發脾氣,父母一定要了解清楚孩子亂發脾氣的原因,對症下藥,幫助孩子克服亂發脾氣的不良習慣。
正確應對學習焦慮
許多孩子都有學習焦慮,這常常會對孩子的學習活動帶來不利的影響。一般而言,無論焦慮的程度是強還是弱都會使孩子的學習效率下降,一般情況下,想要取得最佳學習效率的焦慮程度都是中等的。中等焦慮程度還因學習材料、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學習複雜的、困難的材料時,較低的焦慮水平一般為學習效率的最佳狀態;在學習簡單操作的時候,較高的焦慮水平一般為學習效率的最佳狀態。所以,為了使孩子達到最佳的學習效率狀態,孩子低焦慮水平適宜學習複雜材料,同時,這也有利於孩子心理健康的發展。
焦慮對機體並非隻有消極的一麵,它也可成為一種建設性的、積極的力量。在考試的過程中保持適度的焦慮,可使腦部血流加快,調動機體功能,思維更敏捷,精力更集中,有利於取得一個好成績。若是沒有一點焦慮,不能夠緊張起來,則不利於考試。因此出現焦慮後,首先應該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判斷他對機體是不是有利,如果有積極的意義,可以讓孩子適當保持,但一定不能過度。
心理學研究發現,對學習能力水平比較低的孩子來說,不管是低焦慮還是高焦慮,學習成績都差不多;對學習能力水平較高的孩子也一樣,焦慮對學習成績並沒有太大的影響;但是,對學習成績中等的孩子來說,低焦慮水平有利於提高學習的能力,高焦慮水平則會使其學習成績下降。總之,把學習焦慮水平控製在一定的範圍之內有利於提高孩子的學習焦慮。
礦井坍塌的時候,在很深的井下采煤還有6名礦工,因為出口被堵住,於是,他們與外界失去了聯係。
所有人都知道現在的情況十分危險,可能他們也不能見到太陽了。盡管他們知道自己現在的處境,但他們沒有求生的欲望並沒有消失,他們根據自己的經驗得出結論,現在食物和水不是最大的危險,最重要的是氧氣不足,若是應對得當,井下的空氣最多可以使他們維持3個半小時。
如果在這一段時間內能夠堅持,當外界知道他們被困時,肯定會對他們展開營救,當然坍塌的這麼嚴重,就意味著外界人如果想要把他們救出來就一定要有充足的時間。
在氧氣用完之前他們能走出困境嗎?這些礦工們打算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節省氧氣。他們盡可能減少體力的消耗,將自己隨身攜帶的照明燈關掉,並在地上平躺著。
在四周一片漆黑大家都保持沉默的情況下,很難計算出時間,而且他們當中僅有一個人有手表。大家都向他提問題:過去多久了?還有多長時間?現在的時間是多少?
時間變得漫長,在他們看來,1分鍾的時間就如同1小時,每聽到一次回答,他們的絕望就會更加深。
他們之中的負責人意識到,現在關係著他們生死的是情緒,如果焦慮的情緒持續下去,呼吸就會變得急促,這樣隻會加速死亡。因此他決定由那個戴表的人來通報時間,每半小時就向大家通報一次,別人不準再提問。大家都明白負責人這樣做是為了讓他們的情緒穩定下來,以爭取更多的時間。
戴表人覺得他們並不能及時地被救出去,於是他為了不讓大家那麼痛苦,時間過去45分鍾之後才向大家通報了一次,他對別人說隻過去了半個小時。
當然,沒有人知道他撒謊了。在一次說謊成功之後,第三次通報的時候隔了一個多小時。他說:“又過去了半個小時。”其他的5個人都在自己心裏計算著時間。表針依然在走,每過去一個小時他們就會聽到戴表人通報一次時間。外麵的人已經展開了營救,他們知道礦工被困的位置,但是,要想在4個小時之內將他們救出來很難。可是,4個半小時以後,等待在外麵的人聽到了陣陣的歡呼,他們發現竟然有5個生還者,隻有那個向大家通報時間的人窒息而死。
被困在礦井下麵的礦工中有5名生還者,窒息而死的是那個戴手表的人。因為他比所有人都清楚,他們很難等到外界的救援。所以,他一直讓自己處於焦慮的狀態之中,而焦慮使他需要比別人更多的氧氣,因此他並未等到救援的時間。這次事件,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發。它說明積極的情緒對一個人來說很重要,不管發生什麼事情,我們都應該保持一個平靜的心情。
焦慮並不隻是大人才會有的一種情緒,孩子也不例外。尤其是孩子在考試的過程中,往往會有學習焦慮。所以,父母應該采取一些措施,幫助孩子減輕學習焦慮。
1.科學的學習方法。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一些父母和老師,乃至孩子自己,用記憶訓練而非思維訓練,用背誦代替深刻的理解和清晰的觀察,用題海戰術來代替思維的獨創和變通。如此一來,孩子就會有過重的記憶負擔,思維負擔過輕,進行模仿的體力勞動偏重,進行思維的腦力消耗偏輕,使孩子主動學習的情緒受到壓抑,從而產生在學習上的高度焦慮。大人要有意地使孩子腦力勞動變得更加科學化,使他們的學習方法更加實用有效,從而使他們得到成功的體驗,降低焦慮水平,積極主動學習。
2.克服考試焦慮。孩子會經曆很多場考試,考試焦慮往往會造成認識僵硬,降低效率,為此,充分的知識準備是很重要的。學得不紮實,什麼方法也不起作用。有紮實的知識基礎後,對其進行自信訓練,向自己消極的自我意識發起挑戰,暗示自己一定可以考好。
3.培養孩子的興趣。父母不要讓孩子為了考一個好成績而一直學習,強迫孩子坐在書桌邊,這樣不可能會達到好的效果,應該對孩子的作息時間作進行合理的安排。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做到勞逸結合,有利於降低學習焦慮。
哈佛箴言:
一個人心態的最高境界就是心如止水。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會一步登天,不能要求孩子一下子達到某一個高度,但是培養孩子遇事冷靜,處變不驚的心態卻很有必要。平時可以多給孩子打一些心態和情緒的預防針,當真正發生意外的時候孩子就可以沉著應對,而不會因為自己焦慮的情緒對自身造成不利的影響。
不要讓衝動蒙蔽了自己的眼睛
衝動往往會使孩子對事物不能有一個全麵的正確的理解,偏於狹隘,從而難以看到事物的全貌。衝動就像蒙眼布上的小洞一樣,孩子隻能看到從小洞中透露出來的景象,不能夠看到更廣闊的視野。父母也可以將孩子的衝動,看成是一種理性通道被堵塞的強烈情感。當父母向孩子解釋什麼是衝動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回想自己十分生氣,以至於完全不考慮行為後果的種種生活片段;也可以幫助孩子認識到究竟是什麼原因才引發了衝動,比如,老師對孩子的訓斥,父母回絕了孩子,或者其他小朋友的冒犯。在這些情境下,孩子的自尊心會受到傷害,同時還會經曆挫折的體驗,這些都有可能會是引發孩子衝動的扳機。
父母要讓孩子學會客觀、理性、冷靜地思考問題。人性中本就有固執細胞的存在,需要自我認識,然後再去改進。遇到事情的時候,必須三思而後行,不要因為衝動做錯事而後悔。單位裏大部分的同事都很興奮,因為會有一位新主管調到這裏,聽說是個有才能的人,而他的主要責任就是整頓業務;可是很長一段時間過去了,新主管並沒有大的作為,每天進到辦公室,就不再出來,那些本來很緊張的不良分子,反而變得更加猖獗了。
“他哪裏有什麼才能了?隻能說是一個老好人,還不如上一位主管呢!”
4個月過去了,就在大家對這個新主管感到失望的時候,新主管卻行動了——不良分子一律開除,有才能的人得到了晉升。斷事之準,下手之快,與這4個月來的表現完全不一樣,像是換了一個人似的。
年終聚餐時,酒過三巡之後,新主管對大家說:“我知道你們對我剛來時候的表現以及後來的大刀闊斧,感到疑惑,現在我給大家說一個故事,你們就會明白了。我有一個朋友,買了一棟房子,他剛搬進去,就對院進行了全麵整頓,清除了所有的雜草,換上自己剛買的花卉,一天原來的屋主來了,進門以後大吃一驚,問‘原來種的那些最名貴的牡丹怎麼沒了?’我朋友這才意識到,他把那些牡丹當作雜草清除了。後來,他又買了一棟房子,盡管院子更加雜亂,他卻什麼也沒有做,果然在冬天看來是雜草的植物,春天時卻開了花;在春天看來是野草的植物,夏天時卻是錦蔟;半年內小樹一直沒有動靜,秋天的時候葉子竟然紅了。直到暮秋,他才真正知道哪些是無用的植物,並大力鏟除,將全部珍貴的花草樹木都保存了下來。”說到這兒,主管舉起了手中的酒杯:“我敬大家,如果將咱們的辦公室比作是花園,那麼你們就是珍木,珍木不可能會一整年都開花結果,隻有經過長期的觀察以後才可以判斷出。”
新主管剛進公司的時候,並沒有任何作為,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之後,他才判斷出哪些是珍木,哪些是雜草。由此可見,做事情不宜衝動。如果孩子容易衝動,父母可以這樣做:
首先,平時父母要認真傾聽孩子的話,努力找出孩子為什麼會爆發衝動,並為他提供一些必要的建議。大部分的孩子,沒有耐心將自己發怒、生氣、衝動的前因後果說清楚。不管孩子的行為怎樣沒腦筋、不理性,父母都需要努力找出孩子爆發衝動的原因,因為任何行為背後,肯定都會有某種合乎理性的線索。父母要做的就是耐心地傾聽,找出線索和脈絡,讓孩子認識到自己做出衝動行為的真實原因。當然,幫助孩子分析的時候,父母語氣要平和。父母越是找出孩子爆發衝動的步驟和原因,孩子就越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的情緒,在爆發衝動之前,自己采取適當的方式去轉移或釋放。
其次,當孩子有情緒上的衝動需要發泄的時候,父母應該給孩子一個空間,讓他釋放自己的衝動。化解孩子衝動的一個辦法,就是玩電子遊戲、聽音樂、從事一些體育運動。當父母試圖與孩子談話的時候,把他帶到室外散步,邊走邊聊,通常也能達到舒緩衝動的效果。這些活動有利於防止孩子情感崩潰情況的出現,讓他在事後能夠有一個話題可以與父母交流。當父母發現孩子想要做出衝動行為的時候,如果孩子想要做上述的活動以發泄衝動,父母最好不要幹涉。
最後,對待孩子衝動的行為,父母盡量不要將自己放到與孩子對立的權利衝突位置上。衝動就像是一顆地雷,等待一種引爆它的能量,父母盡可能不讓自己成為踩地雷的人。父母可以持一種非敵對、非威脅、非懲罰的態度去接近孩子,不要認為自己的聲調越高,孩子就越容易順從,其實,情況往往相反,父母的嗓門越高,越容易刺激到孩子,從而使他爆發出更多的衝動。如果父母能夠用平緩的語氣與孩子交流,同時態度堅定,孩子往往更能夠體諒。威脅的話語,父母應該盡量避免使用。
哈佛箴言:
每個人都會有生氣憤怒的情緒,甚至是憎恨的情緒,但是泄憤不應該以報複的心理。非理智情況下做的事說的話不僅會使別人受到傷害,同時自己也會成為受害者。許多情況下,親耳聽到甚至是親眼看到的不一定就是事情的真相,如果關係到切身的利益,那就應該把事情了解的更加透徹。一定不能因為誤會而做出讓自己後悔的舉動,衝動並不能使問題得到解決。衝動是魔鬼,不要讓衝動蒙蔽了自己的雙眼。
培養孩子寬廣的胸懷
胸懷是一個人人格的重要體現,一個具有寬廣胸懷的人肯定也是一個品格高尚的人。胸懷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教育和環境的產物。因為現在獨生子女所處地位的獨特性,極易造成他們胸懷上的不足:狹隘、自私、批評不得,嫉賢妒能,失敗不得。
胸懷僅僅靠一個人的自省還不夠,它主要是在與社會、集體和他人相處的過程中慢慢形成的。所以,父母不僅不能將把孩子完全放在家裏,拒絕與他人之間的接觸,而且應該常常督促、指導孩子與他人進行接觸、交往。教育孩子熱情大方,不小氣,慷慨待人。特別是教育男孩子要有男子漢氣概,不因弱而欺,不因強而諛,不因貧而笑,不因殘而譏,不因先進而嫉妒,不因後進而輕視,而應富有同情心、正義感、度量和博愛精神。寬廣、慷慨都源於自信,對一個自覺頂天立地的人而言,寬仁厚道、與人分享和照顧別人等都是一種自然的流露。
孩子接觸更多的是集體,集體是人格塑造的搖籃。父母應該要求孩子熱愛、關心他的集體,積極參與集體活動,為集體出力,憑借自己的才華為集體增光添彩。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衝突的時候,個人利益應該服從集體利益。心中有他人、集體,這樣的孩子往往是一個具有博大胸懷的人。
有史以來最富有的畫家也許就是畢加索。他的畫充滿了神奇的力量,不像傳統的風景畫那麼直觀,人們漸漸發現了這種價值,1967年,畢加索的幅畫竟然以50多萬美元的高價賣了出去,沒有一位畫家的畫在生前的時候就可以賣這麼高的價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