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收獲成功,成功是一扇虛掩的門(3 / 3)

現實生活總是會很崎嶇,這是對我們的考驗。一個人隻有具備長遠的眼光才會通過生活的考驗,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如果目光短淺,得到的隻是蠅頭小利;如果目光長遠,就會得到勝利的果實。

每個人都會做出選擇,可是做出的選擇卻各不相同,孩子在麵臨選擇的時候,也許會同故事中的大多數人一樣,如此一來,孩子得到的隻是短暫的利益。因此,父母一定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孩子用長遠的眼光來看待問題。

哈佛箴言:

一個人如果想要到更大的利益,就不能隻顧眼前利益,而應該具備長遠的眼光,隻有這樣,才會得到長久的利益。與其殺雞取卵,還不如采取誘之再飼之的方式,這樣財富才會源源不斷的到來。我們不應該隻貪圖眼前的小利益,特別是金錢。我們要學會選擇和取舍,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凡事隻求全力以赴

無論做什麼事情,如果隻是盡力而為,所付出的精力就不會集中,取得的成效也就不會很明顯,隻有當我們全力以赴的時候,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到完美。哈佛大學向來教育學生,如果隻是盡力而為並不會使一個人取得成功,而全力以赴則會使一個人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很容易就會取得成功。所以,我們在做事情之前,應該問我們自己:“我盡力了嗎?我全力以赴了嗎?”

盡力而為是許多人用來勸慰別人或安慰自己對任務和目標沒有完成或失敗的一種激勵的方式,但這也許會是一種有害行為。當一個人在做事時習慣盡力而為的時候,往往也代表著一事無成。盡力而為,是說不能把一件事情做完美,或者允許自己有借口、理由不去完成,從而讓失敗被人所理解,它往往也代表著失敗。它首先在形勢上就會低一層,它隻能達到一定的程度。全力以赴,則是達到極致,更能體現出徹底、堅決。因此,當我們確定下定決定做一件事時,什麼都有可能,而當我們下定決心以後才能夠全力以赴,那麼事情就一定可以完成。“盡力而為”和“全力以赴”看起來有著共同的目標,但往往會產生很大的差異。

當孩子做一件事沒有成功時,他也許會說:“我已經盡力而為了。”當他說出這句話的時候,父母一定要警惕,不要讓孩子做事時養成“盡力而為”的習慣,這樣的他就不可能發揮自己的極致,迎接他的往往是失敗。

戴爾·泰勒是美國西雅圖一所著名教堂的牧師,他德高望重。有一天,他給教會學校的學生講了這樣的一個故事:

一年冬天,獵人帶著自己的獵狗去打獵。獵人一槍就打在了一隻兔子的後腿上,受傷的兔子用盡全身力氣向前跑,獵狗在她的後麵窮追不舍。可是追了一段時間以後,兔子跟獵狗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獵狗明白即使再追也不可能追上了,於是隻好跑回到主人的身邊。獵人生氣地說:“你真沒用,那隻兔子都已經受傷了你還追不到!”

獵狗聽了主人的話後,很不服氣,她說:“可是,我已經盡力而為了!”

兔子也算是死裏逃生,當她回到家以後,兄弟們都圍到了她身邊,問:“那隻獵狗可是很凶猛的,你又受了傷,怎麼還能把她甩掉呢?”

兔子對大家說:“那隻獵狗隻是盡力而為,而我則是用盡了所有的力氣!她沒能夠追上我,頂多挨主人一頓罵,如果我不拚命跑,那麼失去的就是性命了!”

泰勒給大家講完以後,又承諾學生:“如果誰能夠將《聖經·馬太福音》裏麵的第五章到第七章的所有內容都背下來,那麼我就會帶他一起‘太空針’高塔餐廳去參加一場免費的聚餐會。

泰勒要求學生背的內容有幾萬字,而且不押韻,如果想要把所有的都背下來,難度非常高。雖然有很多學生都想要去參加那個免費的聚餐會,但是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望而卻步了。幾天後,有一個11歲的小男孩,胸有成竹地來到了牧師的麵前,按要求從頭到尾地背誦了下來,一字不差,而且背到最後的時候,簡直成了一場聲情並茂的朗誦,讓人聽起來都是一種享受。

泰勒比其他人更加清楚,即使是在成年的信徒中,也很少有人可以將它背下來,更何況還是一個孩子。泰勒對他有著這麼好的記憶力感到很吃驚,不禁好奇地問:“為什麼你能把這麼長的內容都背下來呢?”

這個男孩毫不猶豫地說道:“因為我用盡了所有的力量。”

16年後,這個男孩成了了軟件公司的老板,他的名字就是比爾·蓋茨。

兔子全力以赴,所以它能夠死裏逃生;比爾·蓋茨竭盡全力,所以他能夠背下別人不能背出來的幾萬字的內容。由此可見,要想成功,如果隻是盡力而為還遠遠不夠,必須要全力以赴。我們常常會為自己找很多借口,很少有一件事情是全力以赴的,而隻是達到一個可以說的過去的結果。因此,常常會留下遺憾。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我們要向全力以赴的兔子和竭盡全力的比爾·蓋茨學習。

無論做什麼事情,盡力而為和全力以赴總會得到不一樣的結果。盡力而為隻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的消極心態;全力以赴則是主動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隻有當我們全力以赴,讓自己沒有退路的時候,我們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突破極限,達到甚至超我們預期的目標。如果做事情隻是盡力而為,那麼得到的進步和改變遠不如全力以赴去做事的人。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事全力以赴就一定會很完美,但最起碼給了自己提升的機會。但如果給自己的定位是:我隻能做到這種程度,我已經盡力而為了,那麼永遠不會取得傲人的成績。遇到棘手的問題不要告訴自己我做不到或是我不行這樣的話,而是想著怎麼樣才能做得更好。這往往會挖掘出我們還沒有發揮出的極大潛能,有些事並非自己做不到,也不是自己的技能和能力比不上別人。所以,事後我們要問自己是不是全力以赴了,還能不能做得更好。

很多時候,我們會抱怨自己已經盡力而為,卻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甚至還會產生被幸運之神拋棄的感覺,然而,要取得成功,隻靠盡力而為遠遠不夠。人生不可能會一帆風順,要想永遠平安幸福也不可能,有人會說我盡而為了,為什麼我還是不幸福?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在做事情的時候沒有全力以赴。

哈佛箴言:

僅僅是盡力而為並不能使一個人出類拔萃,而全力以赴往往會使人創造奇跡。很多時候,許多事情、願望和夢想,恰恰就在於我們是否能夠跨越盡力而為和全力以赴的距離,可能這個距離隻是微乎其微,沒有全力以赴就會導致天堂與地獄的距離,心理上也會導致快樂與痛苦的距離。可能你盡力了,但是並沒有成功,距離成功僅有一步之遙,但是我們要堅信,隻要全力以赴終有一天會取得成功,隻是時間的早晚而已。

把羞辱當作是一種動力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難免會遇到一些羞辱,而當我們在麵對它的時候是采取懊惱、氣憤?還是因此而怨恨、氣餒?或者是采取積極的方式,奮起、振作呢?事實上,羞辱原本並不是一件好事,但隻要我們換個角度、換種眼光去看它、對待它,然後,認真尋找羞辱的價值所在,並把它當成是我們人生前行的動力,那麼我們的人生交響曲就會奏響,而且還會演奏得錯落有致。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應該“感謝”羞辱。羞辱也許是別人的一個眼神、一句話、一個動作。但是當別人對我們進行了羞辱,我償生氣過後,是不是會認真想一想,自己其實應該感謝他,因為正是因為他對我們的羞辱,才使我們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並將其改正過來。我們常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其實羞辱也是成功之母,所以,我們應該學會感謝羞辱。

賴斯是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在她10歲的時候一家人到首都去遊玩,就因為他們的身份是黑人,因此不能去白宮瀏覽。這讓賴斯感到是一種羞辱,她遠遠地望了白宮好長時間,然後轉身告訴爸爸:“總有一天,我一定要去到白宮裏!”果然,25年後,賴斯早已經從名牌大學畢業,而且成了俄羅斯問題專家,她昂首闊步進入了白宮,並成為了首席俄羅斯事務顧問,最後又成了國家安全顧問,是世界上著名的外交家。而白宮那條不允許黑人進入的規定,也早已經不存在了。

奧尼爾是美國NBA超級球星,當他還在上高中的時候,他非常崇拜大衛·羅賓遜——馬刺隊的中鋒。一次奧尼的比賽,奧尼爾在外麵苦苦等了幾個小時,看到自己的偶像出來以後就興衝衝地走上前去,請大衛·羅賓遜簽名。可是大衛·羅賓遜看都沒有看他一眼,就走開了。奧尼爾氣得將原本讓他簽名的本子扔到了地上,大吼一聲:“你有什麼資格了不起,將來我一定會比你強!”5年過去,NBA球場上又現了一顆個超級中鋒,而這個人就是“大鯊魚”奧尼爾,在球場上他總是表現得很勇猛,所向無敵,特別是看到羅賓遜,更是發狠,次次都會把他打得丟盔卸甲。

賴斯和家人到首都去遊覽,卻因為黑人的身份,而被白宮拒之門外,這對她來說是一種羞辱;奧尼爾找自己的偶像簽名,可是卻遭到了拒絕,這對他來說是一種羞辱。他們兩個人在遭到別人的羞辱之後,將羞辱當成了一種動力,並促使自己取得了成功。麵對羞辱,人們往往有著不同的反應。

我們最常見的一種反應就是采用暴力攻擊,通過傷害對方使發泄自己的憤怒,可是這樣的做法害人害己,甚至還會走向犯罪的道路。一般情況下,這種類型的人多壓抑、內向,遭到別人的羞辱之後由於得不到排解,怨氣就會越積越深,直至變成仇恨,最後如火山爆發一般釋放出來,從而造成慘痛的後果。別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對他的傷害,可是被羞辱者的忍耐已經達到了極限,極易做出暴力的行為,致傷、致死人命。但事情過後,冷靜下來時又會懊悔萬分,責怪自己過於衝動。對這種類型的人,如果能夠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學會輕鬆,學會幽默,學會樂觀,精神不要總是繃得太緊,就可以避免慘劇的發生。

還有一種反應就是把別人對自己的羞辱當成是一種動力,就像賴斯和奧尼爾一樣。羞辱就像是一把鞭子,促使一個人走向成功,我們不能因為被打的痛苦就喪失了希望。因此,我們應清醒地看待羞辱與刺激,把它當作動力,奮發圖強。

如果把人生看成是一個大講堂,那麼就有了必修課與選修課之分。有的課程我們自己無法做出選擇,比如我們的出身、相貌、智力等,我們把這些先天的因素叫做是人生的“必修課”,因為它並不能使我們自身的定義發生逆轉。而其他後天必須要麵對的人生際遇或成長環境,則是我們人生的“選修課”,這樣的課程在我們的行動中可以從自我的態度與意願中得到彰顯,並根據自己的方式來決定這一課程的進度。不言而喻,羞辱就是我們人生“選修課”中的一門,心胸狹窄的人會把它看成是一個包袱,而豁達樂觀的人則會把它看成是激勵,感謝羞辱,從羞辱中找出自身的缺陷與不足,用羞辱激勵自己,完善自我。

當我們在麵對羞辱的時候,是選擇前者還是選擇後者,由我們自己來決定,如果我們選擇的是前者,那麼無異於自取滅亡,如果我們選擇的是後者,那麼擺在我們麵前的就是一條成功之路。

哈佛箴言:

如果一個人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不容易奮發突起,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應該感謝羞辱,因為羞辱帶來我們的往往是壓力,沒有壓力也就沒有動力。生活中,我們應該感謝那些曾經中傷過我們的人,因為正是他們才砥礪了我們的人格;我們還要感謝那些鞭打過我們的人,因為正是他們才激發了我們的鬥誌。

不要過於追求完美

法國詩人穆塞特說:“完美根本就不存在,了解這句話的人就等於了解人性智能的極致,期待擁有完美是人類最瘋狂危險之舉。”每個人都想讓自己的形象變得更加完美,希望自己做的事情更加完美,把完美看成是一個努力的方向,這固然很好。但有許多不隻是在追求完美,而是處處苛求完美,並把它當成是自己的終極目標,這很容易使自己掉進這個美麗的陷阱,隨之而來的是孤獨、緊張、心情焦慮,精神備受折磨。

追求完美本身並不是一件壞事,值得提倡,特別是在比賽的時候,隻有這樣才能不斷挑戰自我,才會不斷進步。但是,所有的事情都應該有一個度,如果過於追求完美,也就改變了自己的初衷。一位哲人說:“完美本是毒。”實際上,如果所有的事情都過於追求完美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就像是毒害心靈的藥一樣。世界上有很多的完美主義者,他們孜孜不倦的追求那些根本就不可能實現的目標,表麵上他們是那麼努力,那麼勤奮,其實,他們隻是在浪費時間。

有一家電台,在激烈的媒體大戰中生存,一直都是不死不活的。台長想了許多辦法都於事無補,廣告的收入可以說是每況愈下,員工的工資都成了問題。

一天,台長一邊思考著對策,一邊聽著自己廣播的節目。這個時候,新聞節目已經開始了,這可是他精心策劃的一個欄目,為了能夠將電台迅速反應的這一個優點體現出來,於是,他對記者提了一個要求,那就是采訪的新聞一定要現場直播,不能在事先錄製以後再播放。可正在聽的時候,突然傳出來了一個不和諧的聲音,竟然是主持人和記者正在說閑話!原來主持人與那個外派記者聯係的時候,竟然沒有把那個直播的按鈕關掉,所以,他們說的話就被傳了出來。

台長非常生氣,為了能夠使電台生存並發展下去,他傾注了很多心血,沒想到他們的工作還是出現了這樣的失誤!於是,他打算把那兩個人開除。他一直隱忍到節目結束,剛想給辦公室打電話,電話就響了起來。

他拿起話筒,打電話的是一位聽眾。那位聽眾十分激動,他說:“你們的節目太好了,我從來不知道你們的節目都是現場直播的,我原以為你們的節目是事先錄好的。”台長趕忙說道:“我們向來都是現場直播,您原來沒有發現嗎?”

那位聽眾說:“我是剛才才知道的,要不是記者和主持人兩個人的話,我到現在都不知道。”

後來,台長又接了許多聽眾的電話,他們對電台的直播節目一通誇獎,卻沒有一個人埋怨記者和主持人的失誤。台長很疑惑,因為他們兩年多以來一直都是在直播節目,一直沒有得到大家的反應,沒想到一個小小的失誤竟然讓大家知道了他的苦心。

經過與聽眾的交流和幾天的思索,台長打算故意製造一些失誤,不僅將他們的工作表現出來,而且還讓記者和主持人都以普通人的麵目呈現在大家的麵前,拉近與聽眾之間的距離。沒想到這樣一來,聽眾竟然迅速增多了,企業也開始投放廣告了,收入有了明顯的起色。

電台的台長對這個節目的要求非常嚴格,不允許出現一點點的錯誤,但是正是因為一個失誤才使得許多聽眾對電台的節目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這不能不說是因禍得福。由此看來,不要處處苛求完美,有時候不完美就是完美。掛在牆上的畫也許很漂亮,我們可以把它當成是一件藝術品來欣賞,但是我們的人生和生活並不會像畫一樣,不要妄想自己成為畫裏的人,那不切實際,隻是徒勞。

追尋完美隻會讓我們失去更多,如果一路上總是在飛快的不停的前進,不願意停下來看看身邊的朋友們以及路邊的風景,那麼為了追尋完美而努力奮鬥的過程中,就忽視掉來自家人的關愛、朋友的關懷……因為判斷標準不一樣,任何事物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對同一事物,審美觀點會有所不同,得出的結果自然不一樣。比如,服裝的式樣多種多樣,有人覺得瘦些好看,有人覺得胖些好看;有人喜歡長的,有人喜歡短的,這樣就很難說出最好的是哪一個。

世界上許多事情都介於最完美和最不完美之間,加上個人審美觀點的變化和不同以及事物的不斷變化,可以說,任何事物都不會十全十美。這就意味著我們要在這個不完美的世界中生活。既然這樣,我們也就沒有必要追求那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的完美。其實,不完美也是令人高興的事情。在看待一個事物時,隻要我們擁有積極樂觀的態度放大美好的方麵,有意縮小缺憾的方麵,在我們的內心裏這個事物就會趨於完美。沒有最好,隻有更好。這是我們做事應該具備的一種態度,努力做事,隻要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就值得我們高興和滿足。我們隻要把那些缺憾當作教訓,並引以為戒,以此來激發我們下一步行動,不必為此耿耿於懷。

哈佛箴言:

一般情況下,我們往往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將一件事情做到盡善盡美。這固然很重要。但有時,完美往往會化為一道屏障,與人隔絕。有時候出現一些失誤很必要,因為許多機遇恰恰就隱藏在失誤中。孩子也是各有各的特點,父母不要揪住孩子的缺點不放,與其這樣,還不如找出孩子的閃光點,因為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靠的是他的閃光點,也不是他的不足。因此,父母對孩子也不要過於追求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