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深情厚誼,世間的無價之寶(3 / 3)

當人們說的語言不同時,也就無法進行感情的交流了。最後,人們的思想也開始不統一,變得相互爭吵和猜疑。由於語言不同修建高塔的工程也就停止了,而人類偉大的力量也就不存在了。

在人類最初使用同一種語言的時候,人們可以修建通天高塔,可是人語言的種類變得混雜的時候,人們由於缺乏溝通,人類偉大的力量也就消失了。由於可見溝通的重要性。人與人心靈的溝通是一個龐大的工程,隻有懂得用善良的心體諒別人,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學會換位思考,用平等的心態對待別人,那麼溝通才會給別人帶來感恩與理解,如果不與人溝通,就不會為人所理解,反而會為心靈的溝通增添一道屏障。

人際交往的基礎就是溝通。現實生活中,體諒別人,愛戴別人,會讓人感覺清風般的涼爽。有的時候坦誠的與人溝通是成就事情的航標。與朋友交往的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摩擦,而這時候如果朋友之間互不溝通,就會使誤會加深,而一次敞開心靈的溝通,則會消除彼此間的誤會。要知道,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每個人都不會孤獨的存在,都要與人溝通。

哈佛箴言:

在生命的旅途中,人與人之間要隨時溝通。如果沒有溝通與交流,那麼出於人性的本能,自然而然就會產生猜忌和懷疑,伴隨而來的還有爭吵和誤會。友情需要經營,而經營友情的主要方式就是溝通,隻有朋友之間經常溝通,友情才會持久,否則,再好的朋友如果不經常溝通,一樣會形同路人。

交朋友要重質量而不是數量

選擇朋友就像選擇書籍一樣,數量不一定多,但質量一定要精。這句話在哈佛大學廣為流傳。它告訴我們,在選擇朋友的時候一定要小心。弗蘭科斯曾經說過:“真正的朋友是所有幸運當中最重要的,也是我們最想得到的福氣。”選擇朋友要慎重,不能隻看數量,而應該看質量。深厚親密的友誼雖然很少,但是他帶給我們的滿足和幸福要遠遠多於許多淺薄的友誼所帶給我們的。

如果想要辨別哪些朋友屬於高質量的朋友,需要一些時間。蘇格拉底建議人們,交朋友要慢慢來。隻有經過一兩次交往之後,人們的各種魅力才會展現出來,如此這番之後,一個人對我們有所幫助的一些特質才會更好地表現出來。如果一個人在一生當中能夠交幾個好朋友,那麼他就是一個幸福的人。真正的友情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其他任何東西都不能與之相比。如果想要知道一個人的身價,不是要看他現在處於何種高位,擁有多少資產,而是要看他在陷入困境遇到危難的時候,有多少朋友會幫助他,並為他籌集他所需要的錢財,從某種意義上看,能籌到多少價位才是他真正的身價。

孩子對朋友往往沒有一個正確的定義,認為跟他一起玩的就是朋友。他們總是很看重數,而不重質量。朋友當中,有好朋友也有壞朋友,好朋友會帶孩子向好的方向發展,而壞朋友則會將孩子領往壞的方向。因此,父母要讓孩子慎重擇友,交好的朋友。

有一個人,他非常喜歡交朋友,他曾經跟許多人患難相濟。但他在臨死的時候,他告訴兒子,他這一生隻交了一個半朋友,他希望兒子可以領會其中的奧妙。

兒子先找到了父親的“一個朋友”家裏,對他說:“現在,別人正在追殺我,我實在是走投無路,隻好來投奔你了,希望你可以幫助我!”這人聽完以後立刻把自己的兒子叫了過來,換上他出逃穿的衣服,並讓他穿上自己兒子的衣服,以助他逃走。

兒子這時明白了:在生死攸關的時刻,真正的朋友會為你兩肋插刀,即使是犧牲自己孩子的性命也會救下你。

過了一段時間,兒子又找到了父親的“半個朋友”。對他說了同樣的話。對方一聽,趕忙說道:“孩子,發生了這樣的事情我也幫不了你,但是我會給你足夠的路費,拿了它以後,你就趕緊逃命去吧,我保證不會告訴別人你的去向。”

兒子知道了:在你生死攸關的時刻,那個選擇明哲保身,但是沒有落井下石的人,可以稱得上半個朋友。

幸福的時候需要忠誠的友誼,患難的時候更是如此。財富不是朋友,而朋友是財富。交朋友也是一門學問。自古以來就有一種說法,即“人以群分,物以類聚”,交朋友沒有貴賤之分,也沒有貧富之分。交朋友貴在交人品、交心。勢利小人不交,酒肉朋友不交,為富不仁者不交,陽奉陰違者不交,口是心非者不交,倚權仗勢者不交,恃強淩弱者不交,無信無德者不交。如果孩子交了好的朋友,則可以在學習及以後的事業上得到他們的支持,在精神上得到慰藉。如果朋友沒有交好,反而會使孩子惹上閑氣,甚而引出想不到的數不清的遺憾。“狐朋狗友滿街走,危難之時不伸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由於孩子認知能力有限,社會經驗不足,因此在交朋友的時候,很可能會出現誤交損友的情況。雖然說孩子有自由選擇朋友的權利,但是讓孩子交好的朋友,不交壞的朋友,也是父母的一項重要任務。因為,朋友對孩子的一生都會帶來深遠的影響。父母要讓孩子明白,友情往往會通過朋友的承認來使自身的價值得到體現。友情就像愛情一樣需要經營,可是它不需要門當戶對,可是兩好各一好,如果認定這份友情是高質量的,那麼雙方就應該好好珍惜,並用心經營,不要鬆手,不要出現一方單純付出,而另一方單純索取的情況。朋友相知,最重要的是雙方產生的互相信任和欣賞。高質量的友情在於共同注視遠方,而不在於是不是互相互對望。久長而真摯的情誼之交要遠遠勝於功利而短暫的利益之交。

哈佛箴言:

人的一生不可能沒有朋友,但是要想得到真的友誼並非易事。真正的友誼就像是一朵花,這朵花要忠誠去播種,用熱情去澆灌,用寬容去護理,最後,當友誼之花真的盛開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你已經擁有了全世界的色彩。交朋友不能隻看數量,而要看質量。如果沒有交到好的朋友,數量再多也無濟於事;反之,如果交到了好的朋友,數量再少,你都有著莫大的幸福。

與人交往要學會尊重

在社會活動中,人與人的相互尊重決定著他們之間關係的疏密親善。換而言之,隻有你把別人當朋友時,別人也才會把你當朋友看待;你敬朋友一尺,朋友才會敬你一丈。如果沒有了互相尊重這一條,不僅朋友難做,而且事情也不好做。日常生活,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少說了一句“對不起”,多了一句國罵,從而引起爭執,甚至打鬥,這種傷身體傷感情的現象,與彼此之間應當互相尊重真的是相差太遠。

在人類社會的交往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從心理的需求來說,任何一個普通人,他的權利、尊嚴、人格等,都想要得到他人的尊重。從友誼發展的需求來說,人們不可能在真空中生活,都需要朋友,需要友誼,需要知心。而擁有朋友、友誼、知心,就是尊重別人所得到的回報。

如果孩子經常做出不尊重別人的行為,那麼父母應該負很大的責任。很多父母對自己本應具備的父母權威有著模棱兩可的態度,他們想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不盲從別人。父母片麵地認為,如果在家中對孩子有過多的限製,那麼孩子以後適應社會的難度就會增加,於是,總是過多地向孩子渲染自己與他之間是朋友的關係,並在孩子麵前隨意抱怨別的孩子的長輩以及幼兒園的老師,而這些言行就是對孩子發出的一個信號:“不一定要尊重權威”,以至於在孩子心目中也就沒有了“尊重”。

米德剛剛進入中學的時候,正是把友誼看得重於一切的年齡。可他站在人群中總是那麼鶴立雞群:他身高太高了,要高出身邊所有同齡人很多。身高總是會讓他感到孤獨,畢竟,沒人喜歡總是仰著頭跟朋友聊天。

為了不讓別人過於注意他的身高,甚至為了不讓同學笑自己是個“傻大個兒”,於是米德就成了羅克斯幫派中的一員,他們的樂趣與目標,就是給幫派之外的所有人取一個搞笑的綽號。

為了在幫派中顯得“出色”,米德甚至還給別人起了一些侮辱性的綽號。一開始的時候,那些人都仰起臉來瞪著他,同學們的目光就像鞭子一樣抽在了他的心上。但在死黨們的讚揚和吹捧下,他越來越麻木,甚至變得洋洋得意,直到有一天他給班傑明起了一個綽號。

這個小個子的男生看都沒有看米德一眼,冷笑著從他的身邊走了過去。米德聽到班傑明說了這樣的一句話:“因為鄙視你,所以我不屑於抬頭。”米德聽了以後惱羞成怒,剛想轉身咒罵他,卻看到了在不遠處站著的爸爸,他的臉一下子變得煞白。

米德的家教向來非常嚴格,爸爸從小就教育他,對待自己的朋友就要像對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樣真誠友善。米德認為爸爸肯定會狠狠地教訓他,然而,爸爸隻是走到他麵前,非常嚴肅地對他說了兩句話,說完之後就拍拍他的肩膀離開了。

米德站在原地一動也不動,好久他才意識到自己流淚了。

第二天,米德到了學校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從羅克斯幫派中退了出來,對那些嘲弄與不解他根本就不在乎,他誠懇地向自己以前傷害過的所有人道歉,包括爸爸。米德提交了一份申請,加入了學校的籃球隊,一年後他當上籃球隊的隊長。

光陰荏苒,很多年過去了,米德已經從當初那個青澀的男孩已經成了一位長有啤酒肚的大叔,在同齡人當中他從來是那麼引人注目。然而身高不是問題,米德的朋友們都喜歡跟他在一起,他們總是會抬起頭對米德露出會心的微笑。米德兒子的個子也很高,當小家夥因為自己的高個子而感到苦惱時,米德總是會這樣告訴兒子,也就是當初爸爸對他說的那兩句話:“你隻有尊重別人,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既然大家跟你說話時都要抬起頭,那麼你就要給別人一個仰視你的理由。”

米德的爸爸說的很對,朋友之間需要互相尊重,隻有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尊重自己。人與人在交往的時候並不僅僅是被尊重。尊重別人是一種基本的道德修養,是一種美德。尊重別人就是對他人的善待與理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會跟他人打交道,尊重和理解他人就顯得尤其重要。

如果一個人在與人交往中能夠很好的尊重別人、理解別人,那麼他就會得到他人百倍的尊重和理解。在與人交往時,要能夠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懂得尊重別人,理解別人,體貼別人,一定不能恃才傲物,把別人看到是“酒囊飯袋”,並用語言去羞辱、嘲諷別人。嘲諷、羞辱、謾罵是一把雙刃劍,在謾罵別人的同時,同時也是對自己人格的一種貶低。一個人一定要學會尊重別人,用自己美好的心靈去善待別人,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去感染別人,而不是去傷害別人。

尊重是相互的,如果一個人想要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就要尊重別人。有的人不懂得尊重別人,抓到別人哪怕是一點點的不是,就去大肆渲揚,罵得天花亂墜,認為自己多麼了不起,其實這是對道德修養的一種褻瀆。如果從不考慮別人的想法,做事的時候我行我素,把自己的處事方式強加在別人的身上,這是對別人的不敬。像這樣的人,根本就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隻會遭到別人的鄙夷、唾棄和不齒。

如果孩子懂得尊重別人,並能被別人尊重,在與人交往中,他才會更加理性地麵對問題,並解決問題。當今社會,互相尊重的氛圍是我們所需要的,在這樣的環境下,別的美德也會得到普及,從而創造出和諧的社會環境,推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共同進步。

哈佛箴言:

有的人個子很高,所以別人在與他說話的時候不得不抬起頭;有的人個子很矮,但是別人在與他說話的時候會把心仰起來。如果想讓別人仰視你,那麼就要給別人一個仰視你的理由。隻有尊重別人,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也才會得到別人的仰視。一個人文明與否,雖然有很多度量的標準,但人的文明則是最為重要的,它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包括個人的修養、文化等等,而是否懂得尊重別人就是它最直接的外在表現。所以,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文明人,就要讓他學會尊重。

讓孩子學會欣賞朋友

欣賞別人其實就是一種學習,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也都有自己的弱點。學會欣賞別人,就要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讓他的優點變為自己的優點。時間一長,你自然而然就會成為一個優秀的人,而一個優秀的人,從來都是一個懂得欣賞的人。

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人,或寒暄握手,或擦肩而過,並不是一定要相守,也並非都要相愛,隻要學會欣賞就足夠了。朋友之間更是如此,我們可以在擁有友情的同時體會人性的可貴與純真。每個人的身上都散發著不同的美,所有美好的品質都很誘人。無論在什麼時候,我們都要學會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周圍的人,看待世界,如此在麵對一切的時候才會更加坦然。我們要學會欣賞朋友,就像欣賞一幅畫一樣,這樣我們就會很快樂。

朋友之間貴在欣賞。欣賞是友情得以維持的一個重要因素。孩子對友情往往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看到朋友取得某些成績,也許並不會為他感到高興,甚至還會有一些嫉妒,這樣的友情並不是真正的友情。所以,讓孩子學會欣賞,欣賞一切美好的事物,欣賞朋友的優點,當朋友取得成績時,發自內心為朋友感到高興。而當朋友陷入困境的時候,對朋友伸出援助之手,幫他取得成功。

1831年,波蘭作曲家肖邦流亡到了法國巴黎,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匈牙利著名的鋼琴家李斯特。兩個人一見如故,彼此都很欣賞對方,很快就成了好朋友。李斯特對肖邦的處境非常同情,於是打算為他做些事情。

一天,鋼琴大師李斯特打算舉辦個人演奏會的消息出現在了巴黎各個街頭的廣告上麵。劇場的門口人頭攢動,門票很快就一售而空了。

當帷幕徐徐拉開之後,燈光下,李斯特身著燕尾服,風度翩翩的向台下的觀眾致意。台下頓時掌聲雷動,李斯特向眾人行完禮之後,就轉身坐到了鋼琴前,做好了演奏的姿勢。突然燈熄了,劇場內一片寂靜,所有人都屏息靜氣地閉上了眼睛,準備好好享受優美的音樂。琴聲響了,咚咚的琴聲時而如夜鶯啼鳴,時而如高山流水,時而如歌如舞,時而如訴如泣……美妙的音樂征服了在場所有人的心,可是當燈亮起來的時候,台下所有的觀眾都愣住了。

因為,坐在鋼琴前的那個人根本就不是李斯特,而是肖邦。原來,在劇場熄燈的時候李斯特就讓肖邦來到了台上代替自己演奏。當大家意識到剛剛的演奏竟出自這個年輕人以後,馬上就由驚愕轉為了驚喜。劇場內,掌聲四起,一束束的鮮花從台下“飛”到了台上。

從此,一位偉大的鋼琴演奏家受到了世界上所有人的矚目。

肖邦在流亡的時候遇到了李斯特,而當時李斯特已經功成名就,且十分欣賞肖邦,並對他施予援手,讓大家都聽到了他美妙的琴聲。事實上,每個人身上都有優點與不足,喜歡發現別人優點的人比總發現別人不足的人要更加受歡迎,更加快樂。因此,我們要多去發現別人的優點,學會欣賞別人,在別人自信的同時也愉悅了自己。一個懂得欣賞別人的人,是快樂的,是自信的,是開放的,是勇敢的。而這種本領,應該從小培養。許多父母認為,如果孩子不懂事,就很難讓他學會欣賞別人。事實並非如此,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是培養孩子的極好素材,關鍵是看父母如何使用。

讓孩子學會欣賞別人這項工程,應該從他出生的那一刻開始搭建。但是,對父母來說,教育孩子這件事並不可能從頭再來,無論孩子的年齡是多少,父母都應該把讓他學會欣賞當作是必修課,而經曆在其中往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孩子總是在學習、探索、研究,這就是他們的工作。他們工作的機會有很多,他們獨立的能力也會從中得到鍛煉,因此,要給孩子自由,讓他去探索,去發現,當他的經驗足夠多之後,也就有了相應的獨立能力,比如辨別的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判斷的能力、照顧自己的能力,甚至獨立幫助他人的能力等。有了獨立能力之後孩子就會產生專注力,接著是意誌力,這時智力就會出現,然後才會產生社交能力、情商、創造力以及主動幫助別人的能力。這所有的一切都是環環相扣的,如果有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就要返回去,找出原因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父母要多給孩子經曆的體驗、實踐的機會。讓孩子學會欣賞別人,就要讓他多經曆,這是關鍵。隻有當他經曆過之後,他才會知道其中的不易,也才會欣賞別人。

哈佛箴言:

哈佛著名學子愛默生說:“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就是別人在你的幫助下獲得了成功。”如果一個人懂得欣賞你,在你陷入困境的時候對你施予援手,那麼他就是你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在自己取得成功以後,還會幫助對方取得成功。孩子對友情往往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再加上現在生活的環境,使他對朋友總是很挑剔,不懂得包容,因此,父母要讓孩子學會欣賞朋友,在欣賞朋友優點的時候,自身能力也會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