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深情厚誼,世間的無價之寶(2 / 3)

哈佛箴言:

成人之美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修養。隻有成全別人,才會成就自己。許多情況下,我們一個小小的舉動就可以幫助到他人,但是因為修養不夠或者是自私心理,我們往往隻關心自己利益的得失,所以也就錯過了許多成全別人、成就自己的機會。讓孩子學會成人之美,做一個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朋友應該有自己的空間

哈佛大學心理教授認為,人際交往的過程中雙方之間會有一些空間距離,這是人際關係的表現。研究發現,親密關係(夫妻、情人間、父母和子女)的距離一般為45.72厘米,而與好朋友之間的距離一般為45.72~121.92厘米。

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沒有朋友。所有人都希望能擁有真摯的友情。然而,我們往往會忽視朋友間的玄妙。我們擁有朋友,並不是說時刻相依,永生相伴,應該給朋友一點空間,朋友有他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如果我們總是將他們禁錮在自己身邊,那麼總有一天朋友會離開,隻留下我們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這些是我們無法改變的,因此,我們隻有尊重朋友。

真正的友誼會天長地久,好朋友許多年不見也依舊如故,做朋友不能勉強,如果性格不合,即使是天天在一起也不會有好的效果。朋友應該有他自己的空間,應該有他自己的隱私,我們應該在最恰當的時機出現。友誼本身就是一種感情,是雙方的一種需要,朋友是你傾聽與訴說的對象,開心、難過的時候他都會想起你,就夠足夠了。

孩子是家中所有人的寶,他想做什麼,父母都會依著他。因此,當他在跟朋友一起的時候,總是喜歡處於領導者的地位,希望朋友也可以圍著他轉,什麼事情都依著他。一旦朋友沒有做到,孩子就會大發脾氣,這樣做的結果隻會使他失去更多的朋友。父母要讓孩子知道,朋友應該有自己的空間,有他要做的事情,要尊重朋友。隻有當一個人常常顧慮到朋友的感受,自己才會更加快樂,也隻有這樣,才會得到真正的友誼。

安東尼從學校回到家以後,就一直在生氣,他來到媽媽身邊說:“媽媽,今天托尼都沒有跟我一起玩,我想玩的遊戲他偏偏不玩。”

“這麼說,你不高興是因為你生托尼的氣了,對嗎?”媽媽問。

“對,我以後都不要把他當朋友了,我也不會跟他一起玩了,我不想再看到他。”看到媽媽認真地聽自己的傾訴,安東尼認為自己不再孤獨了,因為他有了傾訴的對象。

“你不想再看到他,就是因為這件事嗎?你也太衝動了。”媽媽看對安東尼說。

“是啊。”安東尼好像覺得自己有些過分,並發現自己也會因為這件事而受到傷害,“如果我不跟他一起玩了,我就沒有朋友了。”

“實際上你不想失去這個朋友,是嗎?”媽媽用充滿關愛的眼神看著他,希望他可以找到一個更好的解決辦法。

“是的,我並不想失去這個好朋友,可是我又做不到不恨他。”安東尼好像有點矛盾。

“你還想跟他繼續做朋友,可是你又做不到不恨他。”媽媽點了點頭,好像也認為這件事情不好解決。

安東尼想了一會兒說:“我以前一點都不恨他,因為我做什麼事他都會依著我,可是現在發生了改變。”

“哦,你的意思是說,托尼不會再遷就你了,他有了自己的法想,是嗎?”媽媽從兒子的話中知道了托尼的改變。

“不過,我發現現在的他更加快樂。”安東尼低著頭說道。

“看來你更加喜歡現在的他。”媽媽發現兒子對托尼的變化也不是完全否定。

“對。但是我過去經常指揮他,我已經習慣了,現在很難改變。若是偶爾讓他也可以做他喜歡的事情,可能我們也就不會因此而吵架了。”安東尼看著媽媽說,“現在我發現他並沒有做錯。”

媽媽看到安東尼想通了,就對他說:“你們兩個是好朋友,可是即使是好朋友也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你應該給托尼一點空間,讓他做他喜歡的事情。”

有人認為,最親近的關係往往是最脆弱的,友情也是人際關係的一種,雖然沒有骨肉血脈的相連,但卻有一種東西是親情也無法替代的,可能在生活的某一個瞬間我們會發現,身邊最好的朋友就好像是我們自己的翻版,讓我們產生一種心靈互動的感覺,但往往也是這個時候,我們覺得朋友對自己了如指掌,有很多事情不應該隱瞞自己,甚至當某一天他突然疏遠我們的時候,我們會感到莫名其妙。可能有的時候我們為他做了很多,可是他並不領情。要知道,朋友之間需要互相關心,可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所有的事情都不分你我,那麼友情就會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

孩子常常會把好朋友當成自己,認為既然是好朋友就應該有共同的興趣愛好,一旦意見有所不同時,矛盾就會產生。其實,這是孩子對朋友一詞的誤解,父母要讓孩子正確看待自己的朋友。好朋友就要互相尊重,當然也就包括對方的興趣愛好。如果兩個好朋友在生活上能夠互相關心,同時,又有相對獨立的私人生活,彼此不打擾對方喜歡的生活,這是一種理想的狀態,也是我們每個人應該追求的一種境界。

哈佛箴言:

在與朋友交往的過程中,難免會發生一些爭執,在指責朋友之前自己應該忍耐片刻,先要審視一下自己的行為。好朋友之間關係非常密切,但這並不代表朋友就不應該有自己的私人空間。朋友有他自己的興趣愛好,如果我們也可以參與其中最好不過,如果不能,我們也不要因此而惱火。既然是朋友,就要顧慮一下朋友的感受,隻有這樣我們才會感到快樂,也才會得到真正的友誼。

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

相信自己並不意味著不能聽取別人的意見。相信自己是一種自信的表現,而聽取別人的意見是成熟與穩重的表現,因此我們一定要在自信的基礎上更加成熟與穩重。即相信自己與聽取他人意見之間不是矛盾的關係,而是有機統一的。

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是一個人進步的階梯。每個人都應該在別人眼裏看自己,這樣就可以從不同的方麵來審視自己。因此,對於別人真誠的意見,我們必須要認真接受,否則就錯過了學習的機會。俗話說的好,“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僅僅相信自己遠遠不夠,虛心聽取別人意見總會對我們有所幫助。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都會有缺點,都會犯錯誤,有時候我們並不能及時發現並改正,而這時聽取別人的意見,則會使我們及早糾正錯誤,否則就會釀成大錯,悔不當初。

由於父母及家庭成員對孩子的溺愛,使其養成了自大的性格。孩子與別人相處的時候,總是不能夠聽取別人的意見,覺得自己就是對的,將別人的忠告當耳旁風。甚至有時候父母的意見孩子也聽不進去,久而久之,就會養成任性的性格,總有一天他會因此而付出代價。下麵是一個在哈佛大學廣泛流傳的故事:

鷹王和鷹後為了遠離人類的幹擾來到了一個密林中,她們打算將自己的巢築在這裏,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挑選之後,她們選中了一棵枝繁葉茂、又高又大的橡樹,而她們的巢也就建在了最高的一根樹枝上麵。

有一隻鼴鼠在這個這密林中生活了很久,當她聽到這個消息以後,就來到了鷹王麵前,說:“這棵樹看起來枝繁葉茂,可是一點都不安全,因為它的根部已經爛了,隨時都有倒掉的可能,你們還是另外選擇一棵樹吧。”

鷹王聽到鼴鼠的話後不以為然,說:“真是奇怪,我堂堂一個鷹王還需要你一個小小的鼴鼠給我提建議嗎?你這個總是藏在洞裏的家夥難道不知道我有一又銳利的眼睛嗎?你的膽子可真大,竟然跑到我麵前來幹涉我的事情!”鷹王奚落了鼴鼠一番,之後就趕她離開了。鷹王並沒有因為鼴鼠警告而改變自己的主意,她築起自己的愛巢以後,馬上就跟鷹後住了進去。不久之後,她們就有了一群可愛的鷹寶寶。

一天一大早,鷹王就出去覓食去了,當她回來的時候,她被眼前的景象震呆了:那棵枝繁葉茂的橡樹竟然倒了,而她的孩子都掉在了地上摔死了。

鷹王十分傷心,放聲大哭起來:“都怪我,我把鼴鼠的警告當成了耳旁風,所以上天才給了我這樣的懲罰。如果當初聽了那些忠告,悲劇也就不會出現了!”

“把別人的忠告當成耳旁風是一種非常愚蠢的行為。”鼴鼠從洞裏走了出來,說,“你想一想,我和樹根是那麼接近,它是好是壞我是最清楚的。希望你以後可以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

鷹王沒有聽取鼴鼠的忠告,隻相信自己的判斷,固執己見,當出現悲劇的時候才悔不當初。實際上,每個人的認知都有局限性,誰也不能保證自己知道的就比別人多。所以要學會聆聽,我們就會多一隻眼睛看世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每個人的個性中都有缺陷,如果隻靠自我省悟,總是難以明察秋毫。審視自我需要聆聽,完善自我也需要聆聽。

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是一種美德,而對別人的意見要學會取舍,這是一種能力。可是麵對多種意見,為了不使自己迷失,還要學會取舍,認真思考哪些意見可以為自己所用,哪些意見需要改進,哪些意見需要舍棄。隻有這樣,別人的意見才會真正成為我們進步的階梯。

除此之外,取舍的時候也需要自信。尤其是孩子,常常會在他人的意見中“萎縮”。別人提意見時,看誰的意見都很高深,馬上就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從而方寸大亂。讓孩子學會聽取他人意見,同時,也就有了一個對意見進行取舍的問題,不是所有人的意見都要聽取,好的有利於他的意見要聽取。

哈佛箴言:

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是一種美德,不要輕視別人的意見,尤其是別人的忠告。無論是在什麼時候,都要保持謙虛的態度,妄自尊大的人,最終會吃到苦果。父母要從小就培養孩子謙虛的性格,多聽取他人寶貴的意見,及時改正自己的缺點,完善自我。但是,在為孩子意見的時候,一定不能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讓他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否則,隻會起到反效果。

人際交往中需要忍讓

無論發生了什麼事,應該學會忍讓,學會寬宏大量,這是做人的一種境界,同時也是一種智慧。一個人如果學會了忍讓,那麼在生活中就會減少很多煩惱,減少很多急躁,懂得忍讓的人往往有著平和的心態,能夠快樂生活,而他們的人生也會因此而變得亮麗。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難免會有衝突、矛盾。麵對這些衝突與矛盾,我們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在事態進一步惡化與擴大之前忍一下、退一步。當然,在雙方起衝突的時候,單方麵的忍讓也許會為自己帶來一些麵子上的難堪或物質上的損失,但從另一角度來講,如果雙方都不依不饒,那麼即使是讓對方知道了自己的厲害,自己又何嚐不會受到損失。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真是數不勝數。

當長輩寬讓、容忍孩子成長過程中無禮的冒犯時,當強者原諒弱者的過失時,當有理者對無理者的挑釁一笑置之的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他們的忍讓是一種別樣的善良,是一種大度的品性。這種美德和修養並不是高不可攀,有的時候就是人們善良本性的一種自然流露。

可卡是一名三年級的小學生,一天放學後,他氣衝衝地回到家中,“哐”地-聲就把大門摔上了。可卡站在院子裏,一句話也不說,隻是-直在踢圍牆。爸爸這時恰好在院子裏幹活,看到兒子這麼生氣,就把他叫到了麵前,想問問發生了什麼事情,讓他這麼生氣。

可卡不情不願地走到爸爸身邊,生氣地說:“爸爸,我現在非常生氣。摩爾是一個壞蛋,我以後再也不跟他說話了!”

可卡的爸爸將手中的活停下,認真地聽兒子訴說。可卡說:“摩爾今天讓我在老師跟同學的麵前丟盡了麵子,我現在希望世上所有不幸的事情都降臨在他身上。”

可卡的爸爸走到牆角,拿來了一些木炭,將它們遞給了可卡:“孩子,你現在就把晾衣繩上的白色襯衫當成是摩爾,再把這些木炭看成是你想象中的不幸的事情。你用這些木炭用力去砸那件襯衫,隻要你砸中一塊,就代表摩爾發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我們看看當你將這些木炭砸完之後,事情會變成什麼樣子。”

可卡認為這個遊戲既解氣又好玩兒,他拿起一塊木炭就朝著那件白襯衫砸了過去。可是由於襯衫離自己比較遠,當他將所有的木炭都扔完以後,真正砸到襯衫上麵的木炭並沒有幾塊。

爸爸問他:“孩子,你現在感覺怎麼樣?”

可卡開心地說道:“累死我了,可是我很高興,因為有好幾塊木炭都砸中了,襯衫上麵已經有幾個黑印子了。”

爸爸發現可卡還不明白自己的用意,於是就讓他站到了鏡子麵前。可卡從鏡子中發現自己全身上下都是黑色的炭灰,幹淨的隻剩下牙齒了,好像是剛從煤堆裏出來的一樣。

這時爸爸對他說:“孩子,你看白襯衫並沒有那麼髒,可是你自己卻變黑了。你的詛咒並不會使摩爾倒黴透頂,可是你自己卻因為憤怒而變得不快樂,你認為這做值得嗎?”

可卡這時,才知道爸爸的用意。他因為一點小小的事情就讓自己變得不快樂根本不值得,如果他對摩爾多一點忍讓,那麼事情也就過去了。

孩子在與人交往時,難免會發生一些爭執,如果孩子跟對方都不依不饒,那麼雙方都會受到傷害,如果其中一方做出了忍讓的行為,那麼事情就會得到圓滿的解決。

為了讓孩子學會忍讓,父母可以有意識為他們創造有關忍讓的情境。這些情境可以是假設的情境,更多地應由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捕捉。父母應該有發現的眼睛,發掘的意識,對那些稍縱即逝的瞬間進行捕捉,有意識地讓孩子知道情境的特點,讓他們認識不同情境的特點,並對不同情境下忍讓的行為所帶來的可能結果進行比較,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判斷和分析,逐漸地學會忍讓,懂得善良,特別要讓孩子學會有限度地忍讓。因為,忍讓有時是對惡言惡行的姑息縱容。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善良,在為別人著想的同時,不能一味忍讓。因為善良並不跟懦弱之間並不能畫上等號。善良並不是沒有原則的忍讓。當孩子的利益受到侵害的時候,父母應該引導孩子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人,使侵害的一方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作出相關的補救,以此來撫平孩子受傷的心靈。忍讓並不同於退讓,適度的忍讓是寬容,是大度,而沒有原則的一味的忍讓就是無能與懦弱。有的時候,無謂地忍讓本身就是對規則的破壞,雖然自己吃了虧可並沒有達到杜絕惡行的效果。

哈佛箴言:

對他人進行報複常常會使自己受到更大的傷害,與其機關算盡傷人傷己,不如敞開心扉。一個個體不可能獨立鑄就圓滿的人生,都需要得到他人的支持。多一份寬容就會多一個朋友,學會控製情緒會讓自己變得更受歡迎。當孩子受到傷害時,也許會發生抱怨,詛咒對方,父母要讓孩子知道,這樣做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使自己快樂的心情消失。

人際交往離不開溝通

人際交往中最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溝通。一個信息,一個想法,在傳遞的過程中,總是會通過一個人的習慣方式表現出來,怎麼讓你和對方互相接受,真實反映彼此的感受,達到一致或妥協的目的,這就是溝通。可是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協調越來越難,成本越來越高,因此,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就會下降。哈佛大學的學者普特南高呼:現代社會的社會資本下降了!通俗地說,相互幫忙的時候越來越少,於是人們之間的溝通就會隨之減少。

在社會群體中生活,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與人交往,而要與人交往就要與人溝通。在溝通時,能否做到心靈上的溝通很重要。父母要讓孩子學會理解別人,因為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無時不在影響著周圍的人和事。在理解別人的基礎上,彼此的心才能融在一起,別人才會與自己有更加深入的溝通。如果一個人和身邊的人缺少溝通,自己就會變得孤寂,就不能體會到與人共融的快樂,就不會有朋友,也就失去了生活的意義。

人與人溝通需要互相理解,我們常常聽人說“他的每一個動作,一個眼神我都能理解”,說的就是一種默契,就是因為彼此溝通的一個結果。溝通是人際交往中的一個摯友,現在許多父母與孩子之間都有代溝,主要原因就是沒有進行良好的溝通。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也就缺少了與人溝通的機會,這也是孩子朋友少、不合群的重要原因。因此,培養孩子與人溝通的能力,有利於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舊約》上說,人類在最初的時候用的語言相同。人們在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發現了一處非常肥沃的土地之後,就在那兒住了下來。人們在那裏修建了巴比倫城,建起了城池。從那以後,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並為自己取得的成績感到非常自豪。與此同時,為了傳頌人們的赫赫威名,人類打算在城裏建一座通天的高塔,並把它當成是集合所有人的標記,避免出現有人走失的情況。由於那時候人類用的都是同一種語言,因此他們工作的時候會同心協力,通天高塔修建得很順利,沒有多長時間就已經高聳入雲了。

這件事情很快就被上帝耶和華聽說了,他立刻就從天國來到了凡間,打算視察一番。當他看到人類建造的通天高塔之後,吃驚之餘,感到非常憤怒,因為作為上帝的他不能允許人類達到自己的高度。耶和華看到人類是如此的強大,心想:人類用的是同一種語言,所以才能修建高塔,這樣以後就沒有什麼是他們做不到的了。於是,耶和華決定讓人類使用多種語言,當語言混亂之後,就誰也不知道對方說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