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深情厚誼,世間的無價之寶(1 / 3)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構成了生活,而這種交往就是友情。無論是誰,都離不開友情。友情是一筆財富,友情不一定要成群成隊,隻需細水長流就可以,朋友並不在於數量的多少,質量才是最重要的。友情就像是一盞燈,照亮每個人的心間。如果沒有了友情,那麼生命也就失去了光彩。

讓孩子樹立起正確的擇友觀

富蘭克林說:“選擇朋友要慢,改換朋友要更慢。”如果明知道對方並不是善類而執意與他交朋友,那麼就要隨時作好被他背叛的打算。每個人都希望得到真正的友誼,並希望友誼可以地久天長。但是現實很殘酷,它總是打碎人們美好的願望:把利益滲透進去,朋友由原來的親密無間變成敵人;當有了誤解以後,友誼也由原來的牢不可破變得不堪一擊;當友誼被謊言染指以後,原來堅固的友情大堤瞬間就會被衝垮……是不是友誼根本就無法承受得起生活的考驗和重負?友誼當然可以承受得起,隻是許多人對友誼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選錯了朋友。

父母要讓孩子樹立起正確的擇友觀,交朋友的時候一定要慎重。我們都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話生動形象地說明了交朋友時要講原則、要慎重,事實證明確實如此。朋友素質的高低,都將深深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及他以後的發展,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感染力,尤其是孩子年齡相仿時彼此之間的影響就會更加大。有的孩子比較幼稚和單純,容易偏信偏聽。有的孩子常常處於被領導的地位,沒有自己的主見,願意服從別人的領導,對他人有很強的依賴性。父母這時要注意了,隻要孩子非常信任他“所謂的朋友”,他們之間相互影響的作用往往是不可估量的。

一個人在上山的時候看到了一隻小獅子,於是就將她抱回了家裏。他對獅子的照顧可以說是無微不至,讓她吃美味的食物,給她洗澡,給她梳毛。獅子對他也十分親密,經常舔他的手腳,扒他的肩膀;陪他散步,跟他一起打鬧。小獅子在他的懷中慢慢長大了,長成了一隻大獅子,可是還是像一隻貓一樣溫順。

有一天,這個人突然有一個想法:騎著愛獅去外地旅遊。於是他就騎上了獅子,踏上了旅程。獅子在路上非常聽話,平穩地馱著他。每到一個地方人們總是對他夾道喝彩,他為此感到非常得意。

路上有人問他:“獅子會不會把你吃掉啊?”

他說:“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路上有匹馬問獅子:“你為什麼沒有把他吃了啊?”

獅子說:“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一天,他跟獅子要穿過一片沙漠,他們遇到了風沙,食物和水都被卷走了。他在傷心之餘還安慰獅子:“朋友,先忍耐一下,等過了沙漠,我就會讓你大吃一頓。”並體貼地從獅子的身上跳了下來,打算步行。

一天過去了,獅子開始圍著他打轉;兩天過去了,獅子開始舔他的手腳;三天過去了,獅子開始輕輕的撕咬他;四天過去了,獅子對著他齜起了自己鋒利的牙齒;五天過去了,獅子瞪著自己血紅的眼睛看著他。他剛想上前去撫摸獅子時,獅子終於將主人撲倒,並把他撕成了碎片。直到死他都不明白,獅子為什麼會把他吃了,而獅子也不明白,為什麼會將養育她多年的主人吃了。

無論獅子和主人的關係如果親密,但是在饑餓麵前,再深的感情也會變得脆弱,獅子最終沒能夠抵擋住誘惑。原因在誰?就在於主人錯把獅子當成了可以性命相托的朋友。因此,父母一定要讓孩子知道,友誼並不會隨手可得,選擇朋友的時候要慎重。因為無論與什麼樣的人相處,孩子不知不覺都會受到他們的影響。因此要讓孩子認真地選擇朋友。

由於孩子的涉世不深和單純無知,抵禦能力和分辨能力不強,有的孩子錯誤地認為,應該多交一些“朋友”,這就會多條路。作為父母要幫助孩子慎重選擇朋友,讓他們知道哥們義氣並不是真正的朋友,如果沒有了正確的交友標準,交了壞朋友,很容易就會走上歪路。雖然說父母應該給孩子一點空間,讓他有自由選擇朋友的權利,但是在孩子還不知道朋友是什麼的時候,父母有義務也有責任幫孩子把關。

哈佛箴言:

世界上的情誼並不是都會建立在無私的基礎上;吃飽穿暖了的時候就是親密無間的朋友,麵對巨大誘惑或危機時奸佞的本質就會露出來。要記住:被你當作是親密無間的朋友,有時候往往會給你致命的一擊。由於孩子單純無知,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朋友,所以,父母應該讓孩子樹立正確的擇友觀。同時,父母有義務也有責任幫孩子把關,避免孩子交上壞朋友。

培養孩子寬容的品質

哈佛大學並不僅僅教授學生知識,還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寬容是一種美德,它包含量著人的心靈,寬容可以超越一切,它需要的是一顆博大的心。在人類情感中寬容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這種情感可以把人們心頭的冰霜融化。如果沒有寬容,那麼偉大的個性就會墮落,甚至連平凡都不如。生活中離不開寬容。每個人都會遭遇失敗,都會有不如意。我們要時刻記得:寬容就像是一片浩瀚而寬廣的大海,包容所有,也能化解所有,並會帶著我們跟它一起浩浩蕩蕩向前奔湧。

父母要注重對孩子進行寬容教育,隻有懂得寬容的人,其信仰才會更加真實。那種不求回報的給予才是最難得的,因為它的基礎就是寬容和愛:想要得到別人的寬恕,你首先就要寬恕別人。雖然我們不求回報,但是,美好的品質往往會在最後將它的價值顯露出來,讓人感動。幫人勝於責人,如果總是抓住別人的錯處不放,一味嗬責、挑剔,隻會使人反感,而且還會使對方產生逆反心理,一錯再錯。在與人相處的時候,對別人不應該過於苛刻,要尊重對方的人生哲學與處事方式,不要吹毛求疵,否則,隻會讓別人對自己敬而遠之,自然就不會得到朋友。同樣,如果兩個人發生了矛盾,對對方一直耿耿於懷,那關係自然就無法融洽。反之,如果自己擁有很大的度量,從大局出發,矛盾就會化解,人生之路也就會更加順暢。

二戰期間,一支部隊與敵軍在森林中發生了一場激戰,其中有兩名戰士脫離了隊伍,接著,他們開始了尋找部隊的艱難旅程。

這兩名戰士是一對好朋友,而且還是同鄉。他們在這片森林中艱難跋涉,發生危險的時候他們互相保護,把身上的食物和水放在一起分享。然而十多天過去了,他們還是沒有找到自己的部隊。隨著食物和水越來越少,他們的危機感也逐漸加重。

有一天,他們兩個人捉到了一隻鹿,依靠這些鹿肉他們度過了幾天,也許是由於戰爭的原因,森林裏的動物也開始四處奔逃,從這以後他們再也沒有發現別的動物。他們剩下的鹿肉就放在了較為年輕的戰士身上。

不幸的是,他們在森林中再一次遇到了敵人,經過一聲激戰,他們巧妙地避開了敵軍。就在他們認為已經安全了的時候,隻聽一聲槍響,走在前麵戰士身上中了一槍——傷口就在他的肩膀上!後麵的戰士馬上跑了過來,他有些語無倫次,抱著朋友的身體一直哭,並趕快撕下自己的衣服為朋友包紮傷口。

晚上,沒有受傷的戰士嘴裏一直在喊著媽媽的名字,兩眼無神。他們都以為已經熬不過去了,雖然他們都很餓,可是誰也沒有吃最後一塊鹿肉。誰也不知道他們是如何度過那個夜晚的。第二天,部隊發現了他們。

30年以後,曾經受過傷的戰土說:“我知道向我開槍的那個人是誰,他就是我的朋友。當時他跑上來抱住我的時候,我碰到了他的槍管,發現是熱的。我想不通,他為什麼會向我開槍,但當晚我就原諒了他。後來,我明白了他想得到僅存的一點鹿肉,我也知道他想活下來,隻是為了他的母親。這30年來,我一直裝作不知道這件事,也從來沒有提起過。戰爭太殘酷了,他的母親在他回來之前已經離開了人世,我和他一起祭奠了他的母親。那一天,他跪在他母親的墓前,淚流滿麵,說他曾經做了一件對不起我的事,希望我可以原諒他,我沒有讓他說完,我對他說,如果換成是我,我也會這麼做,當我們沒有一個人吃那塊鹿肉時,我知道我們將會成為一輩子的朋友!”

退一步海闊天空。這並不是一種軟弱的表現,而是寬容的表現。寬容是一種難得的境界,是一種寬廣平靜的心態。能夠寬容別人的人,會擁有一顆寬廣的心,能容下世間萬事,天地萬物。更重要的是寬容可以感染別人。在非原則的問題上,以大局為重,寬容別人並不是說放縱錯誤,而是包容別人的不足,被寬容的人會以相同的方式對待別人。寬容還是一種策略,用委婉的方式化解衝突與矛盾,會顯示出一個人遇事不亂的風度與理智。

在家中,孩子總是會以“我”為中心,心中隻有自己。孩子這樣的做法離不開父母的教育。必要的時候,父母應該讓孩子有一些讓步的體驗,這有利於孩子克製能力的鍛煉。多讓孩子跟同伴進行交往,使其在發生矛盾的後果中體會到隻有寬容謙讓、團結友愛,才會享受到共同玩耍的快樂。另外,家庭成員間也要寬容,讓孩子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寬容友愛、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中,使孩子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中,慢慢形成寬容忍讓的良好品質。

哈佛箴言:

麵對向自己開槍的戰友,他選擇了原諒,這是一種怎樣的寬容與理解,最後,他們成為了一輩子的好朋友。冤冤相報何時了,如果內心充滿忌恨,對方並不會有什麼損失,受到傷害的反而是自己。孩子有他自己的朋友,當他跟朋友發生一些誤會和矛盾的時候,父母應該教育孩子用寬廣的心胸去寬容和理解他的朋友。生活中需要寬容,這是人際交往的一個重要內容。

讓孩子學會與人分享

分享就是把自己喜歡的東西、勞動成果及美好的情感體驗與人共享。與人分享,是現代人應該具備的重要素質。分享並不僅包括物質方麵的分享,它還包括精神方麵的分享。父母可以先從物質分享開始,然後再推及到精神層麵的分享。比如與朋友分享自己的快樂,分享自己的成功。與朋友分享快樂,就是朋友開心的事,你也可以一起開心,從而產生一種因為分享來帶來的滿足感和快樂。而與朋友分享成功,就是對孩子大氣的培養。引導孩子從小就學會分享朋友的成功,非常重要。

生活中,獨生子女越來越多,他們特殊的家庭地位,優越的社會條件,使他們存在著自私、以自我為中心、獨占心強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利於孩子人際交往的發展。父母要教育孩子學會與人交往,學習分享、互助和合作。為了使孩子的行為適應社會的需要,父母應該多讓孩子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從活動中使孩子得到與人分享的體驗,消退自我中心的心態。通過學習分享,讓孩子懂得有好東西跟朋友一起分享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父母要教育孩子心中有他人,願意與人分享,為他一生良好品德素質的形成打下基礎。

從哈佛走出來的學生一直用這樣的故事來教育他們的孩子:

茜茜是一個美麗的小姑娘,她就像上帝派來的天使一樣,臉上總是掛滿笑容,她對所有人都很和藹可親。她很受大家的歡迎,因為她從來不會譏諷和嘲笑任何人。

有一次,一個窮人家的小女孩由於穿著破舊而被別的孩子嘲笑。茜茜經常會看到她,也聽別人說起過她的身世。她是一位可憐的小女孩,她媽媽在她很小的時候離開了她,她的爸爸是一個鐵匠,不僅粗魯,而且還非常喜歡喝酒,總是被別人從酒館裏抬出來。他的脾氣非常暴躁,總是對著女兒發火。由於沒錢上學,這個可憐的小姑娘隻能在家裏帶著小自己兩歲的弟弟。可是她經常會在學校外麵看其他孩子上課,那時,她的眼神中總是充滿了羨慕。

“她一定很傷心,我應該幫助她。”茜茜這樣想到。於是她就跑到外麵,將那個小女孩帶到了自己的房間,輕輕地對哭著的小姑娘說:“我們做朋友吧,以後我們可以一起玩。”

“是真的嗎?你想跟我做朋友?”小姑娘開心地問。要知道別的孩子都會離她遠遠的,因為她有一個壞脾氣的父親。

“當然是真的。我的名字是茜茜,你叫什麼?”茜茜問她。

“我叫阿蓮娜。”小姑娘開心地說。

茜茜發現阿蓮娜的手腕上有一隻簡單的手鏈,就熱情地說道:“你的手鏈可真好看。”

“謝謝。如果你要喜歡,那就送給你吧!”阿蓮娜開心地說。

“這可真的是一件好禮物!”茜茜說道,“我也要送你一件禮物。”說著就把自己漂亮的鞋子和衣服拿了出來送給了阿蓮娜。穿上漂亮鞋子和新衣服的阿蓮娜非常開心。因為她終於有了自己的朋友,可以跟自己一起分享快樂。

朋友之間要學會分享,茜茜與阿蓮娜就是很好的例子。父母應該在家庭中培養孩子與人分享的行為。

首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談舉止、日常行為和情感態度都會對孩子的成長和發展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父母一定要做有心人,平時抓住一切機會對孩子做好行為進行示範。父母要常常對自身的言行進行檢查,為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要知道,孩子善於觀察和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是孩子觀察和模仿的對象。

其次,要為孩子創設與人分享的環境和實踐的機會。在家中讓孩子學會尊老愛幼,引導孩子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父母要經常提供孩子為長輩服務的機會,有東西的時候,讓孩子進行合理分配。當其他小朋友來家裏做客的時候,讓孩子招待小朋友,將自己的玩具、圖書拿出來跟小朋友分享。通過這些行為使孩子慢慢養成與人分享的行為。

最後,父母要及時鼓勵和表揚孩子。父母要采取積極的教育態度,當孩子不願意與人分享時,父母要告訴孩子,好東西要大家一起分享,鼓勵孩子。當孩子做到與人分享的時候,父母對孩子的行為要給予表揚和肯定。

哈佛箴言:

生活中,一個小小的付出就會使其他人感到滿足,那種快樂是對行動者最大的獎勵。施予總是會得到回報,而精神上的回報卻最為珍貴,也是其他東西不可替代的。讓孩子學會與朋友分享快樂,他就會擁有更多的朋友。讓孩子學會分享,也就是讓孩子學會給予,同時也教會了他愛。所有的這些,都會對孩子的一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成人之美是一種美德

成人之美是成全別人的好事,竭盡全力幫助別人實現他們美好的願望。成人之美是一種高尚的品德,也是一種修養,它需要有與人為善的心態、助人為樂的精神和寬廣的胸襟。在人際交往中,成人之美的人際交往法則,是立世的關鍵。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成人之美其實也就是成己之美,與人方便也就是與自己方便,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那些總是計算自己可以得到多少好和患得患失的人很難做到成人之美。

成人之美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是自己好也想讓他人好,自己能夠做的也成全他人能夠做什麼。二是自己無論是在學習、生活還是其他的方麵並不是很好,可依然願意成全別人。在現在的這個經濟時代,社會名利場就像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成人之美更是難成可貴。

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與人為善才是至關重要的,盡量為別人提供方便,盡可能給予別人幫助。換句話說,就是要求我們寬以待人。對於他人的好事,要極力給予讚賞和支持;而對於他們的壞事,不要幸災樂禍,更不要落井下石。

美國的登月計劃中,第一批登陸月球的共有兩位宇航員,一位是眾所周知的阿姆斯特朗,另一位宇航員就是奧爾德林。阿姆斯特朗說:“我個人的一小步,是全人類的一大步。”這句話可以說家喻戶曉,阿姆斯特朗這個名字也為人所記。

在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成功返航以後,舉辦了一次登陸月球成功的記者招待會,會上有一個記者問了奧爾德林一個問題:“阿姆斯特朗是第一個走出太空艙的人,於是他成了首位登陸月球的人,你會不會因為這件事而覺得遺憾?”

這時會場上一下子安靜了下來,所有的人都看著奧爾德林,想聽一聽他本人的想法。在所有人的注目下,奧爾德林很紳士地說道:“各位,你們不要忘了,回到地球的時候,我可是第一個從太空艙走出來的人。”他環顧四周笑著說:“因此,我是第一個從其他星球來到地球的人。”

全場聽到這樣的回答之後都笑了,把最熱烈的掌聲送給了奧爾德林。

登月計劃中,阿姆斯特朗是第一個從太空艙中走出來的宇航員,於是他成為第一個登陸月球的人,他的名字更是為眾人所知。可是與他同時登陸的奧爾德林並沒有同阿姆斯特朗一樣家喻戶曉。在記者招待會上,麵對記者的問題,所有人都很期待奧爾德林的回答。他並沒有令大家失望,他並沒有因為阿姆斯特朗的名聲大過自己而落井下石,他說他是第一個從其他星球來到地球的人。如此完美的答案正是彰顯了他人性中高貴的一麵。成功並不在個人,團隊的成功也就是個人的成功。

成人之美的人,是出於對他人的關愛和尊重,善意地指出別人的缺點;對別人的危難盡自己的綿薄之力;成功的時候不居功自傲,更多的則是想到他人對自己的感恩和幫助。孩子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會遇到種種問題。也許有一天孩子也會處在奧爾德林那樣的位置。當別人的光環將自己的光環遮住時,孩子會選擇成人之美,還是選擇嫉恨?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父母將孩子培養成為一個具有寬廣胸襟的人,那麼孩子就會選擇成人之美;如果將他培養成為一個心胸狹隘的人,那麼孩子也許就會選擇嫉恨、落井下石。而孩子的選擇將關乎著他能否在社會上立足,能否取得成功。因此,父母要讓孩子學會成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