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許多事情並不在我們的控製範圍之內,我們不能使事情的結局發生改變,但是我們卻可以改變自己看待事情的態度。當一個人擁有消極的心態時,他也就沒有了掌握自己命運的能力,這樣的人注定失敗。無論遇到什麼事情,我們都應該以一種積極的心態麵對,做自己命運的主人。
過自己認為快樂的生活
哈佛大學向來教育學生,物質需求並不是人們追求的唯一,在物質需要得到滿足的基礎上,還應該重視精神方麵的需求。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將物質生活放在了第一位。父母在曆經了艱辛的創業之後,更是認識到:正是因為自己的艱苦磨煉,才創造了財富。因此,許多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和自己一樣辛苦,於是對孩子的各種需求總是有求必應。對孩子嬌生慣養,給他們許多的錢財用來享受,這樣做隻會害了孩子。隻有父母將在創業中磨煉出來的精神意誌傳給孩子,才是真正的愛孩子,讓孩子從小就能正確看待物質和精神。
在物質匱乏的時候,物質生活就會占有重要的地位,一旦物質生活得到了滿足,人們就有了精神方麵的需求,隨著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也就越高,這時,精神生活就會顯得比物質生活更為重要。但對於個人來說就不盡相同了。有的人總是把對物質生活的追求放在第一位,認為精神生活很無聊,可有可無。有的人則會將精神生活放在第一位,隻在物質生活過得去就可以,見過哼著小曲的乞丐或拾荒者嗎?他們就是很好的例子,雖然他們的生活並不富裕,但是他們卻活得很快樂。
在一個美麗的海灘上,每天都會有一個七旬的老翁坐在礁石上釣魚,他的名字叫做克利特。無論烈日當頭,還是刮風下雨,他都會來到這裏。無論運氣是好還是壞,釣多還是釣少,隻要一到兩個小時,他就會把釣具收起來,回到家裏。
克利特的古怪行為引起了查理的興趣。有一天,查理終於忍不住來到了老人的身邊,問道:“在您運氣特別好的時候,為什麼不多釣一會呢?這樣一來,您不就可以滿載而歸了嗎?”
克利特反問查理:“釣那麼多的魚做什麼?”
“可以賣錢呀!”查理認為這個老翁傻得可愛。
“賣了錢再做什麼?”老翁還是那樣的平淡。
“您可以買一張漁網,這樣就能捕更多的魚,賣的錢也才會更多。”查理說道。
“賣更多的錢再拿來做什麼?”老翁還是一副無所謂的神態。
“然後就買一條漁船出海,捕更多的魚,賣更多的錢。”查理覺得自己應該對老翁好好上一課。
“賣了錢再做什麼?”老翁還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
“您可以組織一支船隊,賣更多的錢。”查理在心裏一直笑克利特的癡傻。
“然後再做什麼?”老翁這時已經打算把釣具收起來了。
“您到時候可以開一家遠洋公司,不僅可以捕魚,還可以運貨,出入世界各大港口,掙更多的錢。”查理說起這些話的時候眉飛色舞。
“然後呢?”老翁的口氣這時已經帶有諷刺的意味了。
查理已經被老翁激怒了,沒想到自己卻成被問的人,生氣地說道:“當然是為了享受生活!”
老翁這時笑了起來,他說:“我每天都會來這裏釣兩小時的魚,剩下的時間,我可以欣賞落日,看看朝霞,種一些花草蔬菜,還可以會一會我的親戚朋友,我已經在享受生活了。”他一邊說一邊往家的方向走了。
克利特即使是在運氣好的時候,仍然是釣兩個小時的魚。因為在他看來,釣更多的魚,賣更多的錢,歸根結底還是為了享受活,而他已經在享受生活了。
物質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礎,沒有物質生活作為鋪墊,也就談不上精神生活。一個人隻有在衣食住行得到滿足的情況下,才會有追求精神方麵的需求。這兩種生活不可分割,一個人不可能隻有單純的物質生活,也不可能隻有精神生活。其實,人們對此的看法各不相同,但是有一點卻是一樣的。無論他們是看重物質生活,還是他們過於看重精神生活,他們想要得到的就是快樂,因為快樂才是最重要的。克利特已經在享受生活了,他認為自己很快樂。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一定要強迫孩子將物質生活或是精神生活放在第一位,隻要孩子快樂就行,這比什麼都重要。
哈佛箴言:
不能用金錢來衡量一個人生命的價值,活著的意義就在於享受生活。隨時保持一種樂觀的心態,達到常人不能達到的境界,這就是無上的幸福。有的人把追求物質生活的過程看成是一種幸福,有人把享受精神生活看成是一種幸福。一個人不可能完全脫離物質生活或者精神生活,隻要快樂就好。
勇於麵對困難和挫折
不因一時的挫折停止嚐試的人,永遠不會失敗。哈佛大學一直用這樣的理念來教育學生。
許多父母和老師過於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往往忽視了培養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因此,有的孩子雖然學了很多書本上的知識,但是在遇到挫折和困難總是會不知所措,甚至變得一蹶不振。
對孩子進行適度的挫折教育,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可能會一帆風順,都會遇到或大或小的挫折。體力方麵的磨難,精神上的煎熬,都是挫折不同的表現形式。理想受阻,疾病纏身,艱苦勞作,都是挫折的表現。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有利於磨煉孩子的性格意誌,培養孩子的能力品行。挫折和困難可以使孩子的意誌得到磨煉,這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深遠的意義。但很多父母並不明白這一點,不願意讓孩子經風雨,這種思想是錯誤的思想。如果不敢迎接困難的挑戰,或沒有困難的存在,孩子就很難形成堅強的意誌,而一個意誌薄弱的人很難成才。
我們常常說:“困難像彈簧,你弱它就強。”父母應該鼓勵孩子麵對困難,不怕困難,克服困難,做一個生活的強者。如果將孩子的生命看成是一把披荊斬棘的刀,那麼困難就是一塊不可或缺的“砥石”,為了讓孩子生命的“刀”變得更加鋒利,就要避免對孩子過分保護。如果孩子在小的時候很少遭受挫折,那麼他長大以後往往會因為不適應複雜多變和激烈競爭的社會而感到痛苦。孩子早晚都會步入社會,要自己麵對激烈的社會競爭,可是很多父母對孩子卻不敢放手,擔心他們由於經驗不足而上當受騙,什麼都不讓孩子做,這樣做隻會讓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變弱,經受不起一點小小的挫折。
一個初入社會的女兒經常向她的父親發牢騷,說她的生活如何無助、痛苦,她很想健康地走完自己的一生,可是她已經沒有了方向,生活中太多不順心的事情已經快讓她崩潰了。
父親聽了以後,一句話也沒有說,把女兒拉到了廚房。
父親燒了三鍋水,當水開始沸騰以後,他把蘿卜放到了第一個鍋裏,把一顆蛋放到了第二個鍋裏,而將咖啡放到了第三個鍋裏。
女兒看著自己的父親,不明白父親想要做什麼,而父親隻是看著女兒笑了笑,示意她不要說話,認真地看著鍋裏的蘿卜、蛋以及咖啡。
過去一段時間之後,父親就把蘿卜和蛋從鍋裏撈了起來各自放到一個碗裏,咖啡過濾以後則倒進杯子,父親問:“孩子,你看到了什麼?”女兒說:“我看到了蘿卜、蛋還有咖啡。”
父親讓女兒走近一些,讓女兒觸摸已經煮熟的蘿卜,蘿卜這時已經變得軟爛了;父親再讓女兒摸了那顆蛋,把蛋殼敲碎,認真觀察著這顆蛋;然後,他再讓女兒品嚐咖啡,女兒聞到濃濃的香味,喝著咖啡,笑了起來。
女兒看著父親問道:“爸爸,您的意思是?”
父親說:“孩子,這三種在東西在遇到相同逆境的時候,卻有著不一樣的反應,原本堅實、粗硬的蘿卜,在熱水中越來越軟,最後倒下了;這個蛋原來十分脆弱,但它在滾燙的熱水中煮過以後,蛋殼裏麵的液體變成了固體;而咖啡卻十分特殊,經過了沸騰了熱水煮過以後,它竟然使水發生了改變。”
“你呢?我的孩子,你是什麼?”父親慈愛地摸著女兒的頭問,“當你麵臨逆境的時候,你的反應是什麼?你是看起來很堅強,但逆境與痛苦到來的時候卻又十分軟弱,失去力量的蘿卜嗎?或者你就像這顆蛋一樣,在經曆各種磨難之後,心就變得又硬又冷,不知道同情和別理解人的苦難,又或者你是咖啡,咖啡使那帶給自己痛苦的熱水發生了改變,當它的溫度越來越高的時候,水就成了美味的咖啡,當水沸騰到最高點的時候,它的味道更加純美,這種韌性強悍如水!”
這時,女兒的眼睛越來越亮,父親繼續安慰她:“如果你像咖啡一樣,麵臨逆境,一切不如意的時候,你會變得越來越好,而且把所有外在的東西變得讓人歡喜,明白了嗎?我的孩子,你是想讓逆境把你擊垮,還是你想轉變,讓身邊所有的人和事變得更加美好,更加善良?”
女兒聽了父親的這番話後,徹底改變了自己原來的消極的心態,而是以另一種心態來看待自己的人生。
當孩子遭受挫折時,父母既不能過度保護孩子,也不能放任孩子不管,采取“無視”的態度或者謾罵、指責孩子,而應該幫助孩子對挫折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采取正確的方法克服困難,戰勝挫折。同時還要讓孩子認識到挫折其實並不可怕,勇於麵對挫折才是最重要的。所以,父母在孩子遭受挫折的時候,適時地扶孩子一把,給予鼓勵,有利於孩子學會忍受暫時的不安與焦慮,加強對壓力和困境的容忍力,並且有信心去戰勝挫折。
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敢於接受挫折就是接受成長。因此,父母要認識到,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挫折,如果想使孩子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一定要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在適當的環境下父母要放開孩子的手腳,給他一個生活自理的空間,讓他在摔倒中慢慢使能力得到增強;使孩子自始至終保持一個積極的心態,使其形成執著的品性。隻有當孩子在逆境中經過了千錘百煉之後才會更加具有生存競爭力,這不僅是父母的義務也是父母的責任。
生活並不總是處於理想的狀態,生活中充滿挫折與失敗,應該讓孩子從小就知道這一點,並培養孩子在挫折與失敗中奮進的勇氣。父母可以通過一些成功者的例子,讓孩子明白失敗和挫折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永遠地放棄自我和一蹶不振。父母要從小告訴孩子,失敗並不可恥,隻要肯努力,終會取得成功。
哈佛箴言:
人的一生中遇到挫折和困難在所難免,有的人會自此變得勇敢,而有的人則會變得軟弱。其實不管是什麼樣的結果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麵對挫折的時候,可以選擇做一個蘿卜,也可像雞蛋一樣,也可以像咖啡那樣。你做出了什麼樣的選擇,就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孩子由於經驗不足,承受挫折的能力也不強,當他們遭受挫折的時候,也許會選擇軟弱和逃避。這個時候,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勇於麵對挫折,想辦法戰勝挫折。讓他選擇做一杯咖啡,超越逆境,變得更加堅強。
擁有一顆平常心
人們應該擁有一顆平常心,如果一個人的活動,沒有受到高尚思想的鼓舞,那它是渺小的、無益的。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不可能心想事成、萬事如意,經常會出現事與願違的情況。所以,自始至終都保持一顆平常心,就是要有經受得成敗、苦樂、榮辱的準備,因為這些都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保持一顆平常心不僅是世事泰然處之的品質,是一種人生態度,更是一種成熟和自信。
平常心並不是那麼的深不可測,它隻是人們的一種平凡心態,簡單地說就是睡覺好好睡,吃飯好好吃,做事認真,不與人計較。但是,為什麼這麼簡單的事情卻很少有人做到?那是因為人們在名與利的誘惑下、在生存競爭的巨大壓力下,滋長了貪欲、自私、浮躁、癡迷、好勝、狂妄、報複等各種不良心態,從而失去了一顆平常心,導致噩運、煩惱和痛苦紛紛而來。
現在的孩子長期生活在父母的庇護之下,有的愛慕虛榮、好高騖遠;有的遇到困難易情緒化,灰心喪氣;有的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別人的感受。所以,父母要及時幫助孩子發現他們自身的不足之處,使他們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糾正不足之處,從而促進孩子心理健康成長。
事情發生在二十世紀後半葉,一天,一位美國的闊太太到巴黎去旅遊。在巴黎市中心的花園,她看到一位老先生正在專心致誌的剪草澆花。他看起來是那樣的專業,那麼的操勞勤懇,他工作起來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足以證明他是一個優秀的園丁。這位闊太太在美國有一個私人花園,她想,這位法國老先生是一個百裏挑一的園丁。在美國即使是出再高的價錢估計也很難找到,今天既然遇到了,不如直接將他請到美國去吧。
於是她走上前去,問那位老先生有沒有跟她一起到美國的打算。她將給他現在工資的三倍,他的住宿和旅費她也會一起解決。為了說服那位老先生,她又將美國大大的吹噓了一番,好像美國到處都是黃金,無論是誰到了那都會發財一樣。
“太太,”那位老先生耐心聽到闊太太的話以後,非常禮貌的說道:“謝謝您的好意。但真是不巧,我還是一個在職人員,還不能離開這裏。”
“你把那個職務辭掉吧!我一定會補償你的。你還做別的什麼工作啊?養雞還是送牛奶?”
“都不是,”老先生笑著說道,“我希望人們在下一次選舉的時候不要再投我的票,這樣,我才可以去接受您給我的差事。”
“什麼?投票。你們國家怎麼選園丁還需要投票呢?”
“不是的,太太。我叫安裏,我除了是一個園丁之外,還是法國的總統。”
美國闊太太聽了以後,非常吃驚,因為她無法想象像法國總統這樣的身份竟然來這裏當園丁。其實,她不明白,無論一個人是的身份如何,是否富有,都應該保持一顆平常心。隨時保持一個顆平常心的人,快樂的心情不會消失。
現實生活中,並非我們擁有得太少,而是我們總是有過多的向往。當我們的能力不足以使我們實現那些願望時,痛苦和煩惱就會接踵而來,這種不良的情緒會長期生長在我們心靈的土壤中,自卑,失落,不滿,畏懼……就會發芽,最後對我們的生命造成威脅。
保持一顆平常心,可能我們的生活波瀾不驚,平平淡淡,但我們的心總是很快樂。我們的快樂不是因為我們所處的位置,不是因為金錢,也不是因為我們的為人,隻在於我們隨時保持積極平和的心態,在它中間產生了一股力量,永不止息。保持一顆平常心,麵對生活我們才會更加從容。麵臨陷阱和誘惑,我們才會鎮定自若;麵對榮譽和金錢,我們才會無動於衷;麵對落魄和失意,我們才會不氣不餒。人之所以會感到心理失衡,就是因為有很多不切實際的要求,心比天高,久而久之,就會心理失衡,嚴重的還會導致心理疾病。因此,父母要讓孩子隨時保持一顆平常心,做一個快樂的人。
哈佛箴言:
健康的心理是取得成功的前提和保證,也是人們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其實,也就是要求孩子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當中,保持一顆平常心,擁有一種樂觀豁達的心態。讓孩子擁有一顆平常心,就像向他們的心靈世界播撒雨露、陽光,溫暖孩子,滋潤孩子,讓孩子做一個快樂的人。
少一分抱怨,多一分快樂
如果一個人想要抱怨,生活中一切都會成為他抱怨的對象;如果一個人不抱怨,生活中的一切都不會讓他抱怨。沒有一種生活堪稱完美,也沒有一種生活會讓一個人完全滿意,如果從不抱怨或許我們不能夠做到,但是我們可以讓自己少一些抱怨,多一些積極的心態,因為一個人把抱怨當成習慣的時候,就如同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別人都沒有好處,那麼生活對於他而言就成了一個牢籠,處處不滿,處處不順,反之,他就會明白,能夠自由的生活,本來就是一種幸福,有什麼可抱怨的呢?
一個總是抱怨的人總是會活的很累,因為他隻看到自己在付出,也卻沒看到自己得到回報,而不抱怨的人就算是真的很累,也不會抱怨生活,因為他深知,得與失同在。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有人都一直在累積著使自己感到苦惱的東西,包括地位、名譽、親情、財富、人際關係、愛情、知識、健康、事業,還包括鬱悶、煩惱、沮喪、挫折、壓力等等。這些東西常常會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從而失去了原本應該享受到的樂趣,增添了無謂的煩惱。其實人生沒有什麼事情值得斤斤計較,也沒有什麼事情值得大驚小怪。行動起來,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不必自尋煩惱。
一個學生來到老師麵前,向他抱怨說班上有一個人非常討厭,經常跟他比,這嚴重影響了他的學習。
老師就問這句學生:“你喜歡吃雪梨嗎?”
學生不知道老師為什麼問這個問題,但還是回答:“不喜歡,可是我喜歡吃蘋果。”
“你不喜歡吃雪梨?”
“對”
“那別人當中有沒有喜歡吃雪梨的?”
“當然有!”
“那你不喜歡吃雪梨是不是就是雪梨的錯呢?”
學生笑了笑,說:“當然不是!”
“那你不喜歡一個人是那個人的錯嗎?”
……
“你喜歡吃蘋果?”
“對!”
“如果你的好朋友來了,你會請他吃蘋果嗎?”
“會啊!”
“你怎麼知道你的朋友喜歡吃呢?”
“當然要問一下啊!”
“那還好,但是有許多人就不會這樣,認為自己喜歡的東西別人也會喜歡。”
過多的抱怨就如同慢性的腐蝕劑,不僅腐蝕了自己,也消磨了別人的鬥誌,它就如同“潰堤”的螞蟻,會使整個世界轟然倒塌。因此,停止我們的抱怨,讓煩躁的心情平靜下來,我們抱怨的這些事情,並不是導致我們陷入困境的原因,根本原因在於我們自身的心態。而這些心態,並不是無法改變的。
要讓孩子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必須接受,任何抱怨都於事無補。其實,我們的一些願望、想法、理想、預期,還有理念、態度、行為等等,並不一定都符合實際,甚至不一定合理,遇到挫折、麻煩就怨天尤人,不從自身找原因,而是一味地抱怨,那等待我們的將是更多的鬱悶和不滿;而麵對學習、生活、工作中的同一件事情,如果隻是從個人利益的角度去評價它,或者你的眼睛隻是看到它的消極麵,那麼,你收獲的也將隻是抱怨;抱怨是表達的一種態度,是弱者的一種微弱而無奈的反抗方式,本來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發生改變的事情,如果選擇了抱怨,那麼得到的也隻是抱怨。
抱怨是低能的影子,軟弱的表現,是沒有自信的結果,它透露著一個人的悲觀消沉和無能為力。抱怨在一定程度上固然可以使我們內心的不滿和鬱悶情緒得到宣泄,但是,它同時帶給我們的將是更加多的消極的心理暗示,帶給我們更多精神上的傷害,讓人看不到未來,看不到光明,使人的心胸變得狹窄,從而在狹隘的世界裏不可自拔。一個熱愛生活的人,一個渴望幸福的人,一個富於責任感的人,一個想改變自己生存狀態的人,一個積極進取,人格健全的人都不能有太多的抱怨。
每個人都會品嚐到生活的酸甜苦辣,每一個人都渴望有一個燦爛的人生,但真正能夠活的有滋有味兒,精彩無限,卻是那些自始至終都用積極的心態麵對生活的人。生活本身就是一種態度,當一個人能夠駕馭自己心態的時候,其實他的精彩人生也就開始了。不要抱怨生活中的不公與得失,隻有這樣,你的生活才會多一些希望,少一些失落。
哈佛箴言:
自己喜歡吃蘋果就認為魚也喜歡吃,因此把它當作魚餌引魚上鉤,當魚總是不上鉤的時候,就會抱怨,是魚出了問題。所以說,不要認為自己喜歡什麼別人也就應該喜歡什麼。要知道,快樂和幸運從來不會光顧那些總是抱怨的人。我們可以試著改變一下我們的態度,調整一下審視周圍的目光。離抱怨遠一些,就會多一些快樂。
積極麵對困難和挫折
如果一個人具備平常的心態,能夠坦然麵對失敗與挫折,往往是由於他們對事物有一個正確的看法。實際上,他們豁達的性格就是一種樂觀的心態。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一種現象:如果我們遇到一件事情,充滿熱情與樂觀,這件事情就會朝好的方向發展。如果我們充滿悲觀與失望,往壞的方麵想,那麼事情就會越來越糟糕。在危機麵前,樂觀者看到的是希望,而悲觀者看到的是絕望。樂觀的心態會使壞的事情變好,而在悲觀的心態麵前即使是好事也能變成壞事。因此,哈佛大學向來都很注重培養學生養成正確對待失敗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