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夠正確麵對挫折與困難的人是不會樂觀的。人生就像正在航行的船一樣,隻有經受住大風大浪的顛簸,才能到達理想的彼岸。對待挫折與困難的態度,取決於人對生活的不懈追求與熱愛和心理成熟狀態。人的一生中不僅有順境也會有逆境,而用什麼樣的心理狀態去感受,去麵對則是關鍵。雖然順境會讓人感到快樂,可是逆境卻可以讓人變得堅強,順境與逆境是相對的,既沒有絕對的順境也沒有絕對的逆境。有的成功者在向大家介紹自己成功經驗的時候,其實是在講自己克服困難、戰勝挫折的過程。
在人生的道路上,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與挫折。現在獨生子女的家庭越來越普遍,孩子都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獨立麵對困難與挫折的機會很少。正因為如此,父母才更應該培養孩子積極樂觀的心態。隻有這樣,當他真的遇到逆境的時候,才不會逃避退縮,才會迎難而上。
托馬斯·愛迪生是一位大發明家,1914年12月的一天,他的實驗室突然燃起來熊熊大火。在這場大火中,對愛迪生造成了200多萬美元的財產損失。愛迪生的實驗室是由鋼筋混凝土建成的,原則上有很好的防火效果,因此在此之前愛迪生僅僅為此投入23.8萬的保險。可是,這場大火竟然將他一生全部的心血都燒毀了。
如果換做其他的人,一定會在大火麵前唉聲歎氣或者痛哭流涕。就連查理斯——愛迪生24歲的兒子也是這麼認為的,他擔心父親不能夠經受住這樣的打擊。當查理斯在廢墟和濃煙中發瘋似的尋找愛迪生時,看到父親隻是平靜地看著麵前的大火,他的臉在大火的映照下閃閃發亮,他的滿頭的白發在寒風中飄動。
“我真替他傷心。”查理斯後來這樣寫道,“他不再年輕了,已經67歲了!可是現在他所有的心血都會付諸東流了,他看到我就大聲喊‘查理斯,你母親現在在什麼地方?去,趕緊把她叫過來,否則她這輩子都不能看到這樣壯觀的場麵了。’”
第二天清晨,愛迪生看著自己已經不成樣子的實驗室說道:“災難有它的價值。看,它已經把我過去所有的過失和謬誤都燒了個一幹二淨。感謝上天,這下我可以重新做起了。”火災剛剛過去3個星期,愛迪生就已經開始準備推出他的第一部留聲機了。
麵對失敗和挫折,愛迪生從來都是保持著永不言敗的心態、樂觀的精神。他在試驗哪些材料可以做燈絲的過程中,他做了1200次的試驗,可每次都是以失敗告終,還是沒有找到一種既經久耐用又能耐高溫的合適的材料。這個時候別人都勸他說:“別再繼續了,你都失敗了那麼多次了。”愛迪生卻說道:“不,我並沒有失敗,因為我發現有1200種材料並不適合用來做燈絲。”
一場大火將愛迪生一生的心血都燒毀了,可是他並沒因此而退縮;他在尋找適合做燈絲材料的試驗時,曾經失敗了1200次,可是他並沒有放棄,他並不認為這是他的失敗。而他所擁有的樂觀的心態則是他積極向上的精神動力,使他敢於麵對困難與挫折,在磨難與苦累麵前迸發出不屈不撓的勇氣。任何事物都有兩麵性,失敗與挫折也不例外。它既可以使人走向成功,也可以毀掉一個人的一生,而如何麵對失敗與挫折就是關鍵。
如果一個人的一生沒有經曆過失敗,那麼他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正因為有了失敗,才有了勇士與懦夫之分。對孩子來說,適度的挫折有一定的正向功能,它可以幫助孩子驅走惰性,使其奮進。同時,挫折又是一種考驗和挑戰。培根:“超越自然的奇跡多是在對逆境的征服中出現的。”
首先,挫折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孩子的成長過程其實也就是適應社會要求的過程,如果能夠適應,就覺得和諧、寬心;如果不能夠適應,就覺得失意、別扭。而適應首先要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追求、動機進行調整。孩子出生的時候,並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正是通過製止、鼓勵、反對、允許、處罰、獎勵、勸說、引導,甚至身體上的限製與體罰才使行為與舉止變得適應和得當,學會在不同時間、不同對象、不同規範條件、不同環境下調整行為。反之,如果孩子從小就無法無天,那麼獨立生活以後很快就會被挫折與矛盾淹沒。
其次,挫折還會使孩子的意誌力增強。現在的孩子總是在生活在被服務的環境下,從出生到進入學校,再到進入社會,所有的壓力都由父母來承受,因此他們對各種挫折的體驗都不深,沒有足夠的忍耐力,意誌也不夠堅強,很容易就會被挫折擊垮。事實上,在生活中有很多輕度的挫折,它們是意誌力的“運動場”,當孩子大汗淋漓地跑完全程,戰勝了生活的挫折,就會獲得愉快的體驗。心理學家就把它們叫做“精神補品”,因為每戰勝一次挫折,都會使自身的力量得到強化,並為下一次應對挫折提供“精神力量”。
哈佛箴言:
怎樣對待失敗和挫折本身就是一種心態,麵對挫折我們始終都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隻有這樣,我們才不會被眼前的困難所嚇倒,才會戰勝挫折,最終取得成功。孩子不可能一輩子都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有的事情可以讓他來麵對、處理,不要讓他當溫室裏的花朵。否則,當他以後遇到挫折的時候,也許會經受不住打擊,最後走到失敗。
尋找快樂,創造快樂
煩惱是別人帶給自己的,但是開心快樂卻是自己尋找的,快樂是一天,痛苦也是一天,為什麼不開心快過去一天?我們所有人都想得到快樂。無論是誰都想每天快樂的學習,快樂的生活,快樂的工作,擁有一份好心情。事實上,想要擁有它,並不是難事,順其自然,不必去等待、去強求,隻要積極地去尋找快樂、創造快樂,就能夠得到快樂。
我們活著就是為了生活更幸福,更快樂,而幸福生活要靠我們自己爭取。每個人都想要追求自己的幸福,從而為之奮鬥的欲望就會產生,為了人生的奮鬥目標,人必須努力學習,努力工作,從學習和工作中尋找樂趣,讓枯燥乏味的學習和工作充滿生趣,使自己身心健康,無憂無慮,生活安逸而和平,快樂過完每一天。這就是我們想要得到的快樂。如果沒有鬥誌、毅力、信心,人們就會變得難以維持生存。所以,為了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我們一定要樹立人生的奮鬥目標,竭盡全力去實現這個目標。隻要自己付出了努力,去實現的過程依然會有一個快樂的心情。
人之所以快樂,並不是因為得到了很多,而是因為計較的太少。我們不能妄想所有的事情都要按照我們的方式來,不要有太多的奢求。既然我們不能使事情發生改變,不妨改變一下看待事情的態度吧!
格魯特吉倫鎮座落在美國的阿拉斯加地區,這個小鎮靠近北極圈,全年的平均氣溫僅有4度,冬天的是最低氣溫甚至可以達到零下40度。因為嚴寒的氣候,再加上當地居民的生活來源有限,所以,這個鎮子上有很多的失業人口,生活非常艱苦。很多人悲觀失望,背井離鄉的大有人在,他們都去往別處謀生。
為了把充斥在格魯特吉倫鎮的悲觀氣氛驅散,使他們在麵對生活時有一個積極樂觀的心態,2005年2月1日,格魯特吉倫鎮製定了一條法令,這個法令在世界上都是絕無僅有的。法令規定:把每天傍晚的6點到7點作為“快樂一小時”的時間,在這60分鍾裏,所有的居民包括來到格魯特吉倫鎮旅遊的客人,都要麵帶笑容,不得愁眉苦臉或吵架生氣。如果有人沒有遵守這條法令,輕者將處罰金,重者就會被強製學習,學習的內容就是觀看詼諧有趣的電視脫口秀和喜劇電影。
這個獨一無二的法令頒布下來以後,每到傍晚6點到7點的時候,那些笑容滿麵的執法人員就會走街串巷,看看人們是不是“快樂”,如果發現沒有正在“快樂”的人,執法人員就會麵帶微笑地對其進行處罰。漸漸地,在“快樂一小時”內,格魯特吉倫就成了一個快樂的大本營,無論平民富商,無論男女老少,所有人都聚在一起,相互逗樂,開懷大笑。
就這樣,格魯特吉倫鎮充滿了歡笑與活力。
格魯特吉倫鎮的人們在環境、生活等各個方麵都不是很順心,這使得他們變得悲觀失望,但快樂是可以尋找、創造的,當頒布每天“快樂一小時”的法令之後,小鎮上又充了歡聲笑語。的確,人活著就必須要有追求,如果沒有了追求,我們很容易就會迷失。事實上,我們要的很簡單,我們要的就是幸福。幸福並沒有一個具體的概念,可能是一種感覺,可能是精神,可能是物質,兩者都不可缺少,但是在現在的這個社會上,精神上的富有,顯得更加重要。精神往往有著無窮的力量,精神富有之後才會有更高層次的追求。人要有物質追求,否則生活就沒有保障,但是我們不能為物質所迷惑,物質背後隱藏的是對理想的執著。我們隻有實現自己的理想,完成自己的使命,我們的一生才會有價值。我們活著就是幸福的,不要有過多的埋怨。
人生就是如此,痛苦事和不開心我們不可避免,那麼如何使自己在經曆痛苦和傷心之後依然開心快樂?其實,真正的快樂就是對痛苦的一種頓悟。因為如果人生中沒有痛苦也就沒有了快樂,隻有當我們正確地麵對痛苦,理智地剖析痛苦,肯定我們應該肯定的才能否定我們應該否定的,隻有如此我們才會學會放棄,學會珍惜,才會讓痛苦變成是一種財富,一份回憶,一種領悟,人生才會得到真正的快樂,而不是掩飾和逃避,更不是強作歡顏。我們要麵對人生,而不是逃避,我們可以傷心但一定不能逃避和沉溺。每個人都有自己必須要麵對的問題,因此,我們一定要學會調整心態,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讓自己變得快樂。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庫布讚斯基用10年時間對1300名男子的樂觀精神進行了追蹤研究,發現具有樂觀精神的人患心髒病的比例僅為其他人的二分之一。由此可見,樂觀精神對一個人的重要性。因此,父母要讓孩子用積極樂觀的心態看待問題,讓他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哈佛箴言:
快樂可以尋找,可以創造,隻要我們不讓自己沉溺於憂傷之中,就一定會得到快樂。如果一個人連快樂都不能承受,那麼痛苦就更加難以承受了。我們要用心去感覺人生,無論生活給予了我們什麼?我們都要以一種感恩的心情、平靜淡然的心態去生活中尋找可以使我們快樂的因素,不管我們是怎麼樣的心情,都要為自己找一個快樂的理由,這樣我們在麵對人生的時候才會更加堅強。
用積極樂觀的態度麵對生活
樂觀是一種性格傾向,它會讓人看到事情積極的一麵,希望得到一個更為有利的結果。有的孩子天生就比較樂觀,有的孩子卻恰恰相反。心理學家發現樂觀的思想完全可以得到培養,就算孩子先天並不具備這種品質,一樣可以通過後天的培養得到實現。並非每個人一生下來就會保持樂觀的心態,這也是為什麼在哈佛大學,在高智商的群體中還需要開設一門課,專門指導孩子積極的態度。孩子正處於心理發展的時期,積極樂觀的心態對他一生的成長和發展至關重要。父母一定要對孩子進行樂觀主義的教育,並加以重視,使其得到全麵、健康的發展。
樂觀是人們看待世界的一種方式,無論是高興,還是開心,事情已經如此,無法改變。我們唯一可以改變的,就是我們看世界的方式。特別在遭遇挫折的時候,樂觀可以支撐人們走下去,直到取得成功。
在美國西雅圖魚市場有很多,可是有一個特殊的市場,大家一致認為去那裏買魚是一種享受。布朗是一位英國的遊客,他聽說了以後感到非常好奇,於就是打算跟同行的朋友去那裏看一看。
他們去的那天天氣並不是很好,到了魚市場的時候他們發現那裏並沒有魚腥撲鼻,他們隻聽到了那些魚販們的笑聲。他們所有人的臉上都掛滿了笑容,像是專業的棒球隊員一樣,讓他們的貨物像棒球一樣在空中飛來飛去。他們互相唱和:“啊,8條金槍魚到堪薩斯去了。”“5隻螃蟹飛到明尼蘇達了。”布朗跟同行的朋友看到這樣的聲麵也不禁被他們快樂的心情所感染。
布朗就問那些魚販:“你們在這樣的環境下經營生意,怎麼還能保持如此快樂的情緒呢?”
魚販告訴布朗,這個魚市場在幾年前的時候一點生氣也沒有,每天除了抱怨還是抱怨。後來,大家覺得與其這樣抱怨,還不如改變自己的心態。於是,他們就將賣魚看成了一門藝術。再後來,他們的創意一個接一個,笑聲也是一串接著一串,魚市場發生的變化使所有人都感到很驚訝。
魚販說,大家經常這樣練,每個人的身手都很不凡,甚至可以跟那些馬戲團的演員相提並論。即使是周圍的上班族也被這樣的氣氛感染了,他們經常來這兒跟魚販們一起吃飯,以使自己在工作的時候有一個良好的心態。許多主管無法提升員工工作的士氣,甚至還專門來這裏向他們詢問:“為什麼每天在這樣充滿魚腥味的環境下工作,你們還能保持愉快的心情呢?”魚販們經常會為一些不如意的人們排憂解難,對此他們已經習慣了,他們說:“事實上,生活並沒有虧待我們,隻是由於我們有過高的期望,以至於忽略了生活。”
有時候,一些顧客也會被邀參加魚販們的接魚遊戲。就算是一個人討厭魚腥味他也很非常樂意參加這樣的活動。所有愁眉不展的人進入了這個市場,離開的時候一定會笑逐顏開,即使是他們原本不想買魚產品,可是還是會情不自禁買一些,而且他們對生活和工作的態度也會發生變化。
魚販們在那樣惡劣的狀態下還能保持愉快的情緒,連帶著周圍的人也能被他們所感染。的確,世界上有許多事情並不是我們可以左右的,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麵對才是最重要的。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心態呢?
1.父母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每位父母在生活和工作中都會遇到各種困難,父母怎麼應對這些困難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做法。若是父母以身作則,在挫折和困難麵前,還能保持樂觀、自信,奮發向上,孩子就會受到父母的影響,在遭遇挫折的時候也會樂觀去麵對。平時,父母應該把一些樂觀主義的認識灌輸給孩子,讓他知道,使人感到快樂的事情總是普遍的、永久的,而不愉快的事情,則不具普遍性,隻是暫時的,隻要以樂觀的心態麵對,生活依然美好。如果父母表現很悲觀,整天抱怨,孩子自然也不會感到快樂。因此,平時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多說一些積極樂觀的語言。如果父母是樂觀的父母,那麼孩子成為一個積極樂觀的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2.為孩子創造一個樂觀而溫馨環境。樂觀建立的基礎就是安全感。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以及家庭的氣氛,往往會對孩子的性格產生直接的影響。研究表明,孩子在會說話之前就已經能夠感覺到周圍的氛圍和情緒,雖然他並不能用語言表達出來。可以說,如果一個家庭充滿了暴力和敵意,那麼培養出的孩子不可能是一個樂觀開朗的人。而深厚的愛、穩定的家庭,則會使孩子充滿安全感,使其擁有樂觀的情緒。
3.父母要多對孩子進行希望教育。悲觀的孩子總是認為沒有希望,而樂觀的孩子則總是充滿了希望。所以,父母非常有必要多對孩子進行希望教育。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對孩子進行觀察,及時感受到他的憂愁和沮喪,幫助他驅散心中的陰霾。另外,父母還要讓孩子看到他的成績和進步,讓他對美好的未來充滿幻想。當孩子充滿希望時,一定會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麵對一切。
哈佛箴言: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事情並不在我們的控製範圍以內,我們並不能使事情的結局發生改變,但是我們可以改變看事情的方式。對一個熱愛生活的人來說,生活是天堂,而對一個討厭生活的人來說,生活是地獄。隻有用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麵對生活,它才會將它美好的一麵展現給我們。
懂得知足的人才會感到快樂
知足者常樂,但這並不意味著不思進取。知足常樂強調的是一種心態,是說要以正確平和的心態看待榮辱得失。知足常樂是一劑心靈的良藥,在紛繁蕪雜的生活中它會使我們形成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麵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時候能夠處之泰然。知足常樂也並不是裹足不前、夜郎自大。知足,是對現在的所得已經足夠,但對將來的所求並沒有感到滿足。這樣,用一顆平常心去看待現在的處境,用進取的心卻開拓未來。因為知足,也就沒有了負擔,沒有了患得患失,輕裝上陣自然會如魚得水。所以知足並不意味著放棄追求,相反,是對自己過去努力的一種肯定,為以後的努力提供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令人可悲的是欲望沒有止境,因為不知足,因此永遠沒有盡頭,無窮無盡的追求,無窮無盡的欲望,可能人帶給你物質上的豐裕,卻不能夠帶給你精神上的平靜。如果心靈不能夠平靜,即使能夠享受暫時的歡愉,也不會得到長久的快樂。
孩子都是家中所有人的寶,所有人都寵著他,他要什麼就會有什麼,也正是因為這點,使其變得自私、貪婪。孩子的各個方麵正在不斷形成和發展,因此,如果父母能夠有孩子養成不良的習慣之前給予糾正,讓孩子明白知足者常樂,這樣的話,孩子依然是好孩子。
有一天,上帝經過一個地方的時候,看到三個乞丐一直在一家豪華酒店的大門外徘徊,他們看著那些進進出出的富人,眼神中流露出無比的神往。上帝看到他們這種神情之後馬上動了惻隱之心,就對他們說:“我是上帝,我可以給你們一人一袋金幣。”三個乞丐聽到以上馬上跪倒在地,感謝上帝。上帝說:“但是,有一個條件,你們在裝金幣的時候隻能用自己乞討的布袋,裝多少都可以,但金幣隻要一掉在地上,金幣就不再是金幣了,就會變成石頭。你們明白了嗎?”三個乞丐都把自己身上的布袋解下並敞開來,做好了裝金幣的準備。
上帝把手伸了出來,罩在第一個乞丐的布袋上麵。上帝說:“你說讓我停的時候我就停,知道嗎?”第一個乞丐說:“明白。”“開始!”上帝剛一說過完,金幣就如同雨一樣掉到了布袋裏麵。當已經裝了半布袋的時候,上帝提醒他說:“夠了吧,這些金幣已經足夠你花幾輩子了,而且金幣很重,如果布袋壞了,那麼就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乞丐卻說:“沒事的,沒事的。”結果,他話還沒有說完,布袋就已經不能承受那些金幣的重量,布袋破了,金幣都從袋子裏掉了出來,變成了石頭。第一個乞丐沮喪極了,他為自己的不知足付出了代價。“可惜了!”上帝說完就走向了第二個乞丐,伸出了自己的手。
金幣不停地掉落在第二個乞丐的袋子裏。上帝一直在提醒他:“足夠你用一輩子了,足夠你用兩輩子了,足夠你用三輩子了……”第二個乞丐趕緊叫停,他的袋子裏已經有了大半袋的金幣。上帝說:“可喜!可喜!”
接下來是第三個乞丐,但是隻掉落了一個金幣的時候,他就喊停了。上帝對他說:“真是太可惜了!難道你不想得到更多的金幣嗎?”第三個乞丐說:“我非常想,但是無論是什麼東西向來都是來得快去得也快。”
許多年後,上帝突然想起了這三個人,就讓天使查一下他們的下落。不久,天使就帶著三個為來到了上帝麵前。原來,這三個人都來到了天堂。
上帝問他們幾個人,他們都過著怎麼樣的生活。
第一個人說:“我悔恨成疾,一年時間不到我就抑鬱而死了。”
第二個人說:“我回到自己的家鄉買下了一座城堡,娶了三個太太,正打算買一大筆房地產的時候,結果因為露富遭到了別人的暗算,丟了性命。”
輪到第三個人時,他把自己手中的那個金幣還給了上帝。他說,他一直把這枚金幣放在自己身邊,認為上帝與自己同在。在芸芸眾生之中,得到上帝金幣的隻有兩個人,他是其中的一個。他創立了自己的一番事業,功成名就,兒孫滿堂,一直活到了99歲。
上帝拿過這枚金幣,笑了笑,然後將它拿給前兩個人看,說:“你們兩個人看一下,這才是我的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