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跋
漱溟先生這封信,討論他父親巨川先生自殺的事,使人讀了都很感動。他前麵說的一段,因陶先生已去歐洲,我們且不討論。後麵一段論“精神狀況與思想有關係”一個問題,使我們知道巨川先生精神生活的變遷,使我們對於他老先生不能不發生一種誠懇的敬愛心。這段文章,乃是近來傳記中有數的文字。若是將來的孝子賢孫替父母祖宗做傳時,都能有這種誠懇的態度,寫實的文體,解釋的見地,中國文學也許發生一些很有文學價值的傳記。
我讀這一段時,覺得內中有一節很可給我們少年人和壯年人做一種永久的教訓,所以我把它提出來抄在下麵:“當四十歲時,人的精神充裕,那一副過人的精神便顯起效用來,於甚少的機會中追求出機會,攝取了知識,構成了思想,發動了誌氣,所以有那一番積極的作為。在那時代便是維新家了。到六十歲時,精神安能如昔?知識的攝取力先減了,思想的構成力也退了,所有的思想都是以前的遺留,沒有那方興未艾的創造,而外界的變遷卻一日千裏起來,於是乎就落後成為舊人物了。”
我們少年人讀了這一段,應該問自己道:“我們到了六七十歲時,還能保存那創造的精神,做那時代的新人物嗎?”這個問題還不是根本問題。我們應該進一步,問自己道:“我們該用什麼法子方才可使我們的精神到老還是進取創造的呢?我們應該怎麼預備做一個白頭的新人物呢?”
從這個問題上著想,我覺得漱溟先生對於他父親平生事實的解釋還不免有一點“倒果為因”的地方。他說,“到了六十歲時,精神安能如昔?知識的攝取力先減了,思想的構成力也退了。”這似乎是說因為精神先衰了,所以不能攝取新知識,不能構成新思想。但他下文又說巨川先生老年的精神還是過人,“真所謂老當益壯”。這可見巨川先生致死的原因不在精神先衰,乃在知識思想不能調劑補助他的精神。二十年前的知識思想決不夠培養他那二十年後“老當益壯”的舊精神,所以有一種內部的衝突,所以竟致自殺。
我們從這個上麵可得一個教訓:我們應該早點預備下一些“精神不老丹”方才可望做一個白頭的新人物。這個“精神不老丹”是什麼呢?我說是永遠可求得新知識新思想的門徑。這種門徑不外兩條:一、養成一種歡迎新思想的習慣,使新知識新思潮可以源源進來;二、極力提倡思想自由和言論自由,養成一種自由的空氣,布下新思潮的種子,預備我們到了七八十歲時,也還有許多簇新的知識思想可以收獲來做我們的精神培養品。
今日的新青年!請看看二十年前的革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