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之二是用於做豬兒粑的餡。餡關係到豬兒粑的味道,所以在保證糯米粉即磕粉的質量的同時,餡也備受重視。一個家庭主婦做豬兒粑的水平和技術如何,很大程度上就體現在出於自己之手加工的豬兒粑餡。豬兒粑的餡從大的方麵說是兩種:一是鹹味的,二是甜味的。鹹味的餡,有的是用當地鮮竹筍與其他作料及精瘦肉做成,有的則用自己所喜歡的作料和當地芽菜及精瘦肉做成,有的則用炒花生、芝麻、付油(豬油)等加工而成。還有其他形式的,總之這是家庭主婦各顯其能的一個方麵。甜味的,有的以當地產的蘇麻和當地產的紅糖相佐調和而成,有的以當地產的紅糖與其他香脆之物相佐調和而成。筆者調查的這家向我們展示了三種餡:一是以當地產的蘇麻和當地產的紅糖相佐調和而成的甜味餡,二是用冬筍、芽菜、精瘦肉等做成的鹹味的餡,三是用炒花生、付油等加工而成的鹹味餡。主人家分別用這三種餡做了一籠豬兒粑招待筆者,不同餡的豬兒粑,其味道確實各有其特別之處。
有了做豬兒粑的好原料糯米磕粉、各具特色的餡之後,還得有做豬兒粑的好技術。當地對豬兒粑的起碼要求是麵薄而柔糯、餡多味美。為此,對於揉和磕粉時,多少粉加多少水,揉和到什麼程度,是很有技巧講究的。這種技巧,對於具體的主婦而言各有掌握,就像炒四川回鍋肉一樣,隻能意會不能言傳。每做好一個豬兒粑,就放在專門蒸豬兒粑的蒸籠裏,做滿一蒸籠後,就將蒸籠安放於鍋裏開始蒸。為了吃時不因太軟太糯而一些外地人拈不起來,當地有經驗的老人會在蒸時在蒸籠裏撒點清水。
做好的豬兒粑放在蒸籠裏,在鍋裏蒸20分鍾左右即可食用。食用豬兒粑很有技巧講究,一般人沒有經驗食用有時會顯得“笨手笨腳”,難以拈起來放在自己的嘴裏。在食用豬兒粑時,在蒸豬兒粑的蒸籠還沒端上桌前,要事先在桌上按人數放相應數量的碗,並另放幾個碗且在碗裏倒半碗左右的開水。當把蒸豬兒粑的蒸籠端上桌,揭開蒸籠蓋,麵對熱騰騰的豬兒粑,不要急著就用筷子去拈豬兒粑,而是要先將筷子在裝有開水的碗裏蘸點水,使要拈豬兒粑的筷子被開水充分地打濕後,立即很果斷地將自己確定要吃的那個豬兒粑一下拈起來,放在自己碗裏吃。如果動作緩慢而不果斷,是不會完整地拈起豬兒粑的,會把一個形狀美觀的豬兒粑皮扯爛,餡外露並散亂。
經筆者調查,紅橋豬兒粑與湯圓相比較,做湯圓的原料即湯圓粉,在傳統社會裏主要是用糯米,但除此之外還有用糯高粱、糯玉米的,而豬兒粑的原料磕粉,則一定是當地的糯米加工而成。在製作方麵,湯圓是用手搓的,豬兒粑是像水餃、包子那樣包的。從二者的餡而言,傳統社會裏的湯圓餡是人工所做,表現出主婦的技藝特點,但現在隨著湯圓的“產業化”後,個性特色少見。豬兒粑則至今沒有“產業化”,即是經營豬兒粑的飯店也是手工包做,所以其餡也一直是出於民間家庭手工技藝,即使是同一原料的餡,由不同的家庭主婦做出來,其質量味道也有所差別。從製熟技術看,湯圓是水煮,而豬兒粑則一定是用竹質蒸籠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