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飲食遺產保護6(2 / 3)

古稱利州的廣元,“地當川北門戶,城處蜀道咽喉”,是地理位置重要又人文資源深厚的城市。當地昔日盛傳的“廣元八景”之一,亦是“丙穴魚潛”。不僅如此,這“丙穴”還見於曾經行走在鬆茂古道上的清末詩人董湘琴筆下。鬆茂古道又稱灌鬆茶馬古道,位於山高穀深的岷江上遊區域。董湘琴(1843~1900),名朝軒,又字香芹,號玉書,精通文史,擅長詩賦,他出生在灌縣(今都江堰市)虹口,乃羌人。不知是何原因,今天出版的《羌族文學史》中對他缺少介紹。當年,這位詩人從灌縣出發,沿岷江上溯,經過“三堖”(壽星堖、西瓜堖、東界堖),邁步“九坪”(豆芽坪、銀杏坪、興文坪等),穿越“十八關”(玉壘關、茶關、沙坪關、徹底關、桃關、飛沙關等),翻山越嶺到達鬆潘古城,並洋洋灑灑地寫下了記錄沿途見聞的組詩《鬆遊小唱》,其中有道:“走歸化,路太長。幸遇著王道蕩蕩,不是那鳥道羊腸。此處山溪,源遠流長。每逢三月桃花浪,流出些鱠鯉鰷鱨。頭上一點紅光亮,這群魚曆有考詳。均雲龍子龍孫,西海龍王。土人愛惜,不敢罟網,洋洋圉圉出大江。指點此是丙穴旁,黃龍古洞通行藏,此水不尋常……”鬆潘是藏、羌、回、漢多民族聚居地,鬆茂古道處於高寒地帶,董氏筆下的丙穴魚即屬於岷江冷水魚,隻不過在川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當地人視之為神物而不捕食罷了。此外,今亦有人認為前述杜甫詩中的“丙穴魚”是指彭州小漁洞的冷水魚。2008年,彭州小漁洞也是“5·12”大地震的重災地。今之小漁洞冷水魚,是由當地農家以水純質淨溫度較低的泉水飼養的。由此看來,類似“丙穴”這種適合嘉魚生長的水環境在巴蜀地區應不止一處,但在四川民間,口碑尤高的還數雅州。

江河湖海,魚兒的種類繁多,對於外來旅遊的客人們來說,該如何辨識雅魚這地方名產呢?有經驗的食客會告訴你,品食雅魚有一訣竅,就是要看魚頭部位有沒有一把“寶劍”。所謂“寶劍”,乃是指該魚頭顱內一塊劍狀骨刺,當地人稱為“魚骨劍”。關於雅魚頭上這柄“寶劍”的來曆,據當地老人講,有著頗為神奇的故事。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周公河裏有一河妖,聲稱必須送美女給他做老婆,否則就發水災,禍害百姓。為救鄉民,一位美麗的姑娘挺身而出,自願去給河妖當老婆。姑娘來到河裏,勇敢的她用寶劍智取了河妖,自己也受了傷並同寶劍一道沉入河底。姑娘舍身救民的精神,感動了岸上的人們,也感動了河裏的魚兒,後者遊到一塊兒把她托了起來……從此以後,人們發現,這河裏的魚兒頭上多了一塊利劍狀的骨頭。民間傳說這就是當時姑娘斬河妖使用過的寶劍,丙穴魚將寶劍印在頭骨上,是為了鎮住興風作浪的河妖。這個民間故事,口口相傳,在當地流播很廣,為雅魚增添了某種神聖的意義和神秘的色彩。直到今天,食罷此魚,當地人還會建議你將這“寶劍”收藏起來,帶回家去,或置於床頭,或掛在車上,據說此魚骨劍有靈氣,可以為你逐祟驅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