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飲食遺產保護5(1 / 2)

第三篇 飲食遺產保護4

合江縣大端陽之節日菜——雜蒸籠

胡春梅

合江縣地處四川盆地南緣,川渝黔接合部,長江、赤水河、習水河交彙處,東麵和北麵分別與重慶市江津區、永川區接壤,南麵與貴州省赤水市、習水縣毗鄰,曾為中原與滇黔經濟、文化交流的要道和驛站。合江縣始建於西漢元鼎二年(前115),稱符縣,屬犍為郡管轄,現隸屬於四川省瀘州市。全縣幅員2422平方公裏,總人口88.7萬人。因地處川渝黔交界的三角地帶,是曆史悠久的鹽馬古道和四通八達的長江、赤水河運的結合點,擁有以漢文化為基礎,融巴蜀、夜郎、中原文化元素於一體的複合型文化。民風淳樸而喜熱鬧,有上九會、火神會、五祖會、龍王會、城隍會等廟會,年節、端陽、大端陽、中元節、中秋節、冬至、除夕等傳統節日,以及元旦、端午、國慶等法定節日。可謂天天有神拜,日日有節過。合江大端陽作為其眾多節日之一,在現今傳統大端午節意識逐漸被淡化的情況下,以其獨特的曆史、文化意義仍被合江民眾所重視。

一、合江縣大端陽

端午節是民眾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原初是在夏至日,時間為農曆五月十五日,後因“重午”的五月初五日逐漸為民間所重視,遂有“小端陽”、“大端陽”之分。據南宋朱輔《溪蠻叢笑》記載:“蠻鄉最重端午,不論生熟界,出觀競渡,三日而歸,既望複出,謂之大十五。”因後代曆法以立春為歲首,五月初五的夏日禁忌被習俗化,又有伍子胥、屈原、介之推等曆史人物與是日相聯係,過小端午的風俗逐漸盛行於民間。同時從2008年開始中國政府將端午節定為法定節假日,固定時間為五月初五,更加淡化了中國人過“大端午”的節日意識。

合江縣仍保存大端午之習俗。據《合江縣社會風土誌》記載,合江大端午之習俗起於民國31年(1942),因當年天旱,數月不雨,無法栽種,到五月五日端陽前一天突降喜雨,高陵鄉聯保主任範永富(字華中)號召搶水栽秧,把端午改為五月十五日,於是相沿至今。與五月初五“小端陽(俗稱)”掛菖蒲、吃粽子、飲雄黃酒、佩猴子、賽龍舟、唱山歌、耍獅燈等習俗不同,大端陽稍顯冷清,多為女兒回娘家,合家團圓之期。屆時,已嫁之女攜家帶口,背著雞、鴨、糖等禮物至娘家,全家人齊心協力蒸出一籠雜蒸籠,團團圓圓過大端陽,以為節日樂趣。也有在大端陽舉行龍舟競賽之情況,皆因天公不作美,小端陽節時突降大雨,隻能將本應在小端陽時舉行的賽事延期至五月十五日。由此,相較於小端陽闔家出遊競觀、熱鬧非凡的氛圍,大端午更具有家庭“團圓”日的性質。

二、大端陽之雜蒸籠

小端陽過後,家家皆開始置辦雜蒸籠食材。或將存放的黃豆、豌豆、蠶豆等豆類曬幹驅蟲;或翻檢已有之食材,補充缺乏之品種;或洗淨長期未用的蒸籠,提前作好準備。至五月十四日,各家購置新鮮豬肉,補充尚缺食材,磨大米粉、花椒粉、辣椒粉,盡量為雜蒸籠錦上添花。十五日清早,已成家之兒子或攜媳婦、小孩,帶上準備好的食材,至父母家中團聚,準備雜蒸籠,迎接回娘家之姐妹;或準備好雜蒸籠,邀請父母和已出嫁之姐妹至家中品嚐。屆時,男主人宰殺雞鴨,女主人清洗食材,翻煮竹蒸籠,忙得不亦樂乎。

雜蒸籠所需食材主要分為四類:其一根莖類蔬菜,如紅薯、馬鈴薯、芋兒等;其二豆類,如豌豆、黃豆、蠶豆等;其三半熟糯米(俗稱糯米飯);其四肉類,如豬肉、雞肉、鴨肉等。洗淨切碎後拌上由大米粉、花椒粉、辣椒粉混合而成的“雜粉”(糯米飯除外),按照根莖類蔬菜、豆類、糯米、肉類的順序,根據家庭成員喜好(家庭成員最為喜歡的食材可多放,稍次者可少放),一層一層放於蒸籠中,並用中火蒸約七十分鍾,即可食用。現今,隨著反季節蔬菜的出現,加工食品的普及,雜蒸籠食材更加豐富,常用材料有火腿腸、地瓜粉、米粉、南瓜等。同時為吃得舒心,緩解多吃雜蒸籠所產生的油膩感,合江民眾喜熬製清爽白粥作為搭配,並添置拌韭菜、拌芹菜、拌青菜等小菜,有葷有素,有蒸有拌,爽而不膩口。

三、雜蒸籠之文化內涵

《禮記·禮運》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民以食為天,食物能滿足人們的生理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人們的精神需要,因而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形成獨特的飲食民俗。中國的飲食民俗主要有日常食俗、節日食俗、祭祀食俗、待客食俗、特殊食俗五類。其中節日食俗作為最能集中性展示國民飲食風俗的食俗之一,賦予在這些食物上的特殊文化內涵似乎已超越了其生理意義,更加被民眾所重視。合江縣雜蒸籠為大端午之節日菜,自然攜帶了節日食俗所應有的地緣意義、曆史意義、象征意義等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