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民國《樂山縣誌》卻說臨江魚有鱗甲,載道:“臨江河每歲春水發時,產細鱗魚,長寸許,味美,人稱臨江魚。”如此,臨江魚無鱗甲還是有鱗甲尚存爭議。由於筆者多次到臨江也未能見到臨江魚,而見過臨江魚的老鄉說法也不一,故筆者也隻能存疑。
臨江魚主要生長在樂山市中區所屬臨江鎮至興場的臨江河中,俗稱“黃杠兒”。臨江魚無論煎、烹、煮都相宜,由於魚小,做菜時連魚刺都不用管它。其中最有特色的一種做法是做成罐頭魚,即把魚油炸後,用豆豉加調料蒸熟做成豆豉魚,再用楠竹自製成土罐頭油紙封裝。晉人說的“蜀人以為醬”很可能就是這類做法。民國時,臨江稱太平場,場上有一姓羅的大家族,建有48個天井的磚木結構大院,人稱“羅磚房”。“羅磚房”生長在臨江河畔,偏愛臨江魚。羅家子女在上海謀事,仍不忘這一美食,於是,羅家人就將這種臨江魚罐頭不遠萬裏運到上海,不時享用。
臨江魚“味美”、“品最珍”且“難多得”,便成了享譽遐邇的佳肴。現在,因為臨江河上遊大辦水泥廠、鐵合金廠等,水質嚴重汙染,臨江魚已難得一見,樂山人也享不到這個口福了。
四、南安枸醬
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番陽令唐蒙出使南越(今兩廣地區)。南越王拿出一種特別的果醬——“枸醬”招待唐蒙,唐蒙一吃,感覺十分的爽,便問:“這麼好吃的東西叫啥?是打哪兒來的?”南越王答道:“這東西叫枸醬,是打西北的牂牁江(今北盤江)運來的。”唐蒙回到長安,詢問蜀郡商販,商販們告訴他:“這枸醬是蜀地特產,有販子把它走私到夜郎,夜郎又與南越接境,枸醬就賣到南越去了。”
枸醬是用枸子為原料做成的。枸子是何物?這有兩說:
一說枸子是種藤蔓植物,《華陽國誌》就載道:“果實之珍者,樹有荔枝,蔓有辛枸。”這個蔓生的“辛枸”就是枸子。
一說枸子是樹上長的,即明人《救荒本草》上記載的“拐棗”。而枸醬的做法是取拐棗捏碎,以布過濾掉渣子,放入陶缸,再用布蒙缸口,加厚泥密封。久後所含水分透泥逸去,漸濃稠成甘美果醬。但枸子為拐棗(即樂山人叫的彎栲栲——這是因其樹、其果形狀均彎曲之故)之說大有疑問。漢末人劉德有文記載:“枸緣樹而生,非木也。今蜀土家出枸,實是桑葚。”
晉人郭義恭《廣誌》有更詳細的記載:“枸子,蔓生依樹,子似桑葚,長數寸,色黑,辛如薑,以鹽漬之,下氣消食。出南安。”可知它是種蔓生植物,與《華陽國誌》所說一致。
顯然,蔓生的枸子與樹生的彎栲栲不同,且彎栲栲味道酸甜(筆者小時吃過),沒有生薑那樣的辛辣味,樂山人隻有拿它來泡酒(據說能去濕、利尿、治糖尿病)而沒聽說做果醬的。因此,枸子肯定不是彎栲栲。
這且不管它。值得注意的是,《廣誌》所說的那重要的一句——枸子“出南安”。而漢晉南安縣即今樂山。明萬曆《嘉定州誌·物產誌》載:“枸醬何狀,唐蒙食之,蜀人未之嚐也。即物產於嘉州,名實詎相副哉。”顯然,這被《華陽國誌》讚為“果實之珍者”,被唐蒙飽了口福的果醬確實是樂山美食。
可惜,明以後,枸醬已未見於樂山史書了,但現在貴州人卻在大打這張牌。如茅台酒廠就追認自己的祖宗是“枸醬酒”,“郎岱醬油”也說自己就是兩千年前的“枸醬”。又是夜郎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