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飲食遺產保護4(2 / 3)

因此,郭沫若說:“做這種小生意的,在嘉定城裏差不多處處都是。雪白的雞片,鮮紅的辣油海椒,濃黑的醬油……這樣寫都禁不住垂涎的津津分泌了。”據說,樂山人據此一度想把白宰雞改名為“口水雞”,以提高它的知名度。可惜效果不顯著,不久也就回歸舊稱了。

抗戰時,郭沫若到合川,合川也有白宰雞,有人說比樂山的還好。但一位曾在樂山生活過的美食家對他說,絕對不能和樂山的相比。那位美食家說:“樂山雞的製法是用蒸,非用煮,而且一定要選用仔雞,所以味厚而美。”郭沫若為此感歎道:“白切雞我覺得以樂山為最好的……樂山的白切雞之嫩,汁水之味美,實在是一種奇妙的藝術品。”已把它上升到了藝術的高度,非物質文化遺產該有它的份。

追溯樂山白宰雞的曆史,最早出名是在清末民初時期,以楊雙喜父子製作的最有特色,俗稱“楊雞肉”。楊雞肉做法要點是:仔公雞囫煮,熟後即起鍋晾幹,去骨剖成雞片,拌上有自家“專利”配方的汁料。故其白宰雞具有麻、辣、幹、香四大特點,久負盛名。所以,郭沫若一生記得的也是“楊雞肉”,晚年與樂山老鄉黃高彬談起白宰雞,就是“雙喜兒、雙喜兒”的不離口。

抗日戰爭時期,周貴明製作的白宰雞開始在樂山城走紅,俗稱“周雞肉”。周雞肉的做法要點是,仔公雞囫煮至八分熟離火不離湯,讓雞在原湯中燜煨。故其特點是肉質嫩而脫骨,其汁水用多味中藥熬製而成,有一種特殊的香味。麻辣中微甜,口感好,紅油多且鮮亮,看上去就讓人垂涎三尺。周貴明製作雞肉很講究,一般是用細麻繩將雞大腿纏緊,這樣煮好的肉不會萎縮,且雞腿肉呈花紋狀,擺在櫥窗便成了一件工藝品。

其後,“周雞肉”在樂山公園旁開店,店名“明和軒”。手工業合作化運動中,明和軒改名為“明和飯店”,其後,一直保持著嘉州白宰雞的傳統。1963年,朱德到樂山考察工作,或許是郭沫若的宣傳,白宰雞居然上了朱老總的宴席,“周雞肉”於是出台露了一手。隻是朱老總的保健醫生說雞腿骨肉還帶血絲,不夠熟,而不讓朱老總下箸。盡管白宰雞未嚐,朱老總還是特贈周貴明白頭帕一條以表謝意。

周雞肉的“明和飯店”曾經達到過員工上百人的規模,但到今天隻有他一個女兒繼承其業,在樂山公園旁擺一小攤而已。

三、臨江魚

樂山名食有“樂山三魚”之說,所指便是江團、泉水魚和臨江魚。江團和泉水魚說者多有,但說到臨江魚的就很少了。然而,最早見之於古籍的,反倒是知名度不如江團和泉水魚的臨江魚。

晉人郭義恭《廣誌》載:“武陽小魚,魚大如針,號一斤千頭。蜀人以為醬。”文中的“武陽魚”就是臨江魚,民國《樂山縣誌》所載可證:“臨江魚亦名武陽魚,出臨江溪。潔而美食,品最珍。”臨江魚以塊頭小為其特征,唐段成式《酉陽雜俎》也說:“武陽小魚,一斤千頭。”就是說它小得可憐。但明萬曆《嘉定州誌》說法有所不同:“臨江魚,出臨江溪,潔而美,大不盈三寸。”據筆者詢問樂山臨江鄉當地老鄉,實際上臨江魚大者可至10厘米左右,《廣誌》“一斤千頭”之說顯然過於誇張了。

清康熙《四川總誌》又載:“臨江溪,治西二十裏,源出二峨山,溪魚肥,土人漁焉。”老鄉得其利了。臨江河源於峨眉後山,在峨眉山市九裏鎮,有源於二峨山的冷水河彙入。而冷水河也產臨江魚,清乾隆《峨眉縣誌》載:“淩江(臨江魚),至細無鱗,產冷水河。不入深水中,人以稻索拖石逼溪邊撿之,難多得。”在說它塊頭很小的同時,還說它是種無甲魚。由於魚個體太小,捕撈方法很特別,即“人以稻索拖石逼溪邊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