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渝西川東地區的庖湯
周光子
一、殺年豬與庖湯
作為六畜之一,豬很早就被人們馴化了。甲骨文中就有“家”字,它上部的寶蓋頭表示房舍,下部就是“豕”,反映了上古時代許多家庭都已養豬。《說文·九下·豕部》中有:“豢,以穀圈養豕也。”可見古人把豬關在圈裏用穀飼養。《說文·六下·囗部》中還有:“圂,廁也。從囗,象豕在囗中也。會意。”“廁”隻是“圂”的引申義,本義應是“豬圈”,如《漢書·五行誌中之下》:“豕出圂。”這是說:豬跳出了豬圈。這也說明古人圈養豬這一事實。古人將豬飼養在豬圈裏儲存起來,在需要時用於食用,現在我國農村還有著“殺年豬”的習俗。
殺年豬是中國過年前最常見的一種民俗現象。在北方,與殺年豬聯係最緊密的民俗飲食就是餃子,而在南方,與殺年豬聯係最緊密的民俗飲食當數庖湯。庖湯,又叫刨湯、庖豬湯、刨豬湯、全豬湯等。庖湯在渝西川東地區最為盛行,其中最典型的代表當屬以出產榮昌白豬聞名的榮昌。
在榮昌,殺年豬已形成一種文化,庖湯更是這種文化中的精髓。何為庖湯?你問任何一個榮昌人,他都會如數家珍地告訴你:“庖湯就是用豬身上的肉和內髒,加點蔬菜煮的一鍋湯。選吉日殺豬,在殺豬當天或第二天吃庖湯。請上親朋好友,圍坐在一起,喝庖湯,聊家常,安逸得很!如果再整上一桌庖豬宴,那就更不擺了!”
二、“庖”字的內涵
庖湯好喝,那這個“庖”字作何解釋呢?《說文·廣部》有:“庖,廚也。從廣,包聲。”王筠《說文句讀》解釋:“《孟子》始有廚字,是周初名庖,周末名廚也。”也就是說,在《孟子》一書中才開始出現“廚”字,周代初期叫“庖”,周代末期叫“廚”。“庖”的本義是廚房,後來又引申出廚師、烹調等義。我們所說的“庖湯”中的“庖”字,當是烹調之意。如《水滸傳》第六七回就有:“雖無庖鳳烹龍,端的肉山酒海。”庖湯,具體言之就是庖豬湯,這裏的“庖”字與《水滸傳》裏的“庖鳳”中的“庖”字一樣,正是烹調之意。
值得一提的是,在很多場合,人們還將“庖湯”寫作“刨湯”。這又是為何呢?首先,“刨”與“庖”同音。另外,在榮昌方言中,用工具將殺好的豬身上的毛清理幹淨這一動作稱作“刨”。殺豬、刨豬、煮湯,這幾個動作一氣嗬成,“庖湯”也就被叫作“刨湯”了。雖然將“庖湯”說成“刨湯”是一個誤會,但從意思上也還說得過去,也算無傷大雅吧。
三、展望庖湯
隨著時代的發展,民俗文化已越來越受到國人和世界的重視。庖湯也借著這股東風得到了多元的發展。
2009年底,榮昌殺年豬習俗被列入重慶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1月16日,重慶市榮昌縣石河村“榮昌豬”文化廣場,當地養殖大戶出資5萬元聯合舉辦“中國榮昌豬”千人庖湯宴,引得全國各大媒體爭相報道。庖湯,已成為榮昌的又一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