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鄉生活多年,卻沒有深深感覺到它的種種可愛。雖然確有“隻緣身在此鄉中”的原因,大多卻是因為我居住的鄉村與小城僅有一河隻隔。河上有橋,便在天長日久中將一些小城的塵俗——城裏小市民們的生活氣息,帶進本該樸素的鄉村。雖然仍有牧歌式的鄉情鄉景,其間的美卻被掩飾甚至改變。
近日有機會去距小城四十多裏的一個山鄉,我才發現一個地道的樸素鄉村。方圓近百裏的轄地,多是密林高聳的青山,南北各一列,割出狹長的如峽穀的平地。太陽每天在北山的頂上從容踱步,將山鄉照得一派明麗,空氣的清新更是別處所不能比的。
一天去一個叫祁壩的村莊,采訪當地一個種植狀元。因為路不好走,我們一行三人乘了輛裝石頭的大卡車,一路顛簸,眼前不斷掠過道旁的一排排楊樹和兩邊山野間的茂密的雜草雜樹。適值深秋,楊樹葉子黃在枝頭,還沒有完全飄落,山間的草葉樹葉卻已經泛出霜後的紅光來。在這黃色紅色的錯落繁複中,山間頗平坦的地方偶爾有一塊蕎麥地顯露出來,粉紫的蕎花,紅綠的葉杆,是萬山紅遍中點綴其間的一筆淡色,冷而不凝,富庶的清麗給人濃烈的秋味中一點甜的東西。
道旁山間大片大片的景物都在車窗旁一閃而過,令人目不暇接。忽然一輛古舊的馬車闖入視野,三匹馬並駕齊驅,空空的車鬥笨而大,緩緩地與我們的車同向而行。駕車的中年人屈腿坐在車沿上,往煙鬥裏填煙末。多年不見山鄉馬車,特別是這木頭做就的四輪車,更是古香古色。好奇的我突然想下去坐坐馬車,嚐嚐有節奏的搖搖晃晃的滋味,聽聽“得得”的馬蹄聲踏碎山野的靜謐,終因公務在身未能如願。隻好帶著戀戀不舍的心情在大卡車上欣賞四輪大馬車古樸的風韻。從卡車的反光鏡裏我看見中間那匹馬鼻梁上端係著一團紅絨線球。遠遠望去那一點紅在我們車後揚起的塵埃間隱約閃現,如同古老童話中仙女的紅繡球,可愛極了。
快到目的地時,眼前出現一條小河,淺而急的清流,涓涓地環繞近旁的一個小山村,正好司機有事,需要在此停留一會兒,我便跳下車,來到小河灘上。因為從小在河邊長大,看見河水就有許多親切感。這兒的河水要比家門上的清亮得多,沒有汙染,河底的沙子呈淡白的顏色,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整個河灘到處是潔白光亮的石頭,映襯著流動的河水泛著粼粼的青光。我心中一動,脫口而出“白石河”!這個最簡單最樸素的命名,包含著我因為喜愛而給它傾注的一份美麗的心情。我從河水中撈出幾粒圓圓的白石子兒,拋在空中玩兒,不遠處有位大媽正在洗衣服。“真是好福氣!在這麼幹淨美麗的河水中洗過的衣服一定帶著自然的香氣,而且會更漂亮吧。”正這麼想,忽見水中不再有肥皂泡了,抬頭望去不見了洗衣人,卻在我蹲著的河下遊傳來“嚓、嚓”的搓衣聲。我回頭看去,大媽正好抬頭,看見我瞧著她,便用挽起的衣袖擦了擦濺在臉上的水滴高聲笑道:“女娃子,洗手要找幹淨水哩,我挪個地方你洗手的水就幹淨了。”我心裏熱熱的,人間真情湧滿身心,感歎此處山好水好人更好,走上前去和大媽聊了幾句,不顧她的推辭,幫她絞幹了被單。剛幹完,就聽見司機在車內按喇叭,隻好告別大媽,飛快地上了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