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憶江南(2 / 3)

然而懊惱又能怎樣呢?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身不由己。

我不曾趕上秦淮河的夜色,也不能去秦淮河泛舟一遊,所幸我卻遇見秦淮河的初夏煙雨。一陣一陣大起來的雨,先是撩撥了河水的沉夢,隻見那碧沉厚膩的河水微微地動了起來,岸邊的綠樹也像受了河水的暗示,開始嫵媚地搖曳,以至於先前看到的一動不動的濃綠忽然淡了許多,好象讓雨洗褪了顏色。慢慢地,河麵上起了淡淡的雨霧,像一襲紗的睡衣,卻還比紗要密一些,又比煙要淡一些的質地,裹挾了秦淮河水的豐腴香豔。那些老去的秦淮舊事,愈加被包裹在煙雨深處,歲月深處。就算一陣風來,也輕易動它不得,隻把堤岸上彩繪著金陵十二釵的紅色燈罩上的流蘇吹得飄了起來,仿佛女兒們的衣袂輕揚。

雨聲稀落的當口,耳邊驀地傳來蔡琴的歌聲:月映波底 燈照堤岸 如花美眷依欄杆 是隔岸酒館裏播出的《秦淮河畔》。溫柔含蓄的歌聲,波瀾不驚、低回委婉,有著蔡琴歌聲獨有的魅力。古典的浪漫和優雅的感傷,十分貼切地詮釋了紙醉金迷下的經典和繁華落盡後的永恒。我站在河邊聽此一曲,就此了卻自己少年時的秦淮夢。

嚴家花園

入住蘇州的那天晚飯時,導遊告訴我們今晚要早睡早起,因為明天的行程是去木瀆參觀江南名園——嚴家花園。而木瀆鎮離我們所住的賓館還有一個多小時的路程,當然要早早地起床趕路。

第二天早上七點半左右我們就來到了嚴家花園的大門口。又是個非常晴好的天氣,早晨的陽光柔媚清明,薄薄地灑在門楣上“嚴家花園”四個金色的大字上,越發使得幾個字溢彩流金,再往暗褐色的古式門楣上一嵌,立時給人尊貴、典雅的厚重和大家之氣。導遊在車上已給我們大致介紹了嚴家花園的周圍環境:門對香溪,背依靈岩。一說到靈岩山,自然要想起西施和館娃宮,順帶提到關於“木瀆”地名的由來,說吳王夫差為了取悅西施在靈岩山上修建館娃宮,需要全國各地往此運送木材,一時間靈岩山下的小鎮上名貴木材堆積如山,以至各大小河道被運送木材的船隻擁塞,因而將這個小鎮叫作“木瀆”。瀆,有溝渠之意,又與堵諧音,於是得名。這麼說來,“木瀆”算是權力於美色的極致體現,可是在我對江南的想象和認識裏,似乎產生這樣一個毫無詩意的地名多少有一些不可思議。

我無意於探究和考證它的真實的內涵和意義,我隻驚詫於這小小古鎮的懷抱裏畫卷般的古典園林、琴曲似的千年香溪,以及碑記、題跋、匾額裏蘊藏的數不盡的名人佚事春秋佳話……

嚴家花園的前身是清乾隆年間蘇州大名士、《古詩源》編者沈德潛的寓所。至道光八年,沈氏後人不知是因為家道中落還是別的什麼原因將此院落讓給了木瀆詩人錢端溪。錢氏是一個極有品位的風雅之人,得此園後,於其間疊石疏池,築亭建樓,建有友於書屋、眺農樓、延青閣等勝景,在當時吸引了不少文人雅士前來觀賞題詠,以錢氏之名命名的“端園”一時聲名遠播。大約就是那個時候,此園林已經具有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魅力。光緒二十八年,木瀆首富嚴國馨(台灣政要嚴家淦先生祖父)買下端園,重葺一新。嚴國馨身為腰纏萬貫的商人,卻極少銅臭之氣而非常羨慕有情調、擅吟詠、懂山水之樂的讀書人,尤其是此花園的前麵兩任主人。於是他買得此園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將“端園”更名為“羨園”。一個“羨”字,無聲地道出嚴國馨性情的率真和可愛。可是當地人卻以園主之姓將它稱為“嚴家花園”。嚴家花園經過三代主人努力,前後曆時一百七十多年,滄桑歲月和人文底蘊給了它濃厚的文化氣息和典型的名園風範。

導遊引我們一處一處遊覽,目之所至,處處皆為勝景。無論是樓閣亭軒廊榭等建築,還是春紅夏綠秋黃之花木,無一不顯露造園者的匠心獨運和審美情趣。可是導遊的腳步太快,再加上南方口音的普通話,使得遊覽有點匆忙和吃力,很多景致一帶而過。印象頗深的是偏居一隅的獨立庭院“友於書屋”,“友於”引自《論語》“友於兄弟”,指兄弟友愛。友於書屋是嚴家藏書的地方,嚴家淦先生幼年曾在此專心攻讀,據說他四歲吟誦唐詩,六歲熟讀《易經》。駐足友於書屋,賞院中湖石花木之景,聞室內經典古籍之香,實在是羨慕從前文人墨客的風雅。導遊從建築學的角度給我們介紹友於書屋的清幽曲奧,具有幽人般的情致,介紹眺農樓、延青閣等地處高曠,空間暢豁,具有曠士般的襟懷。如是,在賞景聽景中一邊長了見聞,於眼前美景更多了份對其內涵的了解和體味。再說到園林建築的藝術手法和風格,忽然想起上初中時學過的葉聖陶的《蘇州園林》,文章用優美的文字說明了蘇州園林的總體特征:無論你站在那個地方,眼前總是一幅完整的圖畫。當時在課堂上,我隻能透過文字去想象先生所說的園林之美,而現在我站在這裏,真真切切地感受了“人在畫中遊”的情境,身心皆醉,不勝美哉!

蘇州我是第一次來,對蘇州園林更是心儀已久,今天能親臨嚴家花園,實在欣喜地很。緊緊跟隨導遊,步移景易,一氣轉完春夏秋冬四個景區,再回頭思量一番,仿佛剛剛走過的歲月輪回。從尚賢堂右邊門穿越一條幽長的備弄,即進入以古廣玉蘭為中心的春景區。滿院子已過花期的廣玉蘭樹,在這初夏的清晨一片鬱鬱蔥蔥,微風輕拂,枝枝葉葉一陣嘁嘁喳喳,似乎還在回味花開時節的繁複與熱鬧。而這裏正是緊鄰友於書屋的所在,書屋那白、灰兩色的建築色彩掩映在綠樹成蔭的自然景色之中,給人以非常安靜閑適的感覺。春來正是讀書天,就是春已歸去的此時,依然感受得到書屋近旁環境的幽邃靜謐,更不消說當日的花香書語,蘭芬文思。至此,我又一次領略了建園者的文化修養和文化品位。

出友於書屋,穿過一帶綿延的假山洞穴,就到了夏景區。眼前碧水清天,荷池盈綠,滿院花木紅瘦綠肥,澹碧軒、織翠軒和延青閣幾處建築掩映於綠樹叢中,連名字都綠了個透。想象酷暑時節至園中小憩,定然無比愜意,而此時還略嫌有點涼絲絲的感覺。抬頭一幅楹聯“勝地四時濃蔭裏,洞天一派碧鮮中”為此景作了點題。

秋景區由兩部分組成,一處是桂花遍地的木樨香堂,也就是桂花香堂;一處是假山之顛的宜人亭。兩處景致合在一起取“登高折桂”之意。眼下不到桂花飄香的時候,香堂周圍除了綠樹和應時花草,引人注目的是眺農樓前的臨水建築,湖石假山起伏綿延,潺潺流水從假山縫隙中淙淙而下,清新疏朗,仿佛秋意將蒞,乘興登高,駐足宜人亭放眼遠望,隻見靈岩山滿目蒼翠,如智者沉思默默不語。

建築密度較高的冬景區,一色的“粉牆黛瓦”,導遊告訴我們這隻是為了觀賞雪景的特別設計。南方的冬天本來就極少下雪,要是全落到地上很快會化掉,那麼就讓雪花停在屋頂上,薄薄一層雪襯在黛色的屋頂上,黑白相間,自有別樣的韻致。嗬嗬,寫到這裏,我不由地要樂嗬一下,為了這單純可愛的童心般的匠心。院落中間有一方小水池,上跨石梁,作之字形,環池湖石錯落有致,修木灌叢深淺相映,環境絕幽。無數梅花種植在疏影齋前,未見花開卻已深味“暗香疏影”的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