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9章 感受西歐(2 / 3)

獨特的教育方法

——旅歐感受之四

紐倫堡,是德國拜恩州繼慕尼黑之後的第二大城市,也是世界級的名城。這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在這裏對納粹戰犯舉行的“紐倫堡審判”,寫入了各國的曆史課本。1933年,第一屆納粹黨大會在此召開,至今到處可見納粹遺跡,這正是審判在紐倫堡舉行的原因。二戰中,這座城市90%遭盟軍飛機轟炸破壞,後來人們按照其原形加以修複,重建紅磚房舍、石板街道、城堡、教堂等等,使中世紀的浪漫風光再次呈現在世人眼前。這是紐倫堡出名之所在。還有一個出名的,那就是紐倫堡大學獨特的教育方式。

有人告訴我們到德國遊覽必到紐倫堡,到紐倫堡必參觀紐倫堡大學。在好奇心驅使下,免去了到馬克思、黑格爾曾走過的哲學之路行程,專程來到紐倫堡大學參觀,但見校區內外既無院牆也無柵欄,是完全敞開的,一棟有百年曆史的五層教學樓.顯得十分古老陳舊,就是這所不起眼的學校,先後產生了五個諾貝爾獎獲得者,使之名震西歐,其教學方法沒有深入研究,但有二件教育事例使我感興趣:

其一是大學生初吻室,在校區與街道毗鄰處,有一商店式建築,專賣各種巧克力。據說在100多年前,學校為破除男女界限,校方與店主協議在學生進入大學第一天,由校方指定男女生進到初吻室,由主持人拿出一顆中間有小竹簽作把,2公分見方的巧克力,叫男女生同時張口將糖各咬一半吃掉,(各有一公分多厚的嘴唇,不作接吻式接觸,怎能各咬一半呢。)從此標誌你進入成人行列。

其二是大學生監獄。可能是受紐倫堡市內的凱撒古堡監獄啟示。該監獄寬大的鐵窗外,是種有各種奇花異木的公園,鐵窗內是陰暗潮濕的囚室,自由和不自由隻一步之遙,讓你體會。紐倫堡大學監獄前臨學校操場,後臨喧鬧大街,囚室內陳設與真監獄無二,凡違犯學校規定的學生,都得去蹲監獄,少則15天,多則三個月,過完全囚犯生活。蹲過監獄的學生,不記入檔案,不影響今後進步,未蹲過監獄的學生,畢業時,因差這一課,還得扣分呢。據了解,該校學生踏入社會後犯罪率極低,實應歸功於這種獨特的教育方法。

記敘以上兩件事例,本人並非希望我們的大學教育也效仿,旨在打開我們的教學思路,在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上,有更多更好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出現。

靠名人名著吹起來的聖母院——旅歐感受之五

法國巴黎聖母院能名躁全球,得益於維克多·雨果這部《巴黎聖母院》名著,史料載:該著作出版於1831年,出版後不久就被許多人所傳閱,引起轟動,這也成了久已荒廢的巴黎聖母院修複工程的實際契機。修複後的大教堂,無論從哪個角度上看都美麗無比,特別是站在塞拉河的橋上斜眺,其威嚴與優雅並存,總是看不夠。有位作家這樣寫到“你像岩石、像高山、像雄踞的獅子”。他用第二人稱“你”親切地描述了大教堂的情況。1831年前的教堂可不是這樣,他遭受過許多災難,猶為嚴重的是18世紀在反基督教的自由思想時期,它受到過“理性時代”人們的攻擊,內部建築、彩色玻璃、雕刻等被破壞嚴重。以後到法國大革命時期,已經破壞殆盡,其主教甚至被送上了斷頭台。自雨果《巴黎聖母院》引起轟動後,聰明的巴黎人感悟到修複聖母院的重要意義,於是按照雨果書中的描寫進行修繕,先後用了三十餘年。到19世紀中期,即1864年止,整個修複工程才徹底完工。《巴黎聖母院》書中所記敘的物件在聖母院中均能找到。比如小說中虛構的駝背敲鍾人伽西莫多瘋狂敲擊南塔上的大鍾。在小說描寫的時代根本不存在,後來才鑄造的,這口鍾重15噸,僅鍾舌就重488公斤,除了拍電影時是人敲擊外,實際在平時是電動敲擊。當你不管在何方向看到聖母院大教堂,耳邊就好象有鍾聲在回響。當你站在陰暗的殿堂內或塔樓的台階上,到處漂動著一種駝背敲鍾人伽西莫多隨時會再現的氣氛。世界各國的遊客到此,都會不計價格,爭相掏鈔票,一睹為快便可以理解了。一個名人一部名著競能產生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和經濟效益是預料之中的事。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都有自己的名人名地,怎樣讓它具有吸引力和發揮經濟效益是應當深入研究的。“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名”是靠人去製造的。否則:就是山上有仙人不知,水中有龍人怕去。

人性化的小便器

——旅歐感受之六

漫步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的街道上,經常可以看到立在街道旁的男女性小便器,它是由高1,2米的白色塑料製成(女性用小便器,是用1.2米紅銅或鋼板卷成半園的錐形體),在三麵外孤形80公分左右高處,各開有個排尿孔,男性遊客到此需方便,隻要站在小便器外,掏出東西便可對著排泄,擦身而過的遊客熟視如睹。我初次見到有人站在小便器前掏“東西”方便。既覺新奇,又感到與該國的文明程度不協調。當我把想法與導遊談論,導遊說你感到新奇可以理解,你認為不文明我不苟同,荷蘭人認為,吃喝拉是人之三急。人餓了,隻要能吃的東西都吃,人渴了有水就要喝,人屎尿憋急了就得排。吃,荷蘭是發達國家,沒餓飯的:喝沒問題,街道上都設有雕塑噴泉,況且西歐人都是喝自來水:解決拉的問題,你一看就明白了。經導遊一解釋,原來這是一種上了檔次的文明,是人性化的表現。因此,也想起我曾經親自遇見的一件事,一外地來宜昌的遊客,因要方便,向幾個路人包括我打聽廁所在什麼地方,都說不知道,憋急了的遊客隻好對著街道邊的牆根拉尿,尿未拉完卻遭到一女清潔工的一頓臭罵,使得這位穿著講究的男士好不狼狽。如果我們的街道邊,也設置這樣一類的方便器,用文明的器具來為人們的文明行為製造條件該多好啊。猶如街邊電話亭,定會受到人們的歡迎。

誠實之嘴不誠實

——旅歐感受之七

離開令人神往的凡蒂岡國,沿著台伯河畔七葉樹的林蔭道走約200米,就到了費爾托納.維利裏斯神殿,神殿前就是誠實之嘴(也叫真言之嘴)廣場,誠實之嘴是一塊直徑近2米的淺紅色花崗石雕成的河神象。聖母瑪麗亞·因科斯梅迪位於教堂入口處的左邊山牆內。據說撒謊的人把手伸進誠實之嘴裏就取不出來,而實際上,此前是羅馬城一街道上排水口的蓋子,以後街道變遷,人們就把這塊石蓋安放到教堂一角,真正使誠實之嘴能招來遊人的還是源於一個編出來的故事:

一個不堪醉酒丈夫打罵的年輕婦女離婚後,來到神殿祈禱,走到誠實之嘴石盤前,手伸入河神口中自語道:“再找一個丈夫,不打我,晚上不跑出去喝酒,火好就行了。”當晚就有一個殘疾人到她家求婚,那寡婦一見便說:“你憑什麼條件求婚?”“你說不打你,我沒手,不往外跑我沒腿,你要火好,剛才敲門就是用的那東西。”少婦不答應,殘疾人說:“你已向河神說了,不誠實要遭神的懲罰。”無奈,少婦隻好嫁給他。

杜撰的故事使這塊圓盤石身價百倍,如吸鐵石一樣吸引著人們,新婚夫婦來到此,將手伸入誠實之嘴互問:“你愛我嗎?”商賈出門前,也要到此表達心願,以求平安,各國來的遊客因此慷慨解囊,以表誠實、尋找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