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16時30分
風塵仆仆的我們告別了嘉峪關,乘上了到柳園的火車。
6月18日20時50分
在柳園下火車即登上中巴,車行2小時許,到達向往已久的敦煌市。登記、住宿、宵夜,躺到床上已是次日零時過了。
6月19日6時30分
起床,聯係導遊及車輛,吃罷早飯便奔鳴沙山及月牙泉(兩景距市5公裏)。
何為鳴沙山,導遊講:“經檢驗,每粒沙有多孔猶如風哨。幾年前,敦煌中學組織200餘名學生同時從沙山下滑,頓時沙聲隆隆如雷鳴。”我喘著粗氣爬上山頂,隻見群峰競秀,連綿起伏,在太陽照耀下,黃燦燦的反光刺得眼直流淚。站在沙山看月牙泉,猶如嵌在巨大的黃地毯上的一塊月牙形碧玉,璀燦無比。我問:“這麼多人滑沙,月牙泉不會被填平嗎?”導遊回答:“白天把沙滑下來,晚上風又把沙吹上山,不然,已千萬年了,還有現在”。眼前的情景無需懷疑,真是“一鉤已足明天下”。到此參觀的日本人,歐洲人等絡繹不絕,據說有的還是多次,沒有十分的魅力,人們會有如此情結。
我原以為月牙泉與莫高窟在一起,實際相距25公裏多,下車一看,你會感覺到真乃洞天福地:
敦煌位於中國甘肅省西部、河西走廊的最西端,西麵是與塔克拉瑪幹大沙漠相接的庫穆塔格沙漠,北麵是戈壁,南麵是祁連山脈。
祁連山終年積雪,冰雪融化時,便形成了許多小河。在三危山和鳴沙山之間就有一條這樣的小河。也許是這條河曆經曲折,當地人就把它稱做宕泉;後來傳訛了,就叫成了大泉。宕泉從山中流出,在接近敦煌的地方消失在沙漠中。宕泉下遊把地勢分成了兩部分,東麵是三危山,山石堅硬,道路崎嶇;西側是由沙漠形成的鳴沙山,山勢平緩,常有流沙。
公元366年一天,一個叫樂尊的和尚從中原雲遊到了敦煌。他見城東南地勢開闊,便信步來到宕泉河畔的一處高地,麵對三危山參禪入定。當他睜開眼睛時,忽見對麵的三危山上出現了萬道金光,在金光中仿佛有千佛顯現而出。雖說是轉瞬即逝的光景,卻使樂尊感到十分奇異,他想一定是虔誠修行得到的感應,於是決定在這裏住下來修行。他請來工匠,在宕泉西岸的岩壁上開鑿了一個石窟,用於坐禪修行。不久,一個叫法良的和尚也從東方來到這裏,在樂尊的禪窟旁又開鑿了一個石窟。此後,石窟開鑿得越來越多,有的是和尚們坐禪用的禪窟,更多的是世俗的人用來禮拜的洞窟。
到了唐代,石窟已達1000多座,於是這一片石窟被稱為“莫高窟”也叫千佛洞。洞窟前有潺潺流水,粗大的古樹成排成行,近千個洞窟高低錯落地開鑿在崖壁上,雖然隻參觀了十餘個開放的洞窟,窺一斑可見全豹,大的佛像高近40米,小的佛像幾公分,每座塑像精美無比,巧奪天工;每一洞窟四壁及藻井均繪有色彩鮮豔,線條流暢的壁畫,多數飾貼金箔,曆經千年餘,還光彩奪目。可見當時更是金碧輝煌,異彩紛呈。此時我心跳加快,血壓升高,真不愧是藝術寶庫,世界文化的遺產。欲觸摸壁畫和雕塑的手縮回來了,想拍照的相機裝進了包裏,生怕對這些瑰寶帶來一點損壞,這些下意識的行為著實顯露了真誠,也是對中外盜寶者損壞莫高窟罪行的批判。保護這些藝術瑰寶,是我們人類的義務和責任。做不了什麼實際的大事,但人人都應有一個自覺的意識和行動,我是這麼想的。
6月19日16時30分
在敦煌市乘臥鋪大巴上312國道(中國最長國道全長5000餘公裏),途經柳園市、哈密市、鄯善市等地,車行12個小時後到達吐魯番市。沿途所見土丘、戈壁間或存在,仍是寸草不長,偶爾出現一片樹林,便有幾間小房才給荒涼之地增添了一點生氣。
“火焰山到了”。我循聲望去,一座似巨蠶的山,橫臥在眼前,山並不很高,風化了的岩石呈褐紅色,除此別無特色,司機介紹說:“此山常年溫度30度左右,夏季太陽照射一下,可達70度”。我的媽呀:這麼高的溫度,怪不得唐僧去西天難過火焰山呢。由於溫度高,當地人充分地利用了這一資源,距山不遠,搭起了吹晾葡萄幹的小房(每房20平方米左右,牆體均用火磚成斜孔狀砌就,便於通風),成片成片的,猶如一座座無人居住的小村鎮,是一道少見的風景線。
駱駝群:多則十幾隻,少則五、六隻,或臥或立,嘴巴不停地嚼著。在他們周圍既沒見人,也沒草地,吃什麼?是野生還是家養?坐在奔馳的汽車上,無法查證。
我早就知吐魯番盆地有四最:海拔最低(艾丁湖低於海平麵154米),溫度最高(年最高溫45度),降雨量最小(年降雨量不足30毫米,而蒸發量卻是降雨量的3倍),水果最甜(哈密瓜、葡萄、杏子甜度超過其它地方同類瓜果2倍以上),千裏迢迢到此,要真正體驗和感受一下了。
6月20日9時30分
在吐魯番市花園大酒店一住下,便急切地租車奔景點:
l、交河故城:顧名思義,是兩條河流交彙處的古城遺址,有的是依山傍崖鑿洞,有的是夯土壘牆,隨著歲月的流失,隻剩下了一片殘壁斷垣,甚是恐怖愴涼,在聽導遊介紹,拍照留影時,我在思考:此地當時的繁榮是可想而知的。從新疆旅遊地圖上查知類似交河故城的遺址,在全疆有18座,多在環繞塔克拉瑪幹大沙漠一周的絲綢之路上。是自然的原因,還是人為破壞,使這些人群集聚之地變成了草木不生的遺址,這不是我所研究的問題。但自然環境的每況愈下,倒是感到擔憂。
2、坎兒井:《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新疆一帶的灌溉工程,從山坡上直到田地裏挖成一連串的井,再把井底挖通,連成暗溝,把山上溶化的雪水和地下水引來灌溉田地”。有雪水,為何挖暗溝?因為戈壁沙漠,滲水快,蒸發快無法留住水;暗溝不坍塌?地下數米深是粘土和礫石,結構緊密。到了坎兒井,親眼所見,一切釋然。在一個地方打幾眼井,挖幾道暗溝不足奇,但在吐魯番,就有700多條,總長度過5000公裏,這就奇了,稱為中國地下長城名符其實。
3、葡萄溝:新疆的葡萄享譽於世,新疆姑娘辮子多,也是婦孺皆知。在葡萄溝我真實地感受到了。站在一眼望不到盡頭的葡萄架下,遮天蔽日的葡萄葉中,垂著串串清翠欲滴的葡萄,晶瑩剔透惹人眼饞。我問導遊吾日葉提:“象這樣的葡萄溝在吐魯番有多少?”她答:“多著呢,我們這裏看的是小葡萄溝,大的連綿十幾公裏。到新疆不看葡萄溝等於白來”。在葡萄架下品嚐著疆味午餐,欣賞著民族歌舞,甚是愜意。應邀上台同樂。美麗的維吾爾族姑娘拉著我的手,一會扭腰移頸,一會舉手旋轉,搞得我暈乎乎的。那隨身體旋轉的數條小辮子忽而刷在我脖子上,忽而刷在我臉上,癢酥酥的,我醉了。
6月21日7時50分
登車出發,行進兩小時許,司機艾亞伊指著前麵一座小城說:"達阪到了”,翹首凝望,達阪城與其它城鎮比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是因為一曲《達阪城的姑娘》的情歌,唱遍了大江南北,應該說是城因歌出名。
我問司機:“達阪城小夥娶媳婦,駕著馬車來就可以了,為什麼還要她帶著妹妹來”?艾亞伊說:“這是王洛賓翻譯錯誤,當地人現在還唱這支歌,也沒有‘帶著妹妹來’的詞”。
我又問:“你們維吾爾人聽了不反感嗎”?
艾亞伊答:“能接受,這麼唱,情調還濃一些,也無大礙”。是的,世上有些事,將錯就錯還能收到奇效。
透過車窗望見達阪城北麵山梁上,一大片銀灰色的“樹林”,引起我的好奇。
“那是什麼樹”,我不禁又問司機。
司機艾亞伊介紹:“這是世界上第三大風力發電基地,每根杆高50米,葉片長12米,每杆每小時可發電數十瓦,共1200餘杆吧。”
適者生存,有水的地方建水電站,有煤的地方建火電站,有風的地方建風力電站,為了生存,人總是會想辦法的。進疆途中,偶爾見到戈壁灘中有居民點或城鎮,我不時自語,怎麼不搬出去住,就是為他們的生存感到擔憂。物競天擇,生活在崇山峻嶺中的山民,要他們移居到平原,幾個是積極的?“金窩窩、銀窩窩,不如自己窮窩窩”,不僅是生活習慣問題,更主要地還蘊含著深遠的文化理念。據說,在新疆,有建設兵團的地方就穩定,國界無爭議,反之亦然,自己的家園,你不要別人要。民族特色與地理特點是密切依存的,沒有這個認識,民族語言也可以不要了,民族服裝也可以不要了,民族習慣也可以不要了,最終將是民族尊嚴、國家統一都可以不要了。想到此,不免為我先前的自私和認識的淺薄感到好笑。
6月21日10時15分
車進烏魯木奇市長途汽車站,就被該市天山區人大辦公室副主任阿伊古麗女士及司機塔伊爾、艾克拜接進了在此迎候多時的小車。
天山區人大會議室,桌上擺滿了時令瓜果,賓主就坐,互相介紹情況談工作,交流人大建設、社區建設經驗(由田尚玉同誌整理)。時近下午2時,區辦公室餘主任才說:“我們這裏與內地時差3個小時,上午10時上班至下午2時下班,下午5時上班至8時下班,你們餓了,請去吃中飯。“這是手抓飯、帕爾木丁,這是烤羊肉串、烤包子、烤羊脊、新疆熏馬腸、熏馬肉,這是油塔子、奶皮、奶豆腐……”。熱情好客的區人大常務楊副主任向我們一一介紹著滿桌的佳肴。在區人大法工委何主任用其蒙古族語唱的祝酒歌聲中、賓主頻頻舉杯,區辦公室副主任阿伊古麗用維吾爾文寫下了:祝天山區人大與西陵區人大情深意長。
晚上十點多鍾了,太陽還沒落,大街上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大巴紮(維語,即集貿市場)商品琳琅滿目,小店鋪井然有序,討價還價、熱鬧非凡。市容整潔,社會安寧,一派和諧繁榮的景象。
我站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進疆紀念碑”前,深情地鞠了一躬。
6月22日8時10分
車隨心飛,100公裏路眨眼便到天山腳下。
天池,傳說是王母娘娘洗澡的地方,確實美極了,真是山在水下,水在天上,清澈的池水,倒映著遠處的雪山,近處的青鬆翠柏,清晰度超過500萬相素的照片,能見度極高的湛藍色天空,與天池水色相呼應,白雲片片,好似天山山脈上的座座雪峰,水天一色,使人心曠神怡。也有內地遊客說:“好失望,天池與我們內地中等水庫差不多,不足為奇”。我接茬:“恐怕差得太多吧,天池是海撥2800米的高原湖泊,水是天山雪水積聚,能不稀奇”?穿針引線人人都會,有啥稀奇的,但百歲老人能穿針引線就是稀奇。能不承認嗎?吐魯番盆地的艾丁湖低於海平麵154米,是中國陸地第一、世界第二低處;塔裏木盆地是中國最大內陸盆地(56萬平方公裏);塔裏木河是中國最長內陸河(全長2179公裏);塔克拉瑪幹大沙漠是中國最大的沙漠(33.76萬平方公裏);博斯騰湖是中國最大內陸淡水湖(980平方公裏):湖泊、河流、沙漠見到不少,能夠上“最”字的隻有在新疆才能見到。就是這些自然奇觀吸引了全世界的遊客,願意不辭途遠和辛苦,來一睹天山、天池的芳容。我雙手合十,麵對湖麵,默念三遍阿彌陀佛後,彎下腰,捧起聖潔的湖水洗了個臉,明目清神,以增加洞察世界,分析事物的能力。
6月23日19時40分
在3000多米高空的飛機上,鳥瞰美麗的新疆大地,心情爽極了。還要三個小時才能到武漢。我翻開《新疆是個好地方》的書刊:新疆、深居歐亞大陸腹地,位列亞洲大陸中心,有著“三山夾兩盆”的地理格局(南有昆侖山、北有阿爾泰山、天山橫亙中部,三大山之間有塔裏木、準噶爾兩大盆地),容納著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大山脈,大冰川、大水係、大盆地、大沙漠、大綠洲、大草原……因而形成了新疆的千姿百態,風光旖旎,風情萬種的自然景觀。這裏既有高插藍天、雲蒸霧繞的冰峰雪嶺,又有遮天蔽日,鬆濤陣陣的原始森林和牧草茵茵,繁花似錦的遼闊草原,既有蜿蜒千裏,縱橫奔騰的名川大河,又有碧波萬頃、鷗鳥翔集的高山湖泊;既有浩瀚無垠,神秘莫測的沙漠戈壁,又有阡陌相連,瓜果飄香片片綠洲;既有野生動植物“自由王國”的天然樂園,又有億萬年遺存的光怪陸離的地質奇觀。因此,國內外人士稱道新疆大地“顯現出舉世無雙的恢宏博大,偉麗雄奇、蒼勁豪放,絢爛多姿的風采”。僅這如詩如畫的描述,就使人向往了。
人說“到新疆比出國還遠,還不容易”,確實不假,地處中華腹地的宜昌到日本的直線距離是1500餘公裏,到泰國的直線距離是1600餘公裏,而到新疆的直線距離是2900餘公裏(若坐火車是4000餘公裏)。數千公裏的路程,時差大,生活無規律,我們的體重減輕了,臉曬黑了,沒有誰說悔不該來。
這一夜,我心滿意足地睡了一個好覺,還夢見自己行進在古絲綢之路上。在唐華清宮參觀於秦始皇陵拜渴皇帝陵黃河壺口瀑布嘉峪關前留影攝於月牙泉於敦煌莫高窟於新疆天山天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