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5章 西部行感言(2 / 3)

6月15日6時10分

離開壺口吃早飯登車,經十裏鋪、陽灣、達南泥灣。“今日的南泥灣,陝北的好江南。”確實不假。在缺水的陝北高原的南泥灣居然有100多畝蔥綠的水稻田,向東、向南、向北的山溝裏有茁壯成長的玉米苗,山上是茂密的植被。置身此地,你能相信在六十年前,這裏“到處是荒山,沒呀人煙”嗎?來,照幾張照片,帶回這裏美景,帶回三五九旅精神,讓自力更生、豐衣足食精神發揚光大。

6月15日10時20分

車到延安市,便爭相下車,以寶塔山為背景,找角度、搶鏡頭,革命聖地,難逢機遇,怎能錯過。對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住過的棗園、楊家嶺,在小學時就知曉,身臨其境,不得不使你感慨萬千,偉人們住過的窯洞,儉樸得不如老百姓的家,一張桌子一張床,就是重要擺設。就是在這麼艱苦環境下,他們指揮著千軍萬馬,領導中國革命,寫出了不朽華章。怪乎,香港豪商陳嘉庚先生到重慶,蔣介石用800銀元一桌宴請,他吃後不以為然。到延安後,毛澤東用自己種的蔬菜招待他,開支不足2元,他飯畢說:“中國的希望在你們”。古訓“成由勤儉敗因奢”是有道理的。楊家嶺窯洞外石桌石凳上,毛主席與埃德加?斯諾侃侃而談,在敵我力量懸殊、武器裝備落後、經濟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他敢斷言:“一切帝國主義和反動派都是紙老虎”。這種不畏強權、敢鬥好勝的性格特點左右了他一生。以他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彰顯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毛澤東是偉人。是中國乃至世界曆史上為數不多的偉人之一。

參觀感悟:當時黨中央既注重硬件建設,亦注重軟件建設。中央大禮堂、中共中央辦公廳大樓,均用整齊的石塊砌成,其設計樣式與建築質量,在今天也不落後,是中國革命的中心,形象是要的。體恤將士,嚴於律己,是在艱苦的戰爭年代做思想工作的最好辦法。高幹招待所,是供從前線征戰歸來的英雄或前來開會的將領歇息的,他們住進去後,會感到欣慰。毛澤東女兒李訥與保姆隻能住在他住的窯洞院外,不允許同吃同住,搞特殊。黨中央在延安領導中國革命十二年,政治經濟形勢有了極大好轉,快到革命勝利了,但他們勤奮依舊,樸素依舊。難怪薄一波同誌在初次見到朱德總司令時深情而又敬佩地說:“時違未見將軍麵,樸素猶如農民翁。”話語簡單道理深,人民領袖人民愛,人民領袖愛人民。延安精神,彪炳幹秋,勿庸置疑。

參觀延安,也有憾事:

其一,滾滾延河水,為何成了涓涓細流;

其二,林彪舊居為何出租,不作曆史文物保護;

其三,導遊指著剛竣工的延安幹部學校說:“這是延安最豪華建築,不知培養出什麼樣的人。”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的文章值得一讀。

6月15日13時20分

在延安吃午飯,乘車原途返回,住西安市人大招待所,我們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幾乎走遍了陝西全境,重要景點已作記載,整體印象如何,有《關中百怪》讓你在品讀中感受。

目錄

舊衣罩在新衣外

家家廂房半邊蓋

熱炕睡著好幾代

穿厚棉褲敞胸懷

扯麵寬得像褲帶

生個女孩不算孩

羊肉泡饢大碗賣

老人都把皮影愛

大襠褲子沒褲帶

說話吵架分不開

村裏姑娘不對外

棉褲棉襖光裏外

天黑上床鼾聲來

提親先探家好壞

家裏無人門大開

鍋盔大得像鍋蓋

老漢都剃光腦袋

老碗小盆分不開

板凳不坐蹲起來

家家吃飯蹲門外

老少無聊把杠抬

旱煙鍋子脖項塞

有了辣子不吃菜

四季一身黑穿散

鬧起洞房胡亂來

莊基爭著往高蓋

男人唱戲吼起來

兄弟分家二老拆

女人唱戲裝病態

姑娘出嫁高價賣

家家濃煙散不開

下雨下雪逶禮拜

不用手紙用土塊

女兒出嫁娘悲哀

牲口不用自己來

鄰居記仇傳後代

家家茅廁無遮蓋

雞魚不吃樹下埋

悶頭愣娃站成排

短衣套在長衣外

姨姑嬸媽分不開

八十老人笑著埋

反穿皮祆毛朝外

罵兒自己作捎代

粗人說話囊得太

甩手掌櫃好自在

不分場合喂小孩

信教隻有老太太

談論誰時誰戟來

人人渴望變富態

做事心頭沉得太

婆媳吵架罵八代

固守本土不出外

自行車上全家帶

粗話髒話隨口帶

下雨爭相跑屋外

人駕車轅牛在外

生氣東西胡亂甩

每適看戲擠破台

男女帕帕頭上戴

牆頭樹杈當看台

同在異鄉不往來

走親禮饃大筐抬

廚房案下養豬仔

飪飪能把牙崩壞

香煙不抽耳根塞

窗紙糊在窗戶外

每遇喪事搭戲台

鑼鼓能把房震壞

婆娘抱娃夾在懷

睡覺磚把枕頭代

飯鍋能裝一麻袋

吃飯涎水倒回來

人名都被動物代

老愛參觀老不改

有病不看抗過來

有錢先把房子蓋

逢喜抹成黑臉怪

院牆城牆分不開

青年帽子歪著戴

哭喪說唱分不開

衣服上下沒口袋

生愣噌倔性格怪

翻臉不識好和歹

小吃小攤順路擺

新娘死活接不來

高人都把姓名埋

文物當著瓦塊甩

家院城鎮四方塊

種地好像修花台

不吃麵條脾氣怪

裹肚老少四季戴

一頂草帽四季散

小孩拉屎叫狗來

皮襖不穿披起來

未死先把棺材買

房梁上麵架幹柴

皇上按著兩行埋

帝王陵前追老外

餃子裏麵包鹽塊

夏天全家睡屋外

自家性命不珍愛

親家見麵死活拽

腳上窩窩像棺材

飯桌女人莫上來

靈前孝子麻將擺

手背身後走路快

井裏挖洞儲蔬菜

婆娘上樹比猴快

砸爛炸彈當銅賣

飯後碗碟舔起來

大碗喝酒不耍賴

婆娘禦敵解褲帶

每有屎尿憋回來

6月16日9時10分

乘北京至烏魯木齊特快列車。因買的站票,上車人多無法補坐票,動動心思,與一幫山東赴蘭州的青年人以講故事、畫畫建立感情,他們不僅主動讓座,還與我們打撲克牌,給零食吃。不然要站近十個小時才能到蘭州市,會把幾個老頭子累壞的。實踐使我感悟到:在一定場合和範圍內有一技之長可別含而不露,否則無益於工作和生活。

6月16日16時30分

在蘭州火車站下車,即被等候在此的城關區人大辦公室楊學珍、王玉川同誌帶車接到蘭州賓館(省委招待所),晚餐由城關區人大宴請,豐盛的菜肴,熱情的接待,使我們感慨不已,“天下人大是一家”。

6月17日9時

我與田尚玉同誌驅車50公裏,到五O四核工業廠看望親友,該廠多為轉業複原軍人,遠離家鄉,生活艱苦,收入低微,我們不應忘記他們為國家做出的貢獻。

6月17日14時30分

城關區人大辦公室李文魁主任帶車、陪同我們遊覽:

黃河濱河公園:黃河從蘭州市區內穿過,在市區內的黃河兩岸,建起長50餘公裏,寬20餘米的河濱公園。綠樹成蔭,亭閣相映,是市民休閑的好去處。這麼長的濱河公園,全國少見。

黃河第一鐵橋:建於清朝晚期,是當時滿清政府花數百萬兩白銀從法國購進鋼構件及水泥,用船、汽車運至西安,再用毛驢馱運至蘭州市,可見架此橋之艱辛。它是黃河上第一座鐵橋,也是溝通南北的重要通道,極具戰略價值,蘭州解放時,國共兩黨軍隊為爭奪此橋的控製權,進行了激烈戰鬥,雙方死亡四萬餘人,最終橋被解放軍奪取。此橋現禁止通車,列為文物保護。

參觀濱河公園雕塑:蘭州市雕塑量多,品位高,如著名的《黃河母親》雕塑,以簡潔概括的構思,流暢柔美的線條,塑造出了母親河的品格和胸懷,不在此留影將遺憾終身。

參觀黃河水車:蘭州的黃河水車與中原水車構造無異,但十分龐大,車輪直徑在十米以上,車軸是用直徑近一米粗的整根樹幹做成。靠黃河水的衝力,使水輪轉動,將黃河水提到十米高處排出,可灌溉,可用作磨粉加工等,是名符其實的永動機械。

參觀黃河羊皮筏:何為羊皮筏?是將整隻羊在不損羊皮情況下,掏空皮內肉骨,褪掉羊毛、將羊頸、四肢、肛門紮緊,吹氣脹鼓;在橫豎編紮的細木棍下,綁上十個左右(視筏大小定)吹氣羊皮即成。可載數百公斤渡河、運輸。親眼所見,不得不佩服黃河兒女的勤勞智慧。

登皋南山觀蘭州市全貌:居高臨下,一覽無餘。市內街道縱橫,樓房林立,好一個大都市的氣派。但環顧市區周圍,禿山高聳,沙霧彌漫,不免使人感到愁悵。此處黃河水大清澈,就是難於送上山,城關區人大李主任說,“市區周圍低山上栽的樹,都得從黃河抽水上去澆灌,否則山上就看不到綠色了。”有人戲言:“男女同胞在山上方便,一定要對準樹,莫把水浪費了”。

品民俗小吃:從皋南山下來,過黃河新橋,上行12公裏,到阿西婭清真餐館進晚餐:六個清真羊羔頭擺上桌,如何動作,不敢貿然,隻得看東道主示範,拆骨剔肉,將羊眼送貴客後眾人才動勺筷。一會烤羊肉串、烤羊裏脊、爆炒羊紮、清燉羊筋、手抓飯擺了滿滿一桌,盛情難卻,好奇心強的我來者不拒,樣樣吃一點,三寶茶、羊全套脹得肚兒圓。這一夜,渾身臊熱發癢,難於入眠。第二天,有同感的諸君向我“訴苦”:“美味佳肴,卻之不恭,消受不了”。

6月17日18時30分

在蘭州市火車站乘車赴嘉峪關景點。

車上所見:火車過武威市不久,便進入戈壁灘,凸起而又筆直的火車道更開闊了視野,但見戈壁灘全是由卵石和流沙組成的大河灘,茫茫一片,無邊無際,幾乎是寸草不長。在火車道南邊很遠的地方,才有逶迤的祁連山及山頂上的皚皚白雪,給空曠和荒涼的大漠增添點靈動。火車行使了9個多小時還未走出戈壁灘,難怪叫河西大走廊呢。這樣的大河灘世界獨有。旅途雖累,都說值得,不然怎麼會領略和感受大漠風光呢?

6月18日8時40分

到嘉峪關市火車站,吃罷早飯,步行6公裏,到達嘉峪雄關,身臨其境,開始有一種觀景不如聽景的感覺,雄關雄在何處?與北京長城居庸關,長城東頭的老龍頭比,似乎雄不起來,那些關不是建在山脊豁口就是建在峻嶺斷崖處。而且關樓城牆都是燒製的大塊青磚砌成的。而這隻是戈壁灘上的土堡壘,除了城樓用磚外,城牆均是幹打壘。當我站在城樓上環顧四周後,敬佩又油然而生,我驚歎,茫茫戈壁寸草不長,風沙漫天,連生存都困難,還要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建築一座規模雄偉的城池,其艱辛是難於想象的。事實告訴人們,曆朝統治者,為了江山穩固,社稷安寧,是會絞盡腦汁,高招迭出的。我更驚歎,長城在此收尾是最佳選擇,從軍事地形學講,正確選用天然屏障進行防衛,省力省物。嘉峪關出南門,便是戈壁灘,連綿百裏與祁連山相接,天人合一,妙不可言。“萬裏長城永不倒,千裏黃河水滔滔”。唱出了中華民族的秉性,抒發了炎黃子孫的自豪,揭示了五千年華夏宏顏。“不到長城非好漢”,我們到了長城的盡頭了,不是英雄亦英雄,感到十分幸運與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