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12日至24日,經區委批準,鄒旭昌、朱新泉、肖紅軍、田尚玉、黃永泉、覃家宜等6名同誌赴陝西、甘肅省、新疆自治區考察學習,曆時13天。此次考察學習,時間雖短,安排科學,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加強了交流,受益匪淺。
為留住這一美好記憶,特將此行日記整理,以誌備忘。
6月12日5時50分
宜昌的氣溫,猶如我們急於出行的心情一樣火熱。上了火車,我注意為今後的長途旅行養精蓄銳了。
列車運行15小時途經襄樊市、洛陽市、陝西省白河、洵陽、鎮山、華山縣後,到達了旅途的第一站。古城西安門洞大開,環形的古城牆熱情地擁抱了我們。
6月13日9時40分
在西安市地方導遊帶領下,直奔第一個景點華清池。
唐代詩人白居易《長恨歌》載:“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本就美得如花似玉的楊貴妃,被華清溫泉一洗更是嫵媚動人,使得重色的唐玄宗李隆基情難自己。“芙蓉帳裏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愛美人勝過愛江山的李隆基最終落得個“六軍不發無奈何”的結局也是自然的。今日目睹一千多年前皇帝和貴妃娘娘洗澡的地方,原來就是這樣的,唐代工匠巧妙地利用驪山腳下溫泉修建浴池建起浴房,浴池分等級,有大有小均用雕刻精美的岫玉(當地特產)砌就。發掘出來的遺跡雖沒有了昔日的光澤,有的裂痕縱橫,有的斑剝缺角,但用料質地及設計講究,告訴人們,這裏不是普通民房的天井或糞池。這是有曆史根據和科學依據的。《長恨歌》載:“驪宮高處如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緩歌慢舞入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字裏行間,透出了驪山腳下驪宮的華貴。可惜的是這一仙境般的建築被楚霸王項羽一把火燒得精光。唐人在驪宮牆基上建起的仿古建築,成片成點,樓台亭閣鱗次櫛比,雖比不上古驪宮(有發掘的石刻可比)的精美,也足以說明統治者的奢華了。
6月13日11時30分
我站在西安事變舊址(緊靠華清池右邊)前想,蔣介石選此居住,是想要接仙氣沾福份,但他忘了堪輿學的基本常識,唐玄宗李隆基可是在此失去美人又丟江山的,前車之鑒,胡為來哉,能不火背。也有人說,蔣介石不該在慈禧太後洗澡的溫泉池中沐浴,犯了男女同盆,招禍上身的大忌。我則認為,任何人,不順應曆史潮流,都沒好結果。我邊點數著五問廳前牆壁上的片片彈洞,邊尋思:偉人、大人物,也都是凡人,堂堂一國大總統的蔣介石,在事變槍聲驟響時,也會六神無主亂方寸,也會像條喪家犬,首尾不能相顧,隻穿睡衣,翻窗穿林,連滾帶爬20幾分鍾山路,躲進一塊虎斑石崖下(後人在此建一亭,取名:捉蔣亭,俗稱王八洞;因政治鬥爭需要,現更名:兵諫亭),苟且偷生,直到被搜山士兵揪出,成了曆史笑話。不是中國共產黨人深明大義,從中斡旋,蔣介石可能早已壽終了。曆史總有一些驚人的重合,現在,我們仍然希望在台灣的國民黨執政者,也能為了國家的統一,為了民族利益深明大義。
6月13日12時30分
乘車行5公裏到秦兵馬俑博物館,把視野從一個曆史的畫麵移到了另一個曆史的畫麵:參觀秦兵馬俑。在參觀一、二、三號俑坑過程中,每一個參觀者,或是嘖嘖稱奇,或是驚訝地聽講解,無不為我們先人的智慧感到自豪。我曾到過國內外不少景點,都有介紹自己景點的書籍和畫冊,但都比不上介紹秦兵馬俑的書籍和畫冊的版本多,其仿俑製品大大小小充塞每一店鋪。可見景點的內容之豐富,場麵之宏大,任何人想用簡練有限的文字來敘述這一博大精深的人間奇跡是不可能的。難怪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來參觀後“0K”不斷,翹起大拇指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呢,走出兵馬俑博物館,好長時間,好象還置身在金戈鐵馬的嘶殺中,久久回不過神來。
參觀秦始皇陵和地宮。二處景點,一個是秦始皇陵地麵景觀,是曆史的原貌;一個是秦始皇陵地下景觀,根據鑽探,探測情況臆造的。地麵上的坐10元一人電瓶車,繞墓一周,半個多小時一切盡收眼底,墓再大,也隻是一堆長滿灌木叢的土丘而已,“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土丘下真是地宮展示的景觀?誰也不敢肯定,隻當是看虛擬電視吧。
有一情況引起我注意:講解員說,前年有一個日本訪華團到秦始皇陵參觀後,提出要出一筆數額巨大的資金來維修祖先的墓——秦始皇陵(相傳秦始皇為尋長生不老藥,遣童男童女各500名渡海覓藥,去者恐找不到藥回來遭斬,便留日本列島,繁衍至今),被中國政府拒絕,意在炎黃沒有你們這些不孝子孫,你們欠下中國人累累血債,是同宗兄弟幹的嗎?無奈,日本訪華團成員捐錢,在秦始皇陵一側給每人立一高20公分寬30公分黑色大理石斜麵體(無資格叫碑),以示接收懺悔。若秦始皇帝地下有知亦應悔,是自己的愚昧,將親骨肉趕出家門,造成了兄弟結仇。現在應以包容寬厚的胸懷歡迎他們來悔過,同意他們回來數典認祖,或許會有利於世界安定,有利於構建和諧大中國。
6月13日17時50分
到西安市中心參觀鍾樓(明代建築)。鍾樓位於西安老城牆中心點,其古典精巧的建築風格與厚實偉峨的明城牆相得益彰,長安不愧為17個朝代的古都城。陝西人說,上天是平等的,地上給我們的是貧瘠的黃土高坡,地下卻給了我們無盡的寶藏,已探明的古墓葬及新景點就有十餘萬處,陝西全省有執業證的導遊12萬餘名,還有與之匹配的運輸、餐飲、休閑、影視等服務行業呢?無法用數據來說明,加之國內外遊客的到來,帶來了信息,傳播了知識,使陝西人更新了觀點,提高了素質,其潛在價值更是無可估量。
在“天下第一碗”羊肉泡饃大廳裏,牆壁、廊柱上掛滿了中外領導人、知名演員、著名書畫藝術家等光臨就餐的照片,可見具有陝北地方特色小吃的誘惑力。來一碗吧,拿一個死麵做的小麵餅,用手一點一點掐下蠶豆大小的麵粒放入碗中(視食量,可掐一個餅,也可掐三個餅),再叫服務員送廚師下鍋與羊肉湯烹,一會一碗令人垂涎的羊肉泡饃就送到你麵前,大家邊吃邊說:“隻能算開眼界,圖新鮮,談不上好吃。”
6月14日8時30分
乘陝A3706號客車,經涇渭、新興、梅家坪到銅川市耀州區藥王山景點。藥王山景點與其它名勝相比,沒什麼特別之處,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嘛。此地是我國傑出的偉大的醫學家孫思邈之居地,他三拒敕官不仕,從不為名利所惑,不為利祿所動,專致行醫,濟世救人。他長期行醫民間,居隱山林,救死扶傷,為民解憂。他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知識廣博,著作豐富,其代表作《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影響,為中國的醫藥學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人民中具有崇高的威望,受到了廣泛的愛戴,唐太宗賜他“名魁大醫”匾額高懸,宋徽宗封他“妙應真人”誥書依存;清皇帝送二根鑄鐵縷花大旗杆(每根重萬餘斤),屹立數百年至今不倒。弘揚中華傳統文明和民族風格,歌頌中國精神,乃吾輩之責任,若能為新世紀中華民族的崛起,奮發圖強,創造輝煌,盡微薄之力,則餘心慰也。
6月14日12時50分
乘車經耀縣、銅川、宜君至黃陵縣。吃午飯。
洗心革麵拜黃陵。吃罷飯,我在飯店自來水前虔誠地低下頭,掬水洗了個臉,靜了靜心,便急不可待地徒步向中華民族的始祖地進發。黃帝陵何樣,有黃帝陵簡介:
中國大西北的黃土高原上,有一處古老的陵墓——黃帝陵。
黃帝乃中華民族人文始祖。“黃帝崩,葬橋山。”(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橋山在陝西省黃陵縣。黃帝陵為國務院公布的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墓葬第一號,世稱“天下第一陵”。
古文獻載有三皇五帝,黃帝則為五帝之首,姓公孫,名軒轅,號有熊。生於陝西北部黃土高原,即今黃陵縣,亦長於黃陵,葬於黃陵橋山。
公孫軒轅,曆經五十二戰,天下方得以大定,被諸候成尊為天子,成為華夏第一帝——軒轅黃帝。其畢生為開拓人類文明之路,勞瘁心力耳目。我國最早之農業,牧畜業生產與舟車、房屋、服裝、文字、音律、醫學、數術等發明創造,亦始於黃帝時期。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軒轅黃帝起了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其卓著的功績,深受曆代人民所敬仰。被尊為“元祖”、“始祖”、“初祖”、“華祖”。上下五千年之中華文明史,即由黃帝紀元開端。
橋山總麵積5800餘畝,遍植古柏,是全國最大的古柏群,古柏約8.2萬餘株,山環水抱,古柏參天。橋山如巨龍,騰空而起,盤空而遊。龍頭昂起,尾掃東南,龍口大張,龍珠在頷(即黃帝陵)。“龍頭”兩側各有一棵無葉古柏,酷似“龍角”直刺蒼穹,謂之“龍角柏”。橋山覽勝,天下奇觀。
黃帝陵深藏於橋山古柏之中,北有太平山、盤龍崗為背靠,南以沮水河彼岸的印台山、長壽山為屏障,東有龍灣,西有鳳嶺。黃帝陵居北麵南偏東,周圍眾山拱戴,沮水環抱,東西對稱,山山回頭,左衛右護,天衣無縫。橋山兩側山體、崗阜以及沮水、遠山呈對稱之勢,亦稱“土肥水美,景物天成的形勝之地”。
橋山東簏。宋開寶五年(公元九七二年),敕移建於今址。廟內存碑石五十餘通,均係曆代祭文、重修碑記及名人題詞、賦詩。又有古柏二十餘株,最大者乃黃帝手植柏,七人合抱有餘,為“世界群柏之父”。另一古柏斑痕密布,若斷釘在內,縱橫成行,枝杆皆然,實為群柏之奇,格外引人注目。誌載:漢武帝巡朔方還,掛甲於此樹,名曰掛甲柏。
黃陵聖境,馳名中外,橋山覽勝,意境無窮,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輝映。名人遊覽日有,謁陵者則絡繹不絕。
黃帝陵——神奇、神秘、神聖,為億萬炎黃子孫的凝聚焦點,是尋根祭祖的朝拜聖地。祭祀黃帝,淵源甚遠。自春秋至秦漢,從唐宋到明清,祭祀不斷,相沿成俗。每年清明節,國家的各級政府官員、港澳台胞及海外僑胞皆前來祭掃黃帝陵。
遙遠的東方有一條龍。龍的故鄉在黃陵。
世人皆有祖,中華炎黃孫,歲歲祭黃陵,拳拳念祖心,走遍天涯路,不忘中國根,尋根在黃陵。
龍的傳人歸來兮。
在此謁拜過程中,弄清了兩個問題:
一是黃帝與皇帝的區別。黃帝是指軒轅本人,而皇帝是取曆史上三皇五帝之“皇”和“帝”組合為一官名,皇帝並非僅是黃帝。
二是何為炎黃子孫。炎帝與黃帝係兩兄弟,炎帝為兄,率人遷居今湖北隨州平原。黃帝為弟,住黃土高原,我國最早之農業、畜牧業生產與舟車、房屋、服裝、文學、音律、醫學、數術等發明創造,均始於黃帝時期。中華民族的形成於發展,軒轅黃帝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可謂功績卓著。所以黃帝比炎帝名氣更大。
悟出了兩個道理:
一是實事求是,尊重曆史。黃帝陵是一座高不過3米,周長不過20米的土包。就是這座土包彰顯華夏五千年的曆史,有墓前古碑為證。若是遷葬或改變原始狀態,對軒轅墓的存在又可能引起猜疑,破了脈相,海內外炎黃子孫還會來續香火麼?黃帝手植柏樹(高19米、胸圍11米)諺雲:“七樓八柞半,圪裏圪瘩不上算。”樹齡五千餘年,與黃帝陵歲月吻合,若不是與軒轅有關係,此樹恐怕不能活至今日。
二是什麼人什麼時候都不能忘宗祭祖。我購得一本《中國黃帝陵》(祭文.大紀),從此書查得:
公祭祭文:從洪武二年(1369年)始至今朝,共有86篇祭文(更早前的無法收集)。多為賦體,篇篇精煉,字字珠璣。
民祭:始於黃帝駕崩,歲歲香火不斷。
碑記:宋開定五年(972年)有李叻馮《黃帝廟碑彥》至1959年由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黃陵縣人民委員會撰《重修黃帝廟記》共16篇碑記立於黃帝陵碑廊,是曆代統治者保護修繕黃帝陵的佐證。
碑刻:軒轅廟中、曆代皇帝、國家首腦題字(如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等)碑刻保存完好,赫然顯目。驕橫的漢武帝聽大臣講了軒轅黃帝的功績後,甚為感動,即令18萬士兵,每人捧一捧土,放在黃帝陵前,旋即堆起了一座高十餘米的祭祀台,並親自登台祭拜。今天我站在祭祀台,虔誠地向黃帝陵拜了三拜。
海外華人華僑謁陵祭祖更是年年不斷,其中不乏反社會主義者,甚至台獨分子,但有一點他們沒有忘記,根在中國,是炎黃子孫無疑。
6月14日15時10分
乘車經洛川(我黨曆史上洛川會議在此召開),穿越世界上第二大蘋果園(80萬畝,成片成片橫亙數十公裏,且棵棵茂盛,樹樹掛果,在黃土高原不失奇跡)。至富縣向北過宜川到黃河壺口瀑布地,在陝西境內吃晚飯,換乘小車過黃河橋,到山西境內住宿。
6月15日4時30分
起床洗漱,5時10分登車行3公裏。到壺口景點。但見壺口之上黃河寬過400餘米,彙聚到壺口,奔騰的黃河水飛流直下30米,歸入40米寬,30餘米深的石槽內,爭相東去。李白《蜀道難》中“飛湍瀑流爭喧豗,砅崖轉石萬壑雷”的詩句,用在此處很貼切。還是枯水期,就有這麼壯觀的奇景,若是洪水期觀瀑布,就不是“相距十米霧濕衣”了。《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油畫,就是對洪水期壺口瀑布的寫實。那時可能真是驚心動魄,地動山搖。柯受良駕車飛越黃河,也隻能選在枯水季,任何人想在洪水期駕車飛過黃河,隻能是夢想。《黃河大合唱》氣勢磅礴。“黃河在咆哮”震聾發饋,這些作品的作者,真是解讀了母親河的真諦,否則是難於寫出不朽佳作的。別了壺口,我沒帶走你的一滴水一片石,是對你由衷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