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2章 穿越膠林憶艱辛(1 / 1)

從西雙版納乘車到中緬邊境的打洛鎮,要穿過成片成片的橡膠樹林,他們橫成行,豎成伍,直徑均在20公分以上,杆直葉茂,在每棵樹的50公分高處,都割有長短不一的斜向槽,槽的下端,不是掛著接膠瓶罐,就是塑料袋,頗為壯觀,簡直是一道賞心悅目的風景線。

正在我嘖嘖稱奇時,隨車的西雙版納女導遊手拿麥克風對我們講解:“這裏地處西南邊陲,住有以傣族為主的多個少數民族.我是傣族女,姓張,傣語稱女人為‘騷多麗(諧音)’男人為‘貓多利(諧音)’,大家就叫我騷多麗張。”言畢,車內一陣哄笑。有人問:“你是傣族人,為什麼用漢族姓?”……“我爸爸是在這裏安家的知青”騷多麗張回答。“以後知青都回城了,你爸爸為什麼不走呢?”“他被這裏騷多麗迷住了,我就是他們土洋結合的產物。”幽默的回答,又引得大家哈哈不斷。

導遊騷多麗張說:“你們今天能笑,是因為這裏條件改善了,在30年前,到這裏的知識青年哭可比笑多。”從她的介紹得知在激情燃燒的歲月,從上海.天津,南京等城市來了一大批知識青年,年齡小的初中生才16歲,年齡大的高中生也不過20歲。他們被分到各山寨,住窩棚,喝山泉,交通無路,通訊無器,生活非常艱苦單調,白天上山砍荊棘,挖樹窩,開荒栽橡膠樹,晚上走村串戶學習少數民族語言。每個知青手上,臉上不是被荊棘劃出道道血口子,就是腿上被尺把長的旱螞蝗叮得紅腫流血。有一處山溝發瘴癘,還病死過好幾個知青呢。能有今天這麼好的橡膠林,是知青們流血流汗,甚至用生命換來的。騷多麗張還告訴我們,她爸爸就是在種橡膠樹期間,得了風濕性心髒病和關節炎去世的,當時她才五歲。此時我想起了在十幾年前看到的一幅《膠林晨曲》的油畫,畫麵上是一男一女兩位戴照明燈在割膠的知青,早上的陽光穿過層層橡膠樹葉,形成條條五彩斜線,煞是好看。油然生出對這種知青生活的羨慕和對膠林美景的向往,沒想到櫻桃好吃樹難栽。繁榮和偉大的背後,一定是殘酷和艱辛,這是定理。

“老實告訴大家,我是這個月初才結婚,是找的地地道道的傣族貓多利”。騷多麗張潑辣風趣的介紹,使車上沉悶的空氣又活躍了。“現在,請大家參與作個遊戲好不好?”騷多麗張趁興發問,在大家鼓掌通過後,騷多麗張出題:“每位說一句四字成語,從一到十,按順序來。”坐在前排的陳先生脫口而出:“一日千裏。”第二位王女士:“二話不說。”接下“三心二意”、“四平八穩”、“五體投地”、“六神無主”、“七上八下”、“八麵玲瓏”、“九死一生”、“十分滿意。按順序說完後,騷多麗張站起來道:請各位在你說的成語前加上‘我的新婚之夜’念一遍。”還未等騷多麗張說完,大家已笑得前仰後合了。

人生有痛苦,畢竟歡樂多。任何時候麵對任何艱難困苦,隻要你持樂觀的態度,定能戰勝困難,贏得勝利。在說說笑笑中車過膠林,到達了中緬邊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