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二節 外來曲種(2 / 2)

京韻大鼓

“京韻大鼓”亦稱京音大鼓,形成並流行於京、津一帶。

據有關資料記載,民國二十幾年便有藝人將此曲種傳入四川。山藥旦(富少舫)、花佩秋等人於民國二十七年(1938)前後進入重慶行藝。河北“清唱平劇社”於1944年入川在自貢行藝亦有“京韻大鼓”。此外,在成、渝等地演唱大鼓的外省藝人還有婁外樓、戴嵐霞、孫大玉、八歲紅(藝名)等人。然上述諸人均於抗戰後期大部分先後離川他去。將京韻大鼓紮根川內者唯蓋蘭芳(1913-1992,河北南宮縣人)及其夫陳朝祥(?-1974,弦師)二人。蓋、陳二人民國二十六年(1937)即入川在廣漢行藝,此後便滯留廣漢、漢中一帶。抗戰勝利後,因無力還鄉,遂沿蜀道南下,1949年定居成都。

新中國成立後,二人均加入了“成都市實驗書場”(今成都市曲藝團),演唱京韻大鼓兼唱單弦。其代表曲目有《草船借箭》《鬧江州》《李逵奪魚》《連環計》等。同時還演唱了《紅軍過草地》《董存瑞》《韓英見娘》等一批現代曲目。

蓋蘭芳在演出之際,為成都市曲藝團、四川省歌舞團、成都戰旗歌舞團、西南鐵路文工團等單位培養了一批青年演員,為京韻大鼓在四川的流行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但隨著蓋陳夫婦的辭世,所培養之學生相繼改業或停唱。目前,京韻大鼓在四川遂成“廣陵散”矣。

河南墜子

“河南墜子”因其主要伴奏樂器“墜胡”而得名,流行於河南及安徽、山東等省。

河南墜子於上世紀40年代方傳入四川,然僅成都、重慶及樂山數地。

較早入川的墜子演員有劉麗雲、劉孝芳、李元岐諸人,於1944年在成都“三益公”茶園演唱。此後,有李春玲到成都“知音書場”演唱,影響頗大,被譽為“墜子皇後”。李春玲常唱的曲目有《霄壤恨》《雪梅吊孝》《仙姬送子》《戲小姨》等。與李春玲同時的還有“北平墜子大王劉蘭芳”,常唱的曲目有《藍橋會》《三戲牡丹》《勸戒鴉片》等。但以上諸人於1949年後便不知去向。

唯孫巧麟(1926-1986)將河南墜子帶入四川便紮根於此。孫巧麟1938年在西安向李忠雲、劉麗雲學唱河南墜子。1944年後與其夫孫清河(琴師)在廣元、漢中、天水一帶行藝。1949年輾轉到重慶定居。1950年即加入“人民樂園”(今重慶市雜技團),1952年轉入重慶曲藝隊(今重慶市曲藝團)擔任隊長並仍演唱河南墜子。孫巧麟的演唱以董(桂芝)派為主,兼收喬(清秀)派及鞏(玉屏)派之長而自成一格。除傳統曲目外,演唱了不少現代曲目。如《歌唱英雄張福林》《送梳子》《大方人》《石不爛趕車》等。在音樂唱腔改革方麵亦頗有成就。在演唱《烈火金剛馬海清》等曲目時,根據內容之需要適當地吸收了山東大鼓、河南梆子的一些唱腔,使聽眾耳目一新。

此外,在抗戰期間進入四川並定居樂山的墜子藝人劉英濤(生卒、身世不詳),在長期演唱中為突破語言障礙,改用四川話唱墜子,逐步形成具有“川味”的“河南墜子”。對這一省外曲種在四川的傳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遺憾的是由於時代條件等局限,沒有留下音響資料而不能窺其藝術風貌。

隨著外省藝人之離川及孫、劉等人作古,目前四川已無人演唱河南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