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 記

兩易寒暑,終於寫完《四川曲藝史話》的最後一頁。放筆沉思,感慨良多,竟至一時語塞。

1962年我調入成都市東城區曲藝隊,即後來的成都錦江區曲藝團,在與四川曲藝的朝夕與共中,逐漸加深了對她的了解與熟悉,便產生了要為她做點什麼的想法。於是便開始注意有關四川曲藝的各種史料、資料的收集與整理,近四十年的業餘時間大都花在這上麵了。入山方知攀登難!曲藝——這種被邊緣化的平民藝術,曆來是喜歡的人多,關注的人少,為她“樹碑立傳”的就更少了。

新中國成立後,其情形大為改善。數年前,四川省宜賓市著名金錢板演員李少華逝世,有人為他寫了這樣一副挽聯:“一張嘴巴跨過鴨綠江,三塊竹板打進中南海。”上聯說李少華參加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到朝鮮慰問中國人民誌願軍的事,下聯說他到北京中南海為中央領導同誌演唱四川金錢板一事。說的雖是李少華一人,但卻是廣大曲藝演員新中國成立後生存環境和社會地位改善的寫照。2006年,中國曲藝家協會給金錢板大師鄒忠新頒發了“牡丹獎·終身成就獎”便是明證。

因此,為四川曲藝及前輩藝人“樹碑立傳”應是我輩義不容辭的曆史責任。故本人不揣淺陋,硬著頭皮來寫這本《四川曲藝史話》。至於這“碑”是否樹得“端正”;這“傳”是否立得“精當”,自由讀者評說吧。這本小書若有幸能成為一塊引玉之磚,數年間焚膏繼晷之勞也算值了。

下麵兩點需要說明:

第一,我省有甘、阿、涼三個少數民族自治州,居住著藏、羌、彝等民族,更有其曆史悠久,豐富多彩的曲藝藝術。筆者於此缺乏研究,掌握的資料亦十分少,所以,本書的敘述領域僅止於漢族的曲藝藝術,而少數民族的曲藝藝術是應自成專書的。

第二,1993年經中央批準,重慶成立直轄市。但此前它仍是四川省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巴蜀文化難以分開,故本書的敘述中仍將相關內容納入,特此說明。

本書能得以完成出版,應隆重感謝四川省曲藝家協會,是他們不以作者卑微,多方鼓吹,促成其事,真正體現了“曲藝家協會”是曲藝工作者的“家”,這於四川曲藝當是功不可沒的。

本書的完成,還應感謝三位年輕人,他們是:成都市群眾藝術館文學創作部主任吳澤地先生、成都市文化局修誌辦圖片編輯劉普強先生、成都市群眾藝術館培訓部副主任馮韜先生。他們三位犧牲了不少休息時間,幫我完成了全部文字、圖片的電腦錄入工作。這方麵,他們確是我的先生。

曲藝界一些同仁,還無私地向我提供了他們珍藏多年的老照片(書中每幅圖片均標示了提供者姓名,此處不一一列出),在此一並深表謝忱。

我的發妻龔素清先生也為本書出力不少。她係四川清音專業演員,同時也演唱揚琴、車燈、盤子等曲藝形式。1957年便進入成都市第二實驗書場,後又進入成都市戲劇學校(今成都市文化藝術學校)曲藝班學習,曾師承李月秋、熊青雲、鄒發祥、鄧漢青等前輩,在錦江區曲藝團工作到退休。頭腦中自然保留了不少曲藝界的人和事,為我提供了有關四川曲藝的鮮活的口碑材料。本書中一些圖片便是她四十多年前無意間收藏至今的,我便“得來全不費工夫”了。同時,她承擔了全部家務,保證了我一心一意完成本書的寫作。

囿於學識與水平,此書問題與錯漏一定不少,祈望讀者、方家不吝賜教,是為記。

2006年5月初稿

2008年5月修訂於蓉東大觀裏半方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