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二節 外來曲種(1 / 2)

第六章第二節 外來曲種

嚴格地講四川曲藝中多數曲種均屬外來,前麵已談到,這與清初“移民”有著密切的關係。但在流傳的過程中逐漸“川化”,具有濃鬱的四川地方文化特色了,故上一節所述的十八個曲種早已被視為“本地曲種”。而本節所說的“外來曲種”,一是傳入時間較晚,約於抗戰前後;二是流傳中並未被“川化”,而是一直保持著原來的形態與特色,故目之為“外來曲種”。

相聲與雙黃

“相聲”北京曲種,約形成於清中葉,是一個以語言(說、學、逗、唱)為主要表現手段,具有喜劇風格的曲種。相聲原流行於北方各省,上世紀30年代左右傳入四川。據有關材料表明,較早將相聲傳入四川的當是湖北籍藝人孫玉堂(生卒、身世均不詳)。孫玉堂於1934年前便在重慶一帶行藝,並收吳遐林為徒,從而有了“四川方言相聲”(參看第一節)。

抗戰期間又有戴質齋、婁外樓、曹保義、歐少久、董長祿(藝名小地梨)等相聲藝人先後入川,主要活動於成、渝兩地。

戴質齋、婁外樓、曹保義諸人主要在成都各茶園書場(如濃蔭、益都、聖清等)演說相聲,同時表演“雙黃”。並與成都的藝人、曲種如李德才(揚琴)、曾炳昆(相書)等同台演出。歐少久、董長祿等人則主要在重慶活動,頗受歡迎。如歐、董二人演說的《盧溝橋》等“抗戰相聲”在群眾中影響很好。愛國將領馮玉祥曾為其題詞:“胸中有成竹,舌底翻蓮花。”

在新中國成立前,由於語言的障礙,相聲在四川的普及程度遠不如“四川方言相聲”,特別是小城鎮與農村。新中國成立後,隨著交通的發展,普通話的推廣與藝術交流活動的頻繁,相聲得到了大範圍的普及與發展,方言相聲的地盤逐漸縮小最後消失。全省各曲藝團、隊及成都軍區文工團、西南鐵路文工團這樣的綜合性藝術團體均有專業相聲演員。創作、改編了一批反映現實生活的相聲新作,如《喇叭聲聲》《川江號子》《愛情變奏曲》等,並多次獲得各種獎項。

但是,近幾年來,相聲無論是創作還是演出,都大為減少,相聲藝術在四川仍存在後繼無人這個大問題。

“雙黃”這個曲種基本上無專業演員,往往由相聲演員兼演,仍以說、學、逗、唱為其主要藝術手段,因此可說雙黃是相聲的一個分支。

雙黃由二人演說,前麵一人(行話稱“前臉”)張口比畫,卻不出聲;後麵一人(行話稱“後身”)則隻動口或說或唱,兩人配合演說,儼然一人。

關於雙黃的產生,有這樣一個傳說。據北京雙黃老藝人孫寶才(藝名“大狗熊”,係新中國成立前北京天橋市場“八大怪”之一)講:清末慈禧太後當政時期,北京天橋有位唱單弦的,名叫黃甫臣,很有點名氣,常進宮為太後唱單弦,太後十分喜歡。過了些年,黃由於年老嗓音大不如前。一次,太後仍宣黃進宮演唱。黃甫臣想了個辦法,暗中帶了一個徒弟(亦姓黃)進宮。他在前邊表演,讓徒弟躲在椅子背後唱。太後聽了非常高興,並說黃唱得越來越好了,嗓子比以前還清脆。黃甫臣一聽立即下跪謝罪。當講明情況後,太後不但沒生氣,反而更高興,還說你們雙學一人,足見你們的忠心。當下賞了師徒兩個荷包,每個荷包裏還裝了兩錠銀子。

從此,這雙學一人便傳了出來。因他師徒倆都姓黃,並為首創,故叫“雙黃”。不過這名稱當時不敢叫出來,因“黃”與“皇”同音,一國不能有二“皇”,所以就叫“雙學一人”,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才正式稱“雙黃”。但有人覺得“黃”字不夠雅,便諧音稱“雙簧”。①

新中國成立前,在四川(主要在成、渝兩地)表演雙黃的除上述幾位北方相聲演員外,還有吳遐林等幾位方言相聲演員。新中國成立後,因為沒有接班人,雙黃這個曲種便退出了四川曲藝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