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二年(1913)蔡覺之曾到重慶行藝,並與重慶的趙高峰等竹琴藝人進行了藝術交流,從而把“揚琴調”這種新腔傳到川東一帶。後來在民國二三十年間,自貢竹琴藝人龔文長、李文光等數人先後到成都向賈樹三學藝,又將“揚琴調”傳至川南,到上世紀40年代以後逐漸形成在四川“揚琴調竹琴”“一統天下”的局麵。
蔡覺之等人所創分角坐唱的“揚琴調四川竹琴”正式進入書場(茶館)大約是在清宣統二三年間,在成都竹林巷口的“清音閣茶園”,一登台便十分叫座,到辛亥革命時停止演唱。辛亥革命後恢複,在中山公園(原成都市勞動人民文化宮)“羽經茶社”繼續演唱,持續八年之久。後來當時的市政府整頓公園,竹琴演唱亦被取消。蔡覺之、銀靜臣、鄧青山等相繼謝世,其他藝人亦風流雲散,唯蔡覺之的傳人、年輕的賈樹三繼續以唱竹琴賣藝謀生。
經過幾年的努力,賈樹三終於創立了集生、旦、淨、末、醜於一身,一人多角的“賈派竹琴”。約於民國十七年(1928)賈樹三在少城公園(今人民公園)“射得會”茶園演唱引起了曾任過道尹的教育界知名人士譚創之的注意。譚創之便聯絡教育界對此有興趣的人幫助賈樹三編改唱本,斟酌腔詞,使之更趨完善,民國十九年(1930)譚創之等人又幫助賈樹三在桂花巷口的“錦春茶樓”開設固定的竹琴書場,並正式掛出“竹琴絕技賈樹三”的招牌。賈樹三因此一炮走紅,“賈派竹琴”亦風靡全川。
四川竹琴演唱場所主要在書場(茶館)。1925年前後各地出現了規模不一的竹琴會社,對四川竹琴的發展起到了不小的推進作用,這些會社大多活動至1949年方自行解散。
新中國成立後,各地建立了曲藝團、隊,許多曲藝單位都有竹琴演員並招收了學員。一些新文藝工作者與藝人結合,對傳統唱本、唱腔、演技、伴奏進行整理加工,並編寫出一批反映現實生活的曲目,使竹琴有了新的發展。成都市曲藝團竹琴藝人楊慶文(已故)率先改坐唱為站唱。他演唱的現代題材曲目《趕豬的人》在四川省第一屆曲藝會演中獲獎。萬縣市曲藝團華國秀(女)演唱的四川竹琴長篇說唱《華子良傳奇》,采用章回體形式(共16回),歌頌共產黨員華子良在黨的領導下機智鬥敵、出奇製勝的英雄事跡。音樂唱腔既保持了川東竹琴粗獷、豪放的特色,又大膽探索有所創新。這部竹琴說唱於1987年1月和1990年3月分別由四川人民廣播電台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連續播出,引起較大反響。
近年來,舞台演出鮮見竹琴登台,茶館內基本見不到,主要原因係後繼無人。
四川竹琴音樂因其流布區域及風格之不同分為“揚琴調”與“中和調”兩大流派,但兩者之音樂結構都大體相同。
四川竹琴音樂由主體唱腔、輔助唱腔及專用唱腔三部分構成。
主體唱腔係其音樂的主要部分,為板腔體結構,主要板式有[一字][二流](分快、慢二種)、[三板][大腔]等。有甜皮、苦皮之分;揚琴調分男、女腔。
輔助唱腔有[陰調](中和調用)、[垛子](揚琴調用)等。專用唱腔有[平板][春色嬌]等。
四川竹琴以漁鼓、簡板為其伴奏。簡板在板上即重音上擊拍,控製速度和節奏。漁鼓之拍擊技法較多,其稱謂尚不統一。較為通行的有打、拍、勾、彈、捂等數種手法。伴奏曲牌亦無統一規範之稱謂,較統一的僅有[大過板](用於前奏及大段落分隔)、[小過板](用於間奏);演奏句幅之長短隨藝人情緒和演唱情節需要增減。
此外,在演唱中漁鼓、簡板的演奏還能起到烘托氣氛、渲染環境等作用。
目前“四川竹琴”僅剩賈樹三的第三代傳人張永貴,而張永貴已是七十餘歲的老人,要不了多久,“賈派四川竹琴”將成“廣陵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