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華班”係金堂人陳瑞華所辦,組建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至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11月14、15兩日光緒與慈禧相繼死去,舉行國喪,全國禁止演戲,“瑞華班”息業散班。該班演員陣容整齊,諸如康子林、唐鶴林、王瓊林、黃金鳳、張三官等名角均曾係此班演員,故該班在金堂、廣漢、什邡等一帶頗有名氣。
王瓊林,字朗如(生卒年不詳),四川漢州(今廣漢市)人。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廣讀詩書,洞曉世情,為“瑞華班”的台柱生角演員。擅演李白戲,《騎驢闖宮》《醉闖華陰》《醉寫》等戲尤為精彩,故當時有“活太白”之美譽。“瑞華班”散班後,王瓊林便回廣漢在家閑居,離開了川戲舞台。
少年李德才倒嗓失聲,當然不能再唱揚琴了。一時生活無著,便到老家廣漢,在廣漢北街黃姓燒臘鋪打雜,以圖混碗飯吃。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了閑居無事的王瓊林,使少年李德才的藝術生涯出現了決定他終身的第一個轉機。
此事真叫無巧不成書,原來,王瓊林在年輕時也曾有過倒嗓的經曆。他根據自己多年唱戲的實踐,摸索總結了一套恢複嗓音的經驗。
王瓊林認識了少年的李德才,了解了他的身世經曆及演唱情況後,非常同情他的遭遇。大約是同病相憐吧,便將自己複嗓的經驗全數教給了李德才。時時耐心指點如何喊嗓、發聲、用氣等方法,並給予鼓勵。加上李德才虛心求教,刻苦練習,慢慢地恢複了嗓音。後因生活所迫,離開廣漢,輾轉於成都附近郫縣等地教票友唱揚琴,教唱時他以旦角配戲。此時認識了一位川戲玩友廖某(綽號廖吹吹,名不詳),從廖某學習旦角發聲和用氣方法。在這輾轉的三年間,李德才的演唱及揚琴演奏技巧大為精進,為他後來的成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21年,18歲的李德才重返成都,拜揚琴旦角趙有太為義父,正式改習旦角。李德才此次出道便麵臨著當時已享有盛譽的三位揚琴旦角“勁敵”。即以唱腔清雅秀麗見長的劉曹霖、戲路頗寬的邢國洪、善創新腔的花腔開派人葉南章,故當時有人說李德才的處境是“三英戰呂布”的局麵。但李德才卻能虛心學三位師長及票友崔白昭等人的長處以豐富自己。將葉南章首創的旦角“疙瘩腔”發展完善而成為四川揚琴重要潤腔手法“哈哈腔”。逐漸成為既能演唱又能操五方樂器的“全能手”,並開創旦角坐上首(揚琴領奏)的先例。逐漸形成自然流暢、細膩婉轉、華麗嫵媚的演唱風格而獨步琴壇。
1936年應“勝利唱片公司”之邀與郭敬芝、闞瑞林赴上海灌製了《活捉三郎》《碧蓮夜課》《貴妃醉酒》等38張四川揚琴唱片,不僅擴大了四川揚琴的影響,也提高了李德才的聲譽。當時成都“五老七賢”之一的劉豫波(鹹滎)喜聽揚琴,曾為李德才撰寫了一副對聯:
清雅應在京川上;
德才分乎硯婉間。
上聯說四川揚琴之音樂較之京戲、川戲更為清雅、輕細;下聯首嵌入了李的名字“德才”,並認為李德才的揚琴旦角演唱藝術與京戲名旦程硯秋(聯文中的“硯”)及“名動京師”的秦腔旦角、金堂魏長生(魏字婉卿,聯文中的“婉”)亦不相伯仲,對四川揚琴及李德才的演唱藝術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在中央廣播文工團、西南人民廣播電台曲藝組、四川省曲藝團演唱揚琴並擔任教學工作。其代表曲目有《活捉三郎》《三祭江》《祭塔》《貴妃醉酒》等。1979年7月,四川省文聯曾舉辦“李德才舞台生活七十年紀念演出”。1982年2月17日病逝於成都。
生前曾任四川省曲藝隊隊長,中國文聯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副主席,中國曲藝家協會四川分會名譽主席等職。1981年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①
李月秋(1925-1996),女,成都人。出生於成都一家破落的小幹雜店。李月秋從小聰明伶俐,愛唱愛跳。幾歲時,像《小小馬兒郎》《月兒彎彎照樓台》一類小曲小調,她居然唱得有板有眼,不同一般。其時一位江湖藝人蒲光明(綽號蒲子),此人彈得一手好琵琶、月琴(清音的主要伴奏樂器)。他在與其父母的交往中,發現了小月秋一副天生的好“喉嚨”(嗓子),征得其父母的同意後便將小月秋帶去學唱“琵琶”(即“清音”),其時李月秋年僅七歲。12歲學成出師,即隨老師蒲光明流浪於川西各市縣賣藝為生,開始了她淒苦的流浪生涯,師徒二人為一夕溫飽衝州撞府,在社會底層艱難地掙紮。如1940年,師徒二人在漢州(今廣漢市)西門一家茶館賣藝時,即遭到當地流氓的毒打,李月秋險遭侮辱。師徒二人隻好含淚離開漢州,“一帆又向他州飛”(孫源湘《女清音》詩)。由於李月秋自幼聰明好學,刻苦習藝,加上她天生一副好嗓子,演唱技藝日漸成熟,可說是走一路紅一路。後來李月秋回到成都,在花牌坊正發店賣藝時,已是紅透成都西門一帶的民間藝人了。先後與蒲光明、蔡文芳、王華德、黃德君等人同棚(合夥)行藝。但當時社會對民間藝人十分歧視,白天不準進城 ,隻能在城外周邊茶館賣藝。晚上方許進城,但也隻能在一些僻靜街巷的“三館”(茶館、旅館、煙館)行藝。如《成都通覽》便有“棉花街、青石橋之店有彈唱者,夜間入店,以備旅客消悶。唯東大街之客店,不準彈唱,因恐擾及商家生意也”的記載,說明夜晚雖準進城,但仍有諸多限製。
李月秋的演唱藝術逐漸引起了當時幾位自稱“暴”(報)徒的記者、文化人的注意。其中車輻、黃是雲、木刻家張漾兮等人開始在報紙上進行大力宣傳,稱李月秋為“成都周璿”,黃德君為“錦城歌後”。經過這些人聯絡新聞界及社會各界多方奔走活動,終於突破禁令,將長期淪落江湖的民間藝人請進城裏。首先在智育電影院(今王府井百貨商場)對麵的“新新茶廳”演唱,一炮打響,轟動成都,幾處書場爭相聘請李月秋前去賣藝。
1946年第11期《秋風》刊登了署名黃話的文章——《談成都周璿——李月秋的琵琶》,文章稱讚李月秋的演唱“了不起,了不起,每句都揎板去的呀,每句開腔都在板後或頭眼起腔,唱得灑脫自然,深得靈活運用之妙……”由是李月秋的“清音”演唱給四川聽眾,尤其是成都聽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她那清亮甜美、圓潤高亢的嗓音,細膩婉轉的行腔,尤其是在蔡文芳所創之“嗬嗬腔”基礎上發展創造之“哈哈腔”,更獨具一格,後來成為四川清音聲腔的重要藝術特色之一,至今仍為人稱道。一位美食家曾這樣描述他聽李月秋演唱的感受:“聽一回李老師的清音小調,就好比吃上一碗烏骨雞湯掛麵,掛麵一定是中江銀絲空心麵,加嫩豌豆尖兒的苞苞兒,再撒點兒白胡椒麵兒,那麼安逸!”更有甚者,一位賣草藥的老者,外號“賽月秋”,他常向人講:“我隻要不聽月秋老師的清音,就要害病,我的草藥都醫不好,咋個才好得倒喃,放一張唱片一聽,精神就來了。”可見“入人之深”也,稱之為“成都周璿”確不過分。
新中國成立後,加入成都市實驗書場(後成都市曲藝團)從事清音演唱。1953年參加全國第一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演唱的傳統曲目《秋江》,受到廣泛好評;又應梅蘭芳的要求加唱了《尼姑下山》。同年秋及1954年、1956年先後參加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全國人民慰問中國人民解放軍代表團及全國音樂周等活動,均出色完成了任務。
1957年,受國家委派與琴師熊青雲赴莫斯科參加“第六屆世界青年和平友誼聯歡節”,演唱《小放風箏》《憶我郎》《青葉》榮獲金質獎章,使“四川清音”這一民間藝術第一次走出國門,為祖國、為四川曲藝爭了光。
1958年調成都市戲劇學校(今成都市文化藝術學校)曲藝班任教。
李月秋的演唱風格柔媚親切,委婉清麗,表現細膩,生活氣息濃鬱。其代表曲目有《斷橋》《西宮詞》《小放風箏》《憶我郎》《青葉》《秋江》《尼姑下山》等;現代題材曲目有《永生的鳳凰》《趕花會》《布穀鳥兒咕咕叫》等。
李月秋曾任成都市曲藝團副團長、藝術顧問,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四川曲藝家協會副主席,曾出席全國第二、第三屆文化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①
劉明德(1896-1961),女,清音演員。人稱劉二孃。四川合川人。自幼為伯父劉光耀(劉家班班主)收養,並從其學唱清音。她天資聰穎,伶俐過人,且勤學苦練,功底日漸深厚,便隨同伯父及溫國楨、廖炳興等同台演出於合川洛陽門茶館。當劉光耀為使清音在合川繁榮發展,專程赴渝邀請其業師陳婆婆、師叔陳偏頸(皆為重慶陳家班著名藝人)到合川演出並教授清音彈唱技藝的兩三年中,她精心求教,技藝大進,擅長清音大調,唱腔優美動聽,聲音清脆悅耳,韻味十足;並且唱到動情處,輔以形體動作,聲情並茂,渾然一體,受到觀眾熱烈歡迎。其代表曲目有《庵堂認母》《扯袈裟》《秋江》《貂蟬拜月》《皮金滾燈》等。
民國十八年(1929),劉明德收徒劉桂枝、劉國清、劉紹先、劉小清、陳學君、楊其芳(楊秋菊)、姚金芝、張衡生等。次年,她便率領眾徒邊學習邊演出於合川塔耳門東來閣茶館,在此基礎上,於民國二十一年組成合川明德堂科班。此時,該班的姚金芝(人稱“金嗓子”、“金不換”)、劉國清、楊其芳等,已嶄露頭角,相繼崛起,形成了以劉明德為首的“劉派”,而雄踞合川曲壇。②
周敬承(1899-1944),曲藝家。重慶市江津縣吳灘鄉人。江津舊製中學畢業後,曾先後在江津、永川的九如、寶興、陳食、普安等鄉鎮小學任教員、教務主任、校長等職。民國二十四年十二月,任永川縣民眾教育館試充館長,次年3月被正式委任為該館首任館長。在職期間,他先後創辦了民眾學校、貧兒教養團、民眾電影院、新劇(話劇)團、武術團等民眾教育機構和團體,並舉辦運動會、音樂會,開展街頭宣傳和書報閱覽等群眾文化活動,深受民眾愛戴。
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利用民教館陣地,辦壁報、燈籠報、油印小報等,及時報道前方戰況,積極開展抗日宣傳。為了推動對民眾的抗戰教育,他身體力行,用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曲藝形式,創作了金錢板《日本強盜太野蠻》《盧溝橋——趙金標》等和采用小調填寫新詞的《打牙牌》《雙歎妹》《單歎妹》《十二月勸郎》《新十二杯酒》《東北風》等宣傳抗日的通俗文藝作品。在他的帶動下,該館職工鍾虞階、皮文蔚等也相繼寫作了《送郎參軍》《五更勸郎》《亡國恨》《好男兒要當兵》等曲藝演唱節目,利用逢場趕集進行演唱,受到廣大群眾熱烈歡迎。
民國二十八年一月十九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馮玉祥將軍路過永川,專門接見了周敬承,對其愛國熱忱表示讚許,並為他創作的《抗敵金錢板詞》(1-4編合訂本)題寫了書名。該書在成都出版發行後,流傳全川,影響頗大。為此,他還在重慶受到蔣介石的接見和當麵嘉獎。
當年4月,周敬承被調任第三行政督察區事務員兼永川民教館訓練班指導員。次年調升重慶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少校宣傳員。民國三十三年,改調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後勤大隊部工作。同年12月,又調國民黨節約獻金總會任幹事。是月19日,他自重慶回永川休假途中,與胞弟周定九(永川縣普安鄉副鄉長)於江津、永川交界處之土地埡遭土匪攔劫,二人同時被慘殺致死,年僅45歲。①
王秉誠(1902-1955),四川評書演員。本名劉玉聲,字啟藩。重慶市人。其父曾任重慶裕豐銀號經理,家庭富裕。從五歲起,讀私塾十餘年,打下較深的古文學基礎,後到上海,考入中國公學,又受到新文學的熏陶。但不久父親病逝,家道中落,隻得輟學回渝,一度從事新聞紙張販運,因經營不善致虧本失敗,從而棄商習文。
上世紀20年代初,劉玉聲在渝當過店員、科員,同時寫文章向報刊投稿。民國十一年,被重慶《東方晚報》聘為記者。抗日戰爭爆發前後,又先後擔任《新民報》《南京晚報》《商務日報》《國民公報》等副刊編輯和記者。因他長期從事新聞工作,經常接觸各階層人士,熟悉重慶的社會生活、風土人情和逸聞趣事,人稱“重慶通”。民國十五年,他以“然然”筆名在《重慶晚報》上發表長達30萬字的驚世小說《如此江州》,連載兩年之久。接著,又在《東方晚報》發表該書續集和另一部長篇小說《巴渝春秋》。這些作品都取材於重慶,鄉土味濃,深受讀者歡迎。早年的重慶新川電影院放映無聲片時,他還曾受聘為口頭翻譯,擔任現場解說員。由於他嗓音洪亮、口齒清楚、語言豐富,解說得聲情並茂而大獲好評。
劉玉聲自民國二十八年起改名王秉誠以說評書為業,首次登台是在藥王廟易步雲茶社,試講《天方夜譚》獲得成功。從記者改行說書後,他便利用多年收集的當地素材,講說重慶掌故,每天一回,不僅受到一般市民的喜愛,而且得到文人雅士的讚賞。當時的重慶穀聲廣播電台曾連續播出而轟動山城。其中《魁星樓的來源》《金竹寺在哪裏》《丁三少爺》《四大凶宅》《肖貴與馬紹元》《程雙刀》等相繼在重慶各報刊發表,他輯其十篇以《重慶掌故》書名出版。
王秉誠的講說藝術,係繼承四川著名“清棚”評書家鍾曉帆(人稱“說書狀元”)的傳統,以清談為主,語言雅致,幽默風趣,情節細膩,引人入勝。其書目雖以清談鄉土故事為主,但也講說《七俠五義》《小五義》《蜀山劍俠》等武俠小說。與眾不同之處,是他武書文說,以豐富的細節描述和精彩生動的語言而繪聲繪色,在重慶評書界獨具一格。重慶解放後,王秉誠先後在楊柳街國安茶社、民國路潔園和解放碑大眾遊藝園掛牌說書。除繼續撰寫和講說《重慶掌故》《巴縣教案》外,還講說了《太平天國》《紅樓夢》等新書。1955年,他因患肺病去世,終年53歲。生前是重慶市文聯委員、重慶市戲曲曲藝改進會常務委員。其遺著除《重慶掌故》外,還有《寬仁醫院》《王長壽與藺幺姑》《張紅鼻子》《普賢堂巷失火》《殺九根毛》《肖貴之死》等38篇自編自說的書目,至今仍在重慶評書藝人中流傳。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