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麵漆的處理方法之我見
倪詩韻
古琴製造在傳統工藝分類中,屬漆作類。中國漆藝以大漆為主要原料,又稱“大漆作”,所製物品稱“漆器”,因而古琴也屬於漆器類。
明中期以前,中國的木器包括家具以軟木和軟雜木類為主,因材質較鬆軟,需要保護,故底漆的製作十分考究,主要采用披麻、掛灰、打磨、走水等程序。
披麻:就是在木器表麵用大漆作黏合劑,褙一層麻布,可以對木器起保護作用並防開裂,古琴製作傳統做法也是要褙布的,所不同的是古琴褙布不是整個琴體,而是其底板、側麵及麵板的邊緣部分,其作用除保護琴體外,對聲音也會起調節作用。
掛灰:就是上漆胎,漆飾家具如同古琴一樣也要上漆胎的,基本的製作以大漆調和石膏製成,考究的做法也會用鹿角灰胎,胎的厚薄家具有一定的程式,而古琴的漆胎厚薄由其所要達到的聲音效果決定,一般來講,木胎共鳴大的,漆胎需厚,可達三至五毫米,木胎共鳴小的,漆胎宜薄,一二毫米厚即可。古琴的灰胎既對琴體起保護作用,對古琴的特殊音色的形成也會起很關鍵的作用,灰胎一般要上四層以上。
打磨:就是每層漆灰要基本磨平,最後一層灰胎要精磨,不但要磨平,還要注意其造型。古琴的弦路下麵還需通過打磨去掉刹音。
走水:灰胎經打磨後,表麵會留有毛孔和砂眼,走水工藝的目的是徹底消除胎上的毛孔和砂眼,方法是用大漆調和細灰粉,製成膩子,用牛角刮子等對漆胎通體刮塗,要基本收清,幹後打磨。如此數遍,到表麵無毛細孔即可。
通過以上程序底漆製作完畢,就可以上麵漆了。
漆器的麵漆主要用大漆,但需經過加工,主要是加入桐油,入鍋熬製,製成熟漆,使大漆具有流平性。如是色漆,還需調入顏料。然後以漆刷塗刷在底胎上,這樣的麵漆很厚,經久耐用,很多古琴的麵漆製作采用此類做法。
明中期以後,開始流行硬木家具,以蘇州為中心的江南地區受文人階層的青睞和倡導,以紫檀、花梨、杞梓木、櫸木、楠木、紅木為主要用材的優質硬木家具用品成為新的社會時尚。高級硬木家具由於材質堅硬,而且為彰顯其優美的紋理和材料的自然質感,披麻、掛灰等工藝在硬木家具等用品上消失了。家具的髹漆變成直接在硬木表麵打磨,然後“走水”,去除毛細孔和上麵漆。但麵漆如采用熟漆塗刷很厚,會掩蓋硬木的天然色澤和紋理,所以一般會采用真絲團蘸生漆進行揩漆,由於漆膜較薄,容易產生“其麵潤滑、木理燦然”的效果。揩漆工藝也是為古琴上麵漆的一種不可或缺的方法,不同的是古琴揩漆次數遠較其他木器為多。
筆者在學琴之初,除自斫一張素琴外,又購得一張揚州琴,其麵漆為刷漆法,當時已自學成《陽關》一曲,後拜師學《梅庵琴曲》,梅庵派琴曲速度較快,左手在琴麵走音,老是覺得琴麵很黏手,開始以為是自己初學不熟練的緣故,但使用老師的琴,卻沒有這種感覺,馬上感到很流暢,老師的琴是張老琴,自己重新漆過,他告訴我麵漆的製作方法是用真絲布包裹棉花團製成撲子,然後用它蘸生漆在琴麵上均勻揩擦,這樣揩十數遍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