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木”與“善斫”——現代琴箏斫製藝術(3 / 3)

杉木節疤多,並且有死節、活節、硬節、軟節以及孔洞等,它們都是影響音質音色的因素之一,且加工時較為費事,必須分門別類區別對待,並實施補救。不是所有的節疤都要去掉,隻要沒有朽腐、蛀孔卻可以保留,但對於活節,時間一長,它會脫落,必須毫不手軟地予以清除,然後在孔洞中重新補上木頭。所補材料,筆者以為最好取之本段木材的餘料為好,填塞時不僅要順絲,木紋如能相近更佳。然後壓緊,以膠固定,使其渾然融為一體。琴體如有其他孔洞,亦如法炮製。同樣,琴體無論邊角或琴腹中均不應有朽腐之木,無論是水浸或蟲蛀,都要全部挖除,補以相應相近之料。因為材料相似,性能一致,琴體所發之音可融會貫通,無滯澀阻礙之弊,有順暢通連之妙,自能使琴人妙指所發之音得以充分張揚。這些看似小節的東西,如果處處注意,防患於未然,必能使琴體質量有所提高。琴體初成,觀其材色,輕叩各處,聽其音質音色,其聲清越瀏亮,心有所感,預感有可能成為好琴,則需暫置別處,專心嗬護。最好自己動手,或請有經驗的老師傅予以特別關注,莫將天鵝視同醜小鴨而錯失機會。

古琴麵板音箱的製作是關鍵所在之一,也是最見斫琴者學養和經驗的地方。見多識廣的匠人會根據琴料本身的特點因料而異,深淺並無硬性規定,特別是納音部位,它們形狀更為多樣,有刨為槽狀的,有微微隆起的,甚至還有做成山字狀的;雖然大體一致,但不可能“千人一麵,千調一腔”,這裏麵有所取舍,各人的做法不盡相同,這和師承以及實踐經驗有一定關係。共鳴箱的做法雖然不完全強求一致,但讓琴弦振動的樂音在音箱裏得到充分的接納、孕育和傳送,並將其音色之美和應有的力度最佳釋放出來,那麼這音箱的製作就是成功的,反之,就是差勁的。這不大容易說得清,各有各的道理,隻可意會,難以言傳,需要在實踐中去體會和感悟。然而,有一點則是共同的,音箱內應該保持光潔、厚薄應該均衡一致,淺深的過渡應該自然,外觀應順眼。同時,納音的位置和底板龍沼、鳳池的對應亦應規範。此外,嶽山、龍齦乃至雁足的配置,用何種木材為宜,也要遵照前人經驗,定好準確位置,細心安裝。總之,當整個琴體木工的所有工序完成,視覺上和手感上均應感到通體流暢、勻稱,外觀即令人有一種視覺美和親近感。

一張古琴的誕生,特別是一張好琴的誕生,是綜合性的藝術。涉及數十道工序和工種,特別是需要漆工的配合,需要多次塗刷灰胎和髹漆,然後還要多次調試校音,逐一排除抗指、沙音和打板等弊病後,才可以說,一張古琴成功了。最後還要在底板上請名家定名、題詞,加以美化,使其更具文化品位。內中必然有一些質地純淨、品相優越的梁木,經過精心挑選,細心斫製,在多道工序上倍加嗬護,加上緣分使然,調試得當,極有可能成為一張好琴。這與斫製者別具慧眼和有一雙敏銳的聽力也大有關係。事實上雅韻廠確實有幾張好琴就是這樣得到的。這裏麵既有刻意為之的“有心栽花”,也有“無意插柳柳成蔭”的喜悅。我認為在普及中求提高,在提高中不忘普及,自然就會有好琴脫穎而出。

(劉永發,著名揚州琴、箏斫製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