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木”與“善斫”——現代琴箏斫製藝術(2 / 3)

當然,不是說,這千餘根杉木都會被斫製成好琴。但其質地無疑比新杉木要好,它們是雅韻廠斫造普及琴的原始材料。這些梁木回廠後還要經過若幹次挑選,因為它們本身就存在不少瑕疵和缺陷,有的甚至傷痕累累。在斫製開鋸之前,首先是拔掉梁木上的許多釘子。釘子隱藏得很深,需要追根窮源,統統拔掉,切不可掉以輕心,否則它會使你損斧折刨,哭笑不得。然後要針對梁木上式的裂縫、節疤、缺損和朽爛之處,做好記號,讓有經驗的木工師傅細心開鋸。如果有較大裂縫,即從裂縫中開鋸,可避免將好料部分浪費。開得好,一段木料會化腐朽為神奇,通過揚長避短和後天的精心修補,會成為一兩張不錯的琴坯;開得不好,或者開鋸師傅責任心不強,粗心大意,也可能讓一段可用的琴料“梳不成辮子打不成鬏”,白白浪費,成為燒火的薪材。所以開鋸這一道工序要多加審視,反複推敲。有可能成為好琴的良木,開鋸前首先應注意其陰陽麵,盡量使陽麵的材料留足,亦即留足可做一張琴坯麵板的材料,然後再對裂縫、節疤處詳加審視,免得開鋸後追悔莫及。

琴料開鋸後,還要擱置一段時間,使其自然定形,時間可視琴料本身的情況而定,因為梁木長期受屋瓦的重壓會形成彎曲,開鋸後則讓它恢複成為梁木前的常態。這和機床床身翻砂後要撂到屋外日曬夜露兩三年,讓其自然形變穩定後再加工是一個道理。接著就要畫圖定琴的形式了。筆者以為斫琴不宜如宋代文與可畫竹那樣“成竹在胸”,因為你得“因料製宜”,隻能“削足適履”或“量體裁衣”。也就是說,你必須將鋸出的琴料歸歸類,然後根據它的節疤、洞眼、缺損和腐朽之處,予以削除和補救之後,看看這些坯料製造何種琴式適合,然後再畫圖決定琴式。因為不同琴式的體形不同,其間雖然長短大體相似,但其厚薄、胖瘦、身腰的寬窄均有區別,這就為揚長避短創造了條件。即此材不適合仲尼式,未必不適合落霞式、伏羲式或連珠式,即可“因材就式”,切忌“一刀切”。批量生產,也應靈活多變,因為我們麵對的是形形色色優劣互見的梁木,而不是整齊劃一的“三合板”。

畫好圖式,或者說用模板定其圖樣之後,就要照圖施工了。照例要進行粗放型的砍削餘木,在進行這一道工序時倘不注意或者隨意為之,即可能造成失誤而難以補救。因此注意每一道“斫工”的細節也不可少。有一些細節會因粗心大意而被忽略造成無法補救的錯誤。比如有一次有一批琴料已開鋸成坯,但事先沒有在琴體上注明誰是琴麵、誰是琴腹,即讓一個到廠時間不長的青工先粗放型地加工琴腹。圓木有陰陽麵,成為琴坯後,即形成新的陰陽麵,琴麵應為陽麵,琴腹應為陰麵。按照操作規程,加工者理應先審視琴坯上的年輪,將年輪的弧麵朝上(即弓背)作為琴麵,弦麵朝下者作為琴腹,如此方合木頭的物理性能。因為琴弦撥動的彈奏之音會順著圓形向下的紋理自然深入琴腹,並在琴腹中漾動、散發,這種音質和音色才自然、純正。然而這位青工卻將琴腹誤作琴麵,琴麵誤作琴腹,顛倒為之,並在上麵大肆斫削,待到發現,三分之一的琴坯木已成舟,隻能徒喚奈何,無疑這三分之一的琴坯即或不是廢品也要成為次品,教訓是深刻的。因此後來我們即規定,即開鋸成琴坯後,必須由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在琴坯上注明“琴麵”、“琴腹”、“琴頭”、“琴尾”,切不可隨意為之,顛倒陰陽,違背自然的本性。這本來是個常識性的問題,但往往因麻痹大意而無法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