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變異同在的琴樂律(2 / 2)

第二,異弦上的點線音同步出現。

如琴歌《陽關三疊》中第一段中第三樂句結尾,無名指由四弦九徽注下十徽,右手中指一次剔三四弦,形成兩條弦上點狀音和線狀音同步出現的樂音。右手中指同時剔彈三弦四弦,散音是點狀音;左手無名指在右手剔弦時同時以虛到實由九徽向十徽移動形成由高到低的線狀音,這兩弦出現的樂音不同,但出現的時間和時值同步,樂音感覺為固定移動共存。

第三,異弦上的異音色同律音同步出現。

如琴曲《良宵引》結尾最後一個樂音是左手無名指點三弦七徽、大指按七弦六徽二分,右手大撮三弦七弦,彈奏出一對不同音色(泛音、按音)同律名的同步樂音。

第四,異弦上的同音色同律音同步出現。

如琴曲《普庵咒》第一段泛撮五弦十徽、七弦九徽,琴曲《春江花月夜》(陳長林移植)第六段泛撮七弦四徽、四弦五徽,這兩對樂音為同音色同律名同步出現,相對單泛音旋律,同音色同律音較為有立體感。

第五,本弦上點線音同步出現兼之異弦上點狀音同步出現。

如琴曲《流水》(《天聞閣琴譜》)第六段左手中指從一弦按四徽持續下移至徽外,移動過程中遇徽點即稍停留得音再帶音移動,這樣的彈奏即從一弦得到一條有點狀音穿插的長線音;在這條長線音出現的過程中右手不停地在六條空弦上和移動按點的一弦上滾拂,由此產生不斷出現的點狀音,與一條線狀音同步存在。這種點線交織的樂音,給人以全麵立體的美感。

不同的音色、不同的固定變異音高的古琴樂律交織出琴曲特有的美感。這些美感讓琴曲在曆時近三千年的傳承過程中曆久彌新。

(範煜梅,四川成都人,琴師於曾成偉,現居北京,主攻琴學寫作。本文應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之邀而作,2012年夏刊登於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院刊《國學卮言》第九期)